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华侨老人话今昔——访印度尼西亚归侨杨凤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19
第4版()
专栏:

华侨老人话今昔
——访印度尼西亚归侨杨凤才
本报记者 吕相友
一座二层楼房,白白的墙壁被晨光照得格外发亮。院子前面的大片香茅,随风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们走进了海南岛国营兴隆华侨农场敬老院。这里最近接待了几位刚刚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老人。其中有一位,身材高大,戴着一副老花镜,上身穿着一件皮夹克,满脸的皱纹,刻划着过去的辛酸经历,他就是七十六岁的杨凤才。这位老人告诉我们,他自从回到祖国以后,忽然变的年轻了许多。的确,从他说话的神情来看,不像是年近八旬的人。
杨凤才老人引导我们到了他的住室,这是一间充满着阳光的屋子。里面还住着另一位也是刚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老人。他们都兴高彩烈地指着刚领到的里面三新的棉衣、棉被、卫生衣、脸盆、水壶和白白的蚊帐说:共产党、毛主席对我们从海外归来的侨胞,照顾的多周到啊!
老人们对政府对他们的安排感到十分满意,每日三餐,饭菜都带有浓厚的南国风味。饭后,就按照自己的爱好自由活动,有的下棋,有的打扑克,有的读书报,还有的三三两两在椰林下漫步交谈。他们每个月至少能看到一次电影。这些老人都有爱劳动的习惯,他们经常在自己种植的烟草地里抓烟虫。像杨凤才老人,天刚朦朦亮就起床了,一起来就闲不住,不是清扫环境卫生,就是找些什么活干干,一种主人翁的思想在支使着他们的行动。
杨凤才老人,现在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可是过去的那些不幸并未使他忘怀。
1906年,这是一个非常难度的年月。那一年连糠菜也装不满人的肚皮,饥饿迫使二十二岁的杨凤才不得不含泪离开亲人和故乡——广东省高州吴川县水口村,被当时的水客当作“猪仔”卖给汶岛一家矿务公司。在卖身契上写得一清二楚,要给荷兰殖民主义者做满三百六十个劳动日,期满后才能赎回自己的身体。
杨凤才就是这样飘泊到海外,挣扎在死亡线上。杨凤才说,他在那一段漫长的日子里,肩上没有一天离开过锡矿砂,天长日久他的腰弯了下来,头发斑白了。这时候资本家就把他赶出矿山。流浪的生活折磨着他,每当风雨一来,连藏身之处都找不到。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只好到深山密林里去伐木、砍柴,替别人当挑伕维持生活。
出身于贫苦家庭的杨凤才老人,在海外整整苦度了五十三年,结果连个家庭都没有建立起来,这次只身回到了祖国。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最后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埋藏在内心的多年愿望实现了,再也不为晚年的生活担忧了。”
(附图片)
杨凤才回想起过去的辛酸经历,不禁有些激动起来
老人们都爱做些轻微的劳动,瞧他们种的烟草多么茂盛
他们关心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每天读报已成了习惯
面对着祖国的锦绣河山,老人们感到无限的幸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