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克拉玛依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4
第6版()
专栏:

克拉玛依颂
牧野
克拉玛依这个名字
克拉玛依,克拉玛依,克拉玛依!这个振奋过多少人心的名字,看起来漂亮,叫起来响亮,听起来又美丽!说它美丽像朵花,只有我们社会主义的肥沃土地,才能培育出这么美的花!说它俊得像个少女,只有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才会成长这样俊的少女。
克拉玛依,是兄弟民族维吾尔语的译音。克拉是黑,玛依是油。不过,自从叫响这个名字,人们都拿它当作地名来呼唤的。
原是黄羊故乡
二十年前,有个这样的故事。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戈壁滩上,飞奔着一群山鹿一样的黄羊,后面跟着一个维吾尔族的猎手赛龙巴依。他并不和黄羊赛跑,他懂得黄羊的脾气:跑一阵要回头看看,不见动静,就在骆驼刺上选择叶子吃。赛龙巴依像阵地上匍匐前进的战士,一步步爬到猎枪射程以内,终于一枪打中了两只!赛龙巴依捆起黄羊,就躺在戈壁滩上休息。忽然,微风吹来一股子奇怪气味,他抬头看看,身旁的小土山是蓝靛颜色。他踏着蓝土登上山顶,发现山顶上有一口黑泉,粘糊糊的黑水,向上冒着泡沫、翻黑花。赛龙巴依掏出卷莫合烟的纸撕下一片,蘸了些黑水,划火一点:“呼”地着了!从此,赛龙巴依每年在行猎“旱季”时候,他就带着家具,望着成吉思汗山寻找到这里,舀些黑油,卖给人家膏马车轴、照亮、取暖。
解放后,赛龙巴依也分得了牛羊和田。
是前几年一个偶然机会,赛龙巴依老爷子打这里路过,他突然望见井架,又听到机器声响,老爷子一口气跑来,看看成群的汽车装运的原油,摸摸井架和钢管,老爷子的眼睛湿润了,他激动地握住石油工人们的手说:“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能把戈壁滩变成天堂!”
路是走出来的
二十年前,赛龙巴依老爷子打黄羊来过此地;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苏联专家们和中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工作人员们,曾经冒着阿尔泰山吹下来的寒风,来来回回地把脚印留在小黑油山前。
小黑油山一带究竟有油还是没油?苏联地质专家们和中国地质工作者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研究、分析、讨论,认定地下有油。党决定向小黑油山进军!
1955年夏天,独山子矿务局党委派乌受尔安装队“远征”。这个维吾尔族乌受尔队长,率领起他全队人员,从戈壁滩上踏下了第一条道路,来到成吉思汗山前,小黑油山旁,矗立起第一座井架。
党又选拔了三十五个小伙子,组成一支青年钻井队,要他们“孤军远征”!
这三十五个小伙子,包括八个民族和很多省份——从广东到东北,全队里很少人念过中学,就连队长陆铭宝,1952年才刚走出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到独山子井台上跟苏联技师们学习三年。
小伙子们接到任务,虽说又喜又惧,但是想的又美又天真。
“哪艰苦就到哪里去!”
“不会是‘孤军远征’”的!
青年们带着勇敢而又纯洁的心出发了。他们找到了乌受尔队安装的井架。
多别致!辽阔的戈壁滩上,一座井架矗立着。极目远望,望到天边无际处,还是戈壁滩!
“安营下寨”!宁元兴、谢达楼、阿沙、李世顺、沙都等等忙成一团:平地后,搭帐篷、砍柴禾、起锅灶。荆义田想的更快:他连行李都没打开,就号召几个人跟司机到百里之外的玛纳斯河去拉钻井用水和吃喝水。
7月6日,柴油机发动了!钻机旋转了!天车工作了!
在这辽阔的戈壁滩上,不知寂寞了多少个世纪,现在,“轰轰隆隆!叮叮当当!”地演奏起来。多么美的音乐啊!小伙子们听着,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愉快和自豪的心情从眼神里闪烁出来。
但是,这里终归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太阳毒得晒裂石头,一片云就会变成一阵暴雨。有一天夜里刮一场暴风,第二天衣服脸盆漱口缸都找不见了。更使人咒诅的是:野蚊子、野苍蝇、牛虻等不分昼夜地向他们“袭击”!
