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猪肥牛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8
第8版()
专栏:

猪肥牛壮
夏方剑
今年1月初,我们从江苏淮阴专区回北京,顺路在这个专区参观了几个人民公社。虽是走马观花,却也留下了不少难忘的印象。……
我们在淮安县黄集人民公社的田头眺望,只见远处蓝天下、平原上,满布羊群。三五个牧人,散立在羊群中间,不时挥起鞭子吆喝几声。好一幅放牧图!只是为什么这群羊儿黑多白少、只只肥胖?近前一看,哪是什么羊,全都是猪!
场上一个十几岁的牧童叫张长忠,蛮有经验地告诉我们说:“就要像放羊一样放猪,猪才长得肥。猪吃百样草,百草都长膘,只要人去找。”接着他就给我们列举无数草名,什么乞乞菜、曲线菜、大桌腿、弯弯菜、光光渣、马鞭子……,都是闻所未闻的。我们不禁肃然起敬,问道:“你养猪很久了吧?”
“一年多了。公社一成立,我就当上了饲养员。我喜欢养猪。”
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来到一排猪舍前。这排猪舍有十来间,地上铺着厚实而又松软的稻草,干净整齐,闻不出一点臭味。有一间猪舍里,两头躺着两只大黑母猪,中间一大堆小猪,有黑有白,只只像小猫那么可爱,正在打滚戏耍。照料它们的是一位老人,名叫李颂尧,对我们说:“这小猪都是那两头母猪昨夜半夜里下的,一窝七只,一窝九只,只只壮实。”说话间,他拿起一钵黄豆,喂母猪吃,说是让它多下奶。喂完,又抱起一只小白猪来,拂去它身上一点尘土,摸了摸它的耳朵。另一位饲养员告诉我们:“李大爷昨晚一夜没睡,就守着那两头母猪接生。”
据公社党委副书记开文同志说,公社成立一年多来,全公社饲养的猪,每户社员可以平均摊到九头半。“现在,上海、南京和苏南一些城市都能吃到公社的猪肉了。”
我们又去看公社万头猪场的兴建。猪舍一排四十间,先修五排,正在砌砖墙。每排房子前面,留有大片空地,种饲料。四周还准备栽树、挖沟。开文同志说,各生产大队也正在兴建千头猪场,生产小队是百头猪场。
天色不早了,我们正在告辞,忽然道旁闪出一人,举起牛角,昂着头吹得嘟嘟响,问他干吗?他说这是集合号,催猪回猪舍。抬头一望,果真,牧场上的猪群已闻声动弹起来了。一幅奇妙的晚归图立时出现在眼前:一只约克夏种的大白猪领先飞奔,仿佛开路先锋,随后无数大大小小、黑的白的猪,三五成群,跟着飞奔。
进入盱眙县龙山人民公社,第一眼就发现到处是牛。庄前村后,门口檐下,差不多都拴得有牛;河边,老人们牵着牛饮水;场上,孩子们爬在牛背上嬉耍;途中,农民赶着牛群从我们身旁走过。
我们在一幢牛舍旁边站定,看门前十来条牛一字儿排开,正在槽里嚼草。有三个穿着花衣服的小孩子骑在一条最大的牛身上打闹。我们问道:“不怕牛吗?”孩子们说:“不怕牛,怕牛爸爸。”一个孩子眼快,尖声叫道:“牛爸爸来了!真的来了!”三个顽皮孩子立时溜下牛背,一哄而散。
牛爸爸并不姓牛,只因他爱牛如子,人们就送他这个绰号。这里头七分是尊敬,三分是善意的玩笑。他本名叫岳邦全,是闻名的养牛模范,模范事迹在县报上登过不止一次。
听到别人讲他的时候,他在一旁听得不好意思,插进来说道:“咳,我算什么,社里养牛模范多得很!”他特别提到公社书记院春荣,说他带头拉牛配种,掀起了热潮。配种是他们这里增加牛的关键,过去人们嫌脏,不肯干,后来干部们都以身作则带头干,连许多青年妇女都担任了配种员。
我们问:“老人家过去养过牛吗?”不料这一问勾起了老人的伤心事,他眉毛一皱,打开了话匣子:当过二十多年雇农,一分地也没有,哪来牛?倒是自己给地主当过牛使用。解放后分了土地,辛勤劳动几年,好不容易才攒下四分之一条牛。他颇有感慨,说道:“单干成不了事,大集体又比小集体好,人民公社成立一年多,耕牛增加到全公社每户一头。往年牛少,我们肩膀塌层皮,人力替牛力。今年牛多,我们脚底板退层皮(不常跑路,老茧皮退了),牛力替了人力。”
他指着田野周围的山,又说道:“春天牛更多,都放在山上吃草。有一次大检阅,光我们明山大队的牛就站满了这几个山头。后来支援兄弟社,卖了不少。我们卖牛换拖拉机。”
仰视群山,山不高。山头还有几座房子,是当时的临时牛舍。半山腰里一长溜嵌着白灰写的三条标语:“总路线光芒万丈!”“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好!”字字有一亩地大,被正午的阳光照耀得格外雪白闪亮,十里路外都看得分明。
我们正在摸拟当时满山是牛的情景,老人又兴奋地说:“你们再看看我们的牛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不用仔细端详,我们早就看出:这里的牛,除牛犊外,头头长得又高又大又膘又壮。
老人笑得呵呵地点着头,摸着八字胡髭,给我们补充道:“而且一代比一代强。这牛是闺女,那牛是妈妈,闺女比妈妈长得还大。和人一样,我们社里养牛模范就青年比老年多。”
可是老人为什么不让孩子们骑牛玩呢?
老人眉毛一扬,拍着这条最大的牛,顺了顺牛毛,说道:“骑别的牛不要紧,这牛不能骑。”原来这里面又有一段故事:这牛因为被一个楞小伙子使得不当,又没注意管理,春天时弄得瘦弱不堪,大家都决定要斩吃了。老人家舍不得,硬拉着回家,腾出向阳屋子给它住,抽空就替它洗刷,喂它豆包子(稻草卷着黄豆),把自己份内的白糖渗入稀饭给它吃,夜里两次起来替它生火把尿。调养了半年,这牛就变成了现在这般又壮又漂亮的模样,而且肚里已怀上了小牛。
现在队里养牛、用牛都有一套制度。对孕牛特别小心,挂着红布,防止使用过度流产,吃得也特别好。
夕阳在山,牛群纷纷归舍,这位老饲养员也就忙着照料牛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