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人鱼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8
第8版()
专栏:知积小品

人鱼之谜
杨旻
我国远在第十世纪的时候,就已传说海中有一种像人一样的鱼。据“徂异记”一书记载:宋太宗时有一个名叫查道的人出使高丽(朝鲜),看见海上有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查道说这是人鱼。徐铉的“稽神录”也有相似的记载。
这种传说当然也是有所根据的。不过古代的人,由于观察不详,或故意夸张渲染,以致把各种比较罕见的事物,描绘得神秘莫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疑人鱼为鬼为神。到了近年,人鱼的真相才逐渐被弄清楚。
原来所谓人鱼,实际上是一种和鲸、海豹等相近的哺乳动物,并不是鱼类。1931年1月,第一次在台湾南部海岸大树房地方获得一条,体重约四百斤,体长约三米。1955年5月,又在广东省北海市高德镇的海滩上捕得一条,重八百多斤,长近三米,已由水产部门送交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解剖研究。
人鱼又名儒艮。虽是海兽,样子却有点像鱼。头略呈圆形。后肢退化,前肢为胸鳍状,长在一二尺左右,骤看确有些像一双手。胸部有一对乳房。后部有一新月形的水平尾鳍。利用前肢和尾鳍,可以支持身体,把上身露出在水面上。哺乳时,用前肢抱着幼儿,随波浏览。从前查道所看到的,显然就是这种情形。人鱼体呈灰色,无鳞,虽有毛,但极稀少。传说中的“两手如人”“双袒”……看来还大致不差,至于说什么“红裳”、“髻鬟纷乱”却全不可靠了。
据说在1741年冬,俄国的探险家和德国的博物学者斯忒来尔在北美阿拉斯加探险,归途中遇到逆风,漂流到了白令岛。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人鱼。据说现在那里已经绝迹,因为这种人鱼肉多味美,性不畏人,行动又较迟钝,所以被许多猎鲸者贪婪地捕取,竟没有一个能幸免的。
人鱼的肉可以鲜食,也可以制成干脯,味道鲜美。琉球等地,都非常珍视它。和鲸一样,人鱼具有代替毛发以保体温的肥厚脂肪层,用以制油,既不混浊,又没有恶臭,最宜于肺病患者和身体虚弱的人服用,效能比鳘鱼肝油还要好。用以点灯,光明而耐久,这在堪察加、琉球等地,就很流行。
人鱼的皮肤,普通厚度都在一寸左右,干后坚硬如板。据说从前红海沿岸地方的人,很喜欢用它作为修葺房屋的材料,也用它作盾,说能防御枪弹。堪察加人喜欢用它来造船。人鱼的脊梁骨和肋骨由于形大、致密,是象牙的良好代用品,传说还有用它作为解毒和止血的圣药的。门齿和第一颈椎也可作装饰品,南洋群岛一些小岛上的酋长的勋章,很多就是用这种材料作成。
人鱼的产量似乎并不多。据说现存的只有两属,共五种。一属学名海牛,另一属叫儒艮。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前肢还残存有四个爪的痕迹,后者却没有;海牛属的尾鳍呈圆形,而儒艮的尾,却是中央凹入,分为左右两部分。我国发现的人鱼,便是后一属中的种类。
人鱼最喜欢的环境是靠近海岸较浅的地方,或近河口的河中。大叶藻等富含营养分的藻类,是它们得意的美餐。很多人认为:只要给它们相当的条件,在海、河或湖泊中都可以繁殖。
我国“山海经”、“临海异物志”等书中,也有关于人鱼的记载。不过所指的是鲵鱼。鲵鱼又叫娃娃鱼,主要是因为它的叫声似小儿啼哭而得名,江南多有出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