工作和生活条件是艰苦的。可是,在这些艰苦日子里,党经常捎信来问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并且还一再派领导同志前来看望。小伙子们感到党的温暖,意志更加坚决,于是提出了响亮口号:
“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
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战斗,到了10月29日下午,全队人都知道这口探井钻到该“分晓”时候了。是失败?是成功?悬在人人的心上。因此,下班的人不走,不该上班的人跑来围着井台,有守在防喷器旁边的,也有趴在泥浆池上找油花、闻油气儿的。
喷油了!压藏在地底下多少亿万年的黑油,得见天日了!多么漂亮的颜色呀!黑里发蓝,蓝里闪光。
石油工人,还有什么比“远征”打探井打出油来更喜悦的呢?跳呀,唱呀,拥抱呀,还有像“泼水节”一样蘸起原油来往对方脸上、身上涂抹呀……狂欢一直沸腾到深夜。
家在哪里
上帝创造世界是神话,我们劳动创造世界是现实。克拉玛依的发展简直像神话,从打开第一口井到现在,仅仅只有四年多,而今,在这一片戈壁上,已经建立起拥有数万人口的城市了。真是“从无到有”,而且“有”的这么快!
四年前,这里只来了一位燕大夫,他经常提着药包去“行医”;工人找他来看病时候,地窝子里三张床,有两张是另外两个单位人员办公兼睡觉,燕大夫这张兼作诊断、处方和病床。而今,准噶尔路的医院大楼,三层上下设着九个科,病床设了三百多张。
新华书店,当初就装在小朱的麻袋里,饭堂门口、井架前摆流动书摊。现在,总店和分店,单是去年就售出五十多万册书。
当初,小马的挎包儿就装着邮电局。送信是:听口音、看面孔、询问;收信是:卖邮票、信封信纸、兼代封信口贴邮票,甚至还代写书信。而今,邮电人员增到一百多还忙不过来,长途电话和电报通到全国各大城市。听三年半以前从上海调来的顾局长说:今年要盖邮电大楼,将安装四千门自动电话,还要装设传真。
各类商店的总店、分店分设在市区的各条街;十字路口,人民警察指挥着过往车辆和行人;天山路的中苏友谊馆,白天晚上没断过出出进进的工人;电影院、男女浴室、理发馆、各族饭馆等等,都是像大城市里的一样生意兴隆。总之一句话:从“开天辟地”仅仅只有四年半的历史,这种神话,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实现。
振奋人心的大油田
克拉玛依的探井,像石油战线上的触角,大踏步向四外伸展着。打探井的工人们,几乎打一口井向党委报一次喜!克拉玛依的生产井的井架,在这一带热闹的戈壁滩上,逐渐地成林成行了。
井架,完成了钻井任务,一座一座地向前进展——工人们创造了“整体搬家”,几十米高的“钢塔”,用十几辆拖拉机整体地拉着,真称得起“大将军八面威风”!
每口井钻完后,就安装起“采油树”。钻多少井,就安多少采油树。从采油树上接出来的输油管子,像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地密布在戈壁滩地下。采油计量站,一座一座地建立起来。采油工人们,驯服着地下的油海,让它有计划地、昼夜不停地从地心里涌上来。然后,再把这黑金液压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克拉玛依,就这样从第一口井开始,打到现在,成批成批的油井打了出来。
这些井有没有失败的呢?一直在克拉玛依矿务局担任局长的秦峰同志很有风趣地说:“这里打的井差不多都喷油。也有很少井,打了半天放个屁。可是没关系!等化学工业赶上来的时候,一井屁(瓦斯)也是一井宝呐!只有钻出个干眼眼,那算失败了。不过这种井百不抽一。”
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储藏量,究竟有多大?直到现在,还正在进行探摸它的边缘呢!
