• 96阅读
  • 0回复

加快扫盲进度 杜绝复盲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2
第4版()
专栏:

加快扫盲进度 杜绝复盲道路
中共山西省万荣县委第一书记 李明
万荣开展的注音扫盲运动,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产物。注音扫盲运动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形势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
万荣历年来的扫盲工作,成绩很大,至1958年10月为止,全县三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个文盲中,有三万三千九百八十人脱了盲。但因没能及时巩固,一万二千零九十人回生复盲;还有许多人,虽然已经脱盲,但毕竟识字有限,展书打不退“虎”,提笔写不成文,阅读和写作都有困难。这种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同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要求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195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给我们提供了彻底扫除文盲、迅速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的有力工具。
一年来的经验证明:注音扫盲是个多快好省的扫盲方法。我县农民一般经过十五至二十个小时的学习,就可以学会拼音字母,这就等于找到了打开每个汉字之门的钥匙。然后经过一百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认识一千五百个汉字。脱盲之后,继续利用这把钥匙,通过大量阅读注音读物,迅速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并提高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这样就根本解决了脱盲后的巩固提高问题,杜绝了回生复盲的可能。因此注音扫盲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通过注音扫盲自然也就推广了普通话,女社员程淑欠说得好:“汉语拼音好办法,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了文盲帽,一朵学会了普通话。”
万荣的注音扫盲工作,一年来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县一万三千二百四十六个文盲(包括复盲和剩余文盲),现在已经全部脱盲,提前实现了青壮年无盲县。四十岁以上的老年文盲二万四千一百六十三人也参加了学习,其中有二百四十余人已经脱盲,有九千三百三十四人学会了拼音字母,现在正在利用字母进一步掌握汉字。全县二十一万人中,有十四万四千人卷入了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和普通话的热潮。据统计,现在有十万零四千九百二十五人学会了汉语拼音字母,有十万零七千人可以说普通话,其中三万九千个中小学师生以及三千四百个干部职工和大部分青年人说得较好。
随着注音扫盲运动的开展,全县的文化革命战线上出现了全面大跃进的形势。广大劳动群众在脱盲以后,如饥似渴地阅读注音读物,并大量创作诗歌,歌颂社会主义大跃进的新生活。1959年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仅注音读物一项,在我县就销行了十八万多册,同时还预购了二十四万册,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广大农民到书店争购读物的现象。由县编辑出版的“万荣拼音报”(铅印,4开4版,旬刊),每期发行九千多份,平均五户多就有一份。农民创作的诗歌、快板,约计有一百二十余万首。青谷村的文盲,经过注音扫盲以后,每人一般阅读注音的通俗读物四、五十本。李太白老汉,读了“愚公移山”的小册子后,发出了“赛愚公”的豪言,由平日送粪一千斤增加到三千斤。青年农民程宽牛,三辈子文盲,人们称他“闷块”(愚笨不开窍),脱盲以后,由于阅读了关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注音读物,以及载有农业丰产经验的报刊,他种的棉花和红薯试验田,虽然遭受五次雹灾和七十五天大旱,仍然创造了棉花平均亩产量高出当地两倍、红薯亩产量高出一倍的记录。现在,农民知识分子、农民作家、农民科学家、知识化了的农村领导干部,正在我县不断地、大量地涌现。
文化战线上的跃进,反转来又推动了工农业生产的更大跃进。全县工业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办起工厂九十六座。在农业方面,1959年我县人民战胜了七十五天的大旱,五次虫灾,百年未遇的洪水,以及部分地区的五次雹灾,夺得了棉、粮、油料的大丰收。同大跃进的1958年比较,粮食亩产量增长了36.3%,棉花亩产量增长了3.8%,油料亩产量增长30%。现在我县已大大改变了解放前“十年九旱”,“吃不饱,穿不暖”的落后贫穷面貌,人民群众从心底深处体会到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好处,衷心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我们在注音扫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是跟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紧密结合生产,大搞群众运动分不开的。
为了加强党对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的领导,我县由第一书记挂帅,文教书记负责,并在县、公社、管理区层层设立机构,定期检查研究布置工作。目前,从县到社到区,有一支二百三十余人的脱离生产和受补贴的专业干部队伍(不包括一般受补贴的义务教师),从事具体指导。
注音扫盲是一项新的工作,一定会遇到各种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反抗,开始时也会受到一部分群众的怀疑。因此,我们在运动中十分注意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积极分子,带动广大群众。在各种会议上,进行宣传教育,把重视和积极参加注音扫盲工作,当作是否关心群众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政治检查标准。这就动员了广大党、团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使注音扫盲和学习普通话,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注音扫盲应该而且也能够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我们根据生产组织形式建立了学习组织,除了按程度划分班级以外,还按照生产中的专业队和作业组,分别编成地头学习组、炕头包教组、水利工地学习组,我们还根据农事季节的转换,生产活动形式的改变,随时改变学习方式,平时除定时上课以外,我们提倡下地带一包(流动图书包)、四宝(书、水笔、抄写本、报纸),作到书不离身,心不忘学。教学内容,除正式教材外,各管理区还按照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的原则,编写补充教材,作到学了马上就能用。这样就做到学习结合了生产,服务于生产。不少社员,经过学习后,把学的应用到生产中去,创造了丰产新纪录。在基层,我们还提倡生产队长要经常“两管”,既管生产,又管学习;作业组长要“三管”,就是管生产、管学习、管文娱活动。我们在检查评比布置工作时,同时检查评比布置学习。
在进行注音扫盲工作中,师资、教材以及注音读物,是党委应该重视解决的问题,在师资问题上,我们采取了“民教民”的办法,先后举办了十次训练班,培训了二千名教师,同时还培养出三千五百名辅导员,并由他们培养了无数学习积极的学员,充当边学边教的“小先生”,还组织全县中小学师生包教其亲友,我们就这样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师资的问题。在教材方面,我们先后编印了二万余册注有拼音字母的教本,并发动群众自编补充教材。在注音读物方面,除向北京购买一批外,我们创办了“万荣拼音报”,充当读物。这个报纸又是发表群众创作的园地。由于领导的支持和大力发动群众自己解决,我们顺利地解决了师资、教材和读物问题,从而使我们的运动能够迅速而健康地发展下去。
此外,我们还十分注意造成有利于推行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的环境,不少地方都布置了使“文字包围文盲”的识字环境,在农具上用拼音和汉字写上这个农具的名称。标语、墙头诗歌、机关学校的牌子,都加上注音,如果你打电话,就会迎头看到一幅写着“打电话请说普通话”的标语。这就使广大群众处处受到拼音字母和普通话的熏染,从而促进了运动的顺利开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