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消灭“水利死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6
第1版()
专栏:社论

消灭“水利死角”
读了本报今天发表的安徽省定远、凤阳等十一个县征服“水利死角”的消息,令人振奋。这十一个县大部分处于丘陵地区,过去水利工作做得比较差,是水利的“死角”,经常受到旱灾的威胁。现在,经过十一县人民一冬的奋战,兴修了三万六千多处工程,可以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五百八十八万亩。他们正在加快水利工程的进度,力争今年彻底消灭“水利死角”,确保十一个县的一千四百万亩土地旱涝无忧,年年丰收。这些县从此大踏步跨入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的行列。群众为这个伟大的胜利欢颂:“公社力量大无边,党委领导赛神仙;转眼座座水库起,死角山丘变良田;今年组成水利网,增产粮食又增棉;从此拔掉干旱根,幸福日子万万年。”这是一件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它为全国各地一切水利工作比较薄弱的地区作出了榜样。
去冬今春我国广大地区出现了兴修水利的第三次高潮,到1月底止,全国已完成土石方约二百亿立方米,占全年任务约80%。但是,水利运动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的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占全部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有些地区还不到五分之一;各地都还有一些“水利死角”,即水利搞得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大搞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依然不能摆脱水旱灾害的威胁,依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这样的地区从全国来看虽然只是少数,但是加在一起,面积却是相当大的。消灭这些“水利死角”,对于实现今年农业生产的继续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安徽定远等县的事实说明,只要加强领导,下定决心,鼓足干劲,“水利死角”是可以迅速消灭的。应当承认,“水利死角”往往是客观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这些地区或者是水源不足、水量不大,或者是气候、地形等自然情况不好,或者是地多人少、劳力不足。但是,这些困难都不是不可克服的。应该认识,长期成为“水利死角”的一个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对待客观的困难缺少正确的态度。有些人不是有畏难的情绪,就是有侥幸的心理。有些人认为当地条件不好,没有办法做到确保水旱无忧,就不积极进行水利建设;有些人认为当地天然的水利条件比较好,受灾的机会很少,也不热心大搞水利建设;还有些人认为今年未必会再受旱,不必急急忙忙大兴水利。正是这些错误的思想,阻碍着一些地区的水利工作的发展。定远等十一个县的事实证明,坚持党的总路线,鼓干劲,争上游,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自然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反之,如果放松主观努力,有利的自然条件也会变成不利因素。
所谓客观条件不好,并不是绝对的。所谓水源不足,水量不大,也只是相对的。近处水源不足,还有远处水源;地上水不足,还有地下水;高地水不足,还可以从低处引水。只要立大志,鼓干劲,水就一定能够找到。安徽和县有些地方,近处没有水源,就利用远处水源,采取“西水东灌,南水北调,环山开渠”等等办法,使全县不论圩区、丘陵区和山区,全面实现了水利化。定远县设法调外水以济内水的不足,解决了水源缺乏的问题。地形不好,兴修水利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要善于利用地形、改造地形,还是可以兴修水利的。有人曾说:“丘陵死角难缠,实现水利化比登天还难!”困难当然是有的,问题在于:是向困难低头,使人们永远受制于丘陵,使死角永远存在呢,还是像定远县同志们那样,鼓足干劲,千方百计,一个冬天就建成一百零二座中小型水库和许多别的工程,从而改变丘陵地区干旱的面貌呢。有人曾说:丘陵地区修水库,比山区修水库要淹较多的土地。可是,事实证明,淹一亩地能浇十亩地,产量能提高至少两倍,而且能增加水生动物、植物等生产。人少地多、劳力紧张的地方,同样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水利建设。郎溪县总共只有十四万人口,但去年冬季动工兴建的大中型水库就有四座。这些骨干工程将连接成万的小型水利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互相调节水源的灌溉网,可使全县65%的水田达到自流灌溉。暂时看来,修水利工程是费了比较多的劳动力;可是,如果从长远着眼,算大账,建成了自流灌溉网,既增产,又防旱,比用人工担水车水,不知要节省多少劳力。其实,不论哪个地区,要大兴水利,都会感到劳力紧张。但是,只要大搞工具改革,改进施工方法,这个困难就能克服。定远县由于推广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措施,工效大大提高,就出现了“五天建一小库,十天建一大库”的水利建设的高速度。
安徽省消灭“水利死角”的做法,也是正确运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方法的一个范例。抓两头、带中间,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大跃进以来,许多地方都注意抓先进,树立标兵,推动全局。这种领导方法行之有效,当然应当继续发扬。但是,也必须注意对落后地区加强领导。目前,从全国或者一个省的范围来看,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化的程度,就应当特别注意加强对比较薄弱的地区的领导。安徽省几年来大兴水利,成绩巨大,灌溉面积已经由解放初期的二千多万亩扩大到六千多万亩,广大地区已经改变了经常受灾的面貌。但是,还有一些水利工作比较薄弱的地区。这些县天一旱就减产,成为全省农业全面跃进的不利因素。如果改变这些县的水利面貌,就能立即发挥出来很大的增产潜力(旱地改成水田可以增产两、三倍以至四、五倍),就能化不利而为今年农业继续跃进的极其有利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说,落后地区的存在,正是农业继续跃进的巨大潜力。水利工作如此,其他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安徽省委下定决心,把消灭这些“水利死角”作为去冬今春全省水利工作的重点。省委领导和帮助定远等十一县摸清情况、找出关键、做出规划、提出措施,并且抽调一些负责同志深入到这些县去加强领导;在技术力量和器材供应方面,也首先满足这些地区的需要。这十一个县的干部群众欢欣鼓舞,热烈拥护省委关于消灭“水利死角”的号召,很快就掀起了水利建设高潮,他们苦干巧干一冬,就使十一个县的水利局面为之改观。这些情况充分证明了:任何工作薄弱的地区都不是“天生的落后”;任何比较落后的地区都蕴藏着巨大的积极因素。全国各省、区,各专区,各县,都应该特别加强对这些薄弱地方的水利工作的领导,从领导力量到物资器材,从思想到技术,给以有力的支持,使它们迅速赶上先进地区。这些地方要鼓足干劲,自力更生,克服人力、物力上的困难,力争走到前面。同时,先进地区也应该发扬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给这些地区以有力的支援。这样做,不只有利于这些地方赶上先进,也将会促使先进地区更加先进,把全面征服自然灾害的工作提到更高的水平。
一切水利工作比较薄弱的地区,都要把春耕准备工作和消灭“水利死角”的工作全面地加以安排。在这样的地区,应当把兴修水利作为春耕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迅速把可能完成的当年收益的水利工程突击兴修起来。春耕以后,还要抓紧农事空隙继续兴修水利,力求尽快地把水利空白点都补充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旱涝无忧,确保农业全面跃进。这是今年农业继续跃进的全局中很关重要的一着,决不可因为这些地方只是极少数而等闲视之。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坚决支持,有人民公社的强大力量,有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冲天干劲,“水利死角”一定能够迅速消灭,水利工作薄弱的地区一定能赶上先进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