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穿云破雾救亲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1
第2版()
专栏:

穿云破雾救亲人
2月3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一大队的办公室里,显得异常忙碌。政委张子甲和大队长、副政委、参谋长等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一份刚才接到的命令。任务是:飞往山西平陆,空投药品抢救中毒工人。
事情经过是:平陆县养路工程队的六十多个工人,3日中午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卫生部特种药品部支援他们的一千支特效注射剂,必须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送到。否则,毒性延续过久,病人就有生命危险!如果通过火车送去,最少要四十八个小时才能到达;搭航班机也只能到太原,在太原再经汽车运送,需要两天;所以,他们就和空军部队洽商。部队领导人立即答应了,下令派一架专机执行这个任务。
这次夜间空投,是在没有地面指挥和空地联络的情况下进行,加上地形复杂,山峦重重,空投的又是水剂药品,时间是如此紧急,确是件不容易的事。要保证万无一失地把药品按时送到,就要派有经验的技术熟练的战士去执行。大队干部最后决定:在全队范围内配备两套干部,由机长周连珊、张品元,领航长田维智、领航员郭云书,通讯长方成仁,机械师刘万敏、周必德等去完成。时间确定在二十一点起飞,二十三点三十分送到。
在起飞前
机场上忙碌起来了。机械师和地勤人员们在寒风中检查飞机,他们把每一个螺钉,每一条保险丝紧了又紧。大队长蔡演成和飞行员一起开“诸葛亮会”研究飞行航线和空投方法。平陆的地形:城南是一千三百米的山坡,西北角是一千五百米的高峰,飞机航行高度如果低行一千五百米就有触山危险。所带的药品只有十公斤,从这样高处往下投,在不明地面风向和风速的情况下,显然是很难投准的。当指挥员把这些情况告诉大家以后,飞行员们有的提出立即打电话给中共平陆县委,查明空投的方位和地点;有的说把地面上作为目标的火堆扩大到五百平方米,闻到机声后再点火,避免过早或过晚。也有的提出药箱太轻,投出后难以准确,需要增加配重,在箱子两侧绑上电筒,下面的人可跟着电筒光寻找。一连串难题解决了,眼前是千方百计,争得时间。
突破云雾
二十点三十分,飞行前准备完毕了。全体人员都怀着必胜的信心在机场“待命”。为了防止降落伞临时发生故障,指挥员特地派了一名保伞员随机出发。
临行前,指挥员对飞行员们说:“你们是代表我们空军带着首都人民的心意去急救的!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今天亲人有难,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援救他们,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要知道,稍有一点细节考虑不周到,就会出人命呵!”这些话,深深记在战士们的心里。
飞机起动了,巨大的马达声震撼着夜空。寒风中,政委和其他负责同志一直送飞行员上了飞机。领航长走在最后面,他那魁伟的身材立在机舱门口,挥手向大家告别,并坚定地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机门掩上了,飞机带着党和首都人民殷切的关怀,穿云破雾,飞进茫茫的天空。
飞机掠过华北平原,向圣人涧——这个一般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子飞去。滚滚的云团迎面扑来。它隔断了月光,能见度越来越坏。
无线电里不断传来地面雷达导航的声音。周连珊全神贯注地看着仪表,保伞员一次又一次地检查伞绳。其他战士在研究空投的细节问题。……
“感谢党和毛主席!”
飞机越过中条山上空,下面就是奔腾的黄河。
“三门峡!”有人惊喜地叫起来。再过十分钟就到圣人涧了。周连珊叫大家做好准备,打开舱门。大股大股的冷风从外面卷进来,舱内的气温突然下降。
在二千米的高度空投,显然是不保险的。必须降低,越低越准。周连珊压了压操纵杆,飞机便由二千七百米降到二千五百米,接着是二千、一千五、一千……五百。高大的山影从机身旁边逸去,这是一场勇敢加技术的搏斗。战士们睁着双眼,开始搜索地面的火光。机舱里除了发动机的震响外没有一点杂音。突然,四堆火光出现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喊:“发现信号!”
刘万敏大步跨到门前,拖着药箱。也许是太紧张的缘故,身上的保险带箍得他气都透不过来。这时,电铃响了,他猛一下松开保险带,左手抓住门上的铁把,用尽全力把箱子掷出去。强劲的风,把他的帽子掀出去好远。
飞机迅速爬上高空,离开了峡谷。他们到达郑州以后,立即检查飞机。因为空投是否成功还不知道,只能从最坏的情况去考虑,做再次起飞的准备。
战士们围在电话机旁,焦急地等待平陆的答复。三点一刻,电话来了,话筒里传出县委书记郝世山的声音,他的声音很激动:“空投的药品全部安全收到,现在已经用上了!我代表平陆县人民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关怀!感谢首都人民的支援!感谢空军同志的帮助!”这时,一股强烈的暖流激荡着每一颗赤诚的心……。
黎明时分,空军战士和他们的飞机迎着朝阳,满怀胜利的喜悦顺利地返航了。
祝作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