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作水的主人——记利用水力加工的能手傅正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8
第3版()
专栏:

作水的主人
——记利用水力加工的能手傅正国
本报记者 田庄
在郧西县的山梁上,哗哗流水的渠道旁,隔不远就有一栋房子,这房子里安着磨、碾、箩、风车、砻子……,一只大水轮迎着流水欢快地转动着。要想磨面,你只要把麦子往磨上一倒,不用伸手,碎麦就自动地走进箩里,然后又回转到磨上……。要想碾米,只要把谷子倒在砻子上,不大工夫,谷子便从滑槽滚到了碾盘上,从那里再转到风车里一搧,就成了白花花的大米。一个磨房的全部操作只要两个人,一天能够磨面一千二百来斤,碾米七千三百多斤。当地人管这种磨房叫“一打五带”(即一个木水轮带动五种加工工具)。除了粮食加工以外,造纸、榨油、锯木、织布、弹棉花等活,现在都让水去干了。人,这才真正成了水的主人!
水磨忙起来了
郧西县是个大山区,水源丰富。但是,人们真正成为水的主人,只是不久前的事情。一提起这些,人们就会想起利用水力加工的能手傅正国。那还是1956年夏天,农业合作化运动像春风一样吹进了郧西山区。傅正国所在的互助组欢天喜地地建成了成丰农业社。社一建成,可有件事儿苦恼着大家:成丰社七十多户人家,只有一盘水打磨,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留下来的。单干时,夏天拐小磨,冬天抱碓窝,大家没说的。现在进了社,谁愿意成天把工夫花在人工磨面碾米上?这样一来,那盘水磨可就忙起来了,经常是天不见亮就围上一、二十人。有一天,老傅收罢工,天黑尽了,肚子饿的不行,本想到家就可以吃一餐饱饭,谁知一进门老伴还没有把饭做好,急的老傅火直冒。这时候,他的老伴却唠叨开了:“你光知道吃,可不知推磨多么难!”其实,这一切老傅早就看在眼里,而且寻思着:社里要能再弄个水打磨,每天该省下多少劳动力!吃罢饭,他把嘴一抹,拔腿到了社管理委员会,说出了自己的打算。社里也正盘算着搞个水打磨,听老傅说了,就决定把这件事交给他去办。老傅接受任务后,不分日夜看水势,选地形,画图样,制木轮。没几天,眼看水打磨就要成功,他心里又嘀咕开了:夏天吃面问题解决啦,秋天吃米还不是作难!他想把这磨房盖两层,上面支磨,下面安碾,岂不是“一打两带”。
磨面又碾米
离成丰社十几里路有个迎东农业社,这个社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为了磨面碾米得用二十多头牛、三十多个人。原来就感到生产上的人力、畜力不足,这样一来,人力畜力就显得更不足了。这一年,全社二百九十六亩水田,整整花了五十八天才插完秧。社员们急得团团转,支部书记胡少虞更是焦急不安。这时他听到老傅会做水打磨,便亲自到成丰社去找老傅帮忙。老傅是一口答应下了,他白天干完活,晚上再跑到十里以外的迎东社,帮助搞水打磨。这里地形好,水势大,老傅原来计划搞“一打两带”(同时带动磨和碾)的想法,涌上心头。他跟胡少虞商量这件事。老胡一听说可以用一股水既推面又碾米,高兴得很,鼓励老傅大胆干,保证要什么给什么。
老傅决定搞“一打两带”以后,就迷在这上头了,他一连好几天没有回社去,这下可把社主任傅文升气坏啦。他说:“不回来,就别想要工分,也别打算分口粮!”这时候,迎东社有些社员也不大相信老傅能做到“一打两带”,他们说:磨做磨推,碾做碾磙,弄到一块龙虎相斗,咋搞得成?老傅的老伴也劝他“死了那个心”。这时,老傅思想也在斗争。但是,一想到叫水磨面、碾米,腾出手来加快改变穷山沟的面貌,他全身的血就沸腾起来,总也不能平静。在胡少虞的帮助下,他终于顶住来自各方面的讥笑和困难,终于搞成了“一打两带”。
艰苦的试验
“老傅,你看加盘砻子,搞‘一打三带’行吗?”1958年春节,胡少虞又来拜访他。
“行”,老傅的语气非常肯定。
“你有空吗?”
老傅从来做事干净利索,说干就干。这时,他站起来拿了“五尺”(木匠用的一种尺子),说声:“走吧!”拔腿就要出门。正在一旁的老伴,看看漆黑黑的天空,尖溜溜的北风刮得正紧,又看看身子骨不太结实的老傅,便说:“过几天再搞也不迟呀!”老傅说:“过几天,活就多啦。”拉着老胡连夜赶到了迎东社。
第二天,安装开始了。结果,砻子是个张嘴货,合不拢,不转圈。他想,如果用一根皮带,一头套在磨盘上,一头套在砻子上,磨一转动,砻子不就跟着转动吗?不料磨盘大砻子小,水一冲,磨盘转一圈,砻子就要转十几圈,而且砻子跳得厉害。一看,一边砻成了粉,另一边连壳都没破。试验失败了。他又在磨盘下面安了个和砻子大小的圆盘,再用皮带带动砻子的下扇,可是,这样刚安上一试,呼啦一下,把正在磨面的女社员芦赐凤的一箩筐麦子,带进皮带盘里挤了个稀烂,气得芦赐凤又蹦又跳。
不能怕失败
问题在哪里呢?老傅陷入沉思中。这些日子,他几乎没有好好睡过觉,眼睛里网上了血丝,消瘦的脸显得更瘦了。正在这时候,县委第一书记孙龙章同志来了,他鼓励老傅说:“不能怕失败!”并且答应从县城里调两个老师傅帮助他继续试验。这一下,老傅的眼睛又亮了,胆子又壮起来了。一天,天麻麻亮,老傅不吭声地跑到了县城,用了大半天时间,把城里所有的机器加工厂看了一遍,他发现弹花柜、轧花机、轧面机都是利用齿轮转动的。回来后,他就琢磨开了。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大齿轮、小齿轮画满了一墙,计算着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该转多少圈。第二天,他便开始做起有齿的木轮来。不料齿轮刚安上,一转动,咔嚓一声,砻子的轴心断了。老傅急得直冒汗,仔细一看,原来是立轮和卧轮不合槽。就是这样,连续失败四次,到第五次终于成功了。他又根据社员们的要求,安装了风车和箩,使米面加工的几道工序全部用水力代替了。
解开难题
傅正国同志的事迹,像长上了翅膀,传遍了整个郧西山区,各地来参观的人往来不断。县委第一书记孙龙章,也来到迎东社,他除了对老傅的创造精神大加赞扬以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希望。
“从谷到米,从麦到面,不用人伸手,全部自动化,做得到吗?”
“做得到!”看到县委书记这样关心,老傅劲头十足地回答说。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孙书记好像看出了老傅的心思,便鼓励说:“就试试看吧!”
这真是个难题啊!说实话,这件事过去老傅还没想过。可是,他又反问自己:“一打三带”不是也没想过吗?有党的支持,啥困难不能克服?于是,他又像着了迷一样,吃饭在想,睡觉在想,走路也在想。他向老木工李开坤师傅求教,李老头劝他到县城里米面加工厂去看看。这下他心里亮了。第二天,他邀李开坤一块到县城去参观,回来便仿照试制升降机和运输机,经过几次改进,第一个水力自动加工厂,在郧西县诞生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