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国家大力援助 归侨努力生产 华侨农场成为幸福家园 广东归侨工人积极参加祖国建设涌现许多先进生产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9
第4版()
专栏:

国家大力援助 归侨努力生产
华侨农场成为幸福家园
广东归侨工人积极参加祖国建设涌现许多先进生产者
据新华社18日讯 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的华侨农场越办越好,成为归国华侨幸福的家园。
为了安置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的归国华侨,国家从1951年开始先后创办了八个国营华侨农场:广东的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保亭华侨农场、花县华侨农场、陆丰华侨农场、翁源华侨农场,福建的常山华侨农场、北硿华侨农场和广西的武鸣华侨农场。此外,还有二十六个农场是由华侨投资经营的。这些农场共拥有土地一百五十多万亩,先后安置归国华侨一万四千多人。去年以来,印度尼西亚一部分敌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友好的有影响的势力,掀起了排华逆流,一些华侨被迫回国,其中一部分也被安置到这些农场参加建设。这些被迫回国的华侨都深深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
万事起头难。这些农场所在地原来都是荒山和废墟,场员们刚开始开发时,有的连生活都得靠政府救济来维持。几年来,归侨场员们披荆斩棘,开垦了十一万八千三百九十多亩荒地,把这些地方建设成农田肥沃、花果满山、牲畜成群的乐土。据初步统计,到1958年止,国家向八个国营华侨农场投资七百八十多万元,而1958年这几个农场的总产值已超过一千四百万元。这些农场种植的咖啡、剑麻、油棕、胡椒、香茅、菠萝、柑、荔枝等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大都已有收获。仅兴隆农场去年上半年就收获咖啡豆三万八千斤。拥有一千二百多名场员的陆丰华侨农场,去年作物面积增加到一万多亩,并饲养了六千九百多头猪,已经做到了粮食、食油、猪肉、鲜鱼、蔬菜、食糖等六项生活必需品自给。建场不到两年的广西武鸣农场,去年仅香茅、枫茅和丁香罗勒三项就收入了十八万多元,达到基本自给。
各农场的归侨场员在创建家园的劳动中,都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学会了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并不断提高了生产效率。兴隆农场的突击队,过去开荒一亩地需要六点二个工,现在只需要二点一个工。这些农场在培植热带、亚热带作物方面还创造了许多先进经验,例如使一株剑麻一年间发展成二百六十株,一株香根草一年间发展成二万株等等。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各农场都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仅花县、陆丰等农场就创造、仿制机器工具一百六十件。
随着生产的发展,场员的生活日益改善。场员和他们的家属的吃饭、住房、医疗等费用,都由农场供给。每个场员还可得到一定的工资,许多场员都在银行里有存款。各个农场都为场员修建了宿舍,并举办了公共食堂、托儿所、学校、俱乐部和医务所。常山农场创办以来,有九十多对青年场员结了婚,添了一百四十多个孩子。各农场场员的孩子都可以免费进托儿所、幼儿园和免费进小学。场员们也根据他们原有的文化程度,分别进民校或农业中学学习。场员的文化生活也很活跃,各农场都有业余剧团和各种球队,每到休假日,场员们就聚集在一起尽情歌舞,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歌唱祖国对他们的关怀。
据新华社广州18日电 广东省各地的归国华侨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涌现了许多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
解放以来,被安置在广东省各工矿、企业的归侨工人有三万二千多人。几年来,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觉悟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许多人并在生产中被选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在广州市各工厂企业中工作的三千多名归侨工人中,仅在去年10月份就有三十多人被评为省、市、区的先进生产者。其中广东省第四工程局第三公司机械厂归侨工人邝福鹏、广州建国电版摄影工人归侨陈波,还光荣的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归侨邝福鹏侨居越南西贡时,在一家水喉白铁承装店当徒工。回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技术提高很快,现在他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掌握制造大油管和装配马达技能的七级技工。1958年,他和其他工人一道担负了制造炼钢设备的任务,利用废料制造了一台万能冲剪机床,及时解决了加工零件缺乏工具的困难。在继续大跃进的1959年,他提出了三十五项合理化建议,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国家节约了五万五千多元财富。这一年他光荣的当选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印度尼西亚归侨、乐昌农械厂技工钟维进,制造成功了一部动力绳索牵引机,使工作效率提高了四倍。接着他又试制成功了一台水坭龙门刨床和一把风钢刀。去年他被这个厂评为先进生产者。
在印度尼西亚掀起排华活动以后回到祖国的归侨技术工人,得到了国家的妥善安置,他们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有些人并在生产中做出了成绩,受到了奖励。被安置在广州重型机器厂工作的青年炼钢工人郑乙孟,同其他二十名印度尼西亚归侨工人一起,在钢铁生产中超额完成了任务,最近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的奖励。
各地参加生产建设的归国华侨工人在党的关怀、培养下他们的特长不但得到发挥,而且生活安定,衣食无忧。广州市机械安装公司油漆工人、印度尼西亚归侨凌彬,他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进了大学,另外,两个子女也都进了小学。这位老工人非常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他说:“我在印度尼西亚的时候,收入微薄,生活经常发生困难,儿女们别说升大学,就是读高中也是梦想。要不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我们华侨工人的子女哪里有机会上大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