英雄们的事迹
去年国庆后,克拉玛依有五位英雄——胡宝珊、张云清、卡一霞、孙玉亭、赵仁杰代表全矿职工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当我听到英雄们所创造的英雄事迹的时候,使我从心里喊出来:
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
钻井队长张云清,这个贫农的儿子,到部队里才学了点文化,转业后1954年到玉门第一次看见钻井用的泥浆,三年前调到了克拉玛依。
1958年春天,总路线照亮了张云清的眼睛,大跃进解放了他的思想。张云清向全队人提出个问题:钻井有进尺,难道只能月钻五百米上下吗?咱们不能跃进?大伙出个主意,一月钻它一千,一年钻它一万!
“月上千、年上万!”从张云清一提出来,立刻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对。是的,钻井是硬碰硬的事儿,用钢钻头在岩石上钻。况且,那时,在全国还没有听见谁说过一月能钻一千米。因此,保守的“学者”就讽刺为“妄想”;对于张云清井队提出的技术革新,说是“走独木桥,是汽车不要刹把”。
张云清没有被冷水泼倒,他听到了党的声音:
“干吧,党支持你们!”
3月初提出,3月底就实现了。
多少人都为这全国第一个“月上千”的胜利欢欣鼓舞,而保守者却不甘心伤害他个人的自尊,于是又说“这是偶然”。
张云清再也不理这类阻碍,他一心想着人民的利益和玉门老朋友王进喜井队的友谊竞赛。
从4月到11月的七个月中,不但月月上千,而且逐渐地月上双千、三千、四千、一跃达到月钻四千三百零一米!
真是“难能可贵”啊!工人们由于敢想、敢说、敢干,就给国家创造了无法计算的财富!
“学张云清、赶张云清、超张云清!”克拉玛依掀起了这个运动,1958年全矿有二百四十个队次达到月上千。转业军人、钻井队长孙玉亭,这个辽宁阜新的青年更是猛冲猛打,1959年他们井队居然钻了两万米!
向石油工人致敬
黄昏,当千家万户点起灯火的时候,当人们乘坐着汽车或飞机轮船的时候,当开动了柴油机带动着机器生产和开着拖拉机耕地的时候,当人们走在下雨不泥泞、刮风不起土的柏油马路上的时候,都会联想到石油。因为汽油、煤油、柴油、沥青等等都是石油炼制的。
可是,当我来到克拉玛依看到钻井工人、采油工人的时候——他们和她们的身上、手上甚至面孔上,都带着石油的油渍和泥浆点子。多美啊!还有什么色彩比带着满身劳动的标志更美。我从他们身上闻到一阵阵石油香味,我真想跑上前去拥抱他们。
男女石油工人们,日日夜夜地战斗在戈壁滩上,烈日晒着,刮风下雨,他们都不停钻、不停采。戈壁滩上遍地铺着白雪,近几天来经常是零下四十多度,阿尔泰山上的寒风又常常袭来,就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戈壁滩上,可敬的石油工人们,不退缩、不畏惧,仍然是不停地钻、不停地采!因为,石油工人们深深地理解:工农业生产需要石油、国防建设需要石油、人民生活需要石油!
最近,当火车开到哈密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石油工人们的干劲更是热火朝天了。人人提出了更大的跃进指标,保证开门红、月月红、红到底,为了迎接不久的将来火车通到克拉玛依!工人们说的好:
“过去,只有几百辆汽车来运咱们的原油,火车很快就要通到克拉玛依了,到时候,咱们一定要叫它天天都满车满车地开出去!”
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啊!
啊!克拉玛依!四年多以前,你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而今,你已经是拥有数万人的城市。在你身边,每天每夜都有几万男女英雄和大自然斗争着,他们从地心里取出宝来,要输送到全国各地。这怎不叫我向你歌颂、向你致敬:
你这可爱的克拉玛依石油城!
你这可敬的克拉玛依英雄城!
1960年1月24日
于克拉玛依
(附图片)
牧民的女儿卡一霞成为优秀的钻井员,她正虚心向老师傅王成章(左)请教检查离合器的技术问题。    新华社记者 丁彬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