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养兽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1
第6版()
专栏:

养兽场
静宇
吉林到长春,沿途是波浪起伏的丘陵,无数的孤独的小山脊纵横散列在丘陵地带,形成了一圈又一圈的群山环抱的天然景色。
我们的列车在一个小站上停住了。暮色苍茫中,看到远处山坡上闪烁着无数的灯光,恰似天边的繁星。同行的同志告诉我: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吉林特产研究所到了。
我们匆忙地下了车。踏着新铺的冰冻土块大路,朝着半天繁星的方向走去。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其实,乌拉草早就算不上什么宝贝了。真正的宝贝还是人参、貂皮和鹿茸。这些宝货的主要产地还是东北的吉林。”研究所的吕副所长热忱地向我们介绍了吉林特产和他们的任务。
他说,特产研究在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新型的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的事业;可惜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资料太少了,需要我们在生产实践中从头摸索,研究提高。
研究所的养兽场设在办公室的后山坡上。翻过小小的土坡,就是几间破小的茅舍,茅舍的前面,有几处用树枝围插起来的篱笆。篱笆里边排列着许多铁丝笼。这里,有全身黑毛复盖白色毛针的银黑狐,有蓝色和雪白色绒毛丰厚的北极狐。有色泽光润,绒毛丰满的水貂,有毛绒细密的海狸鼠,还有毛绒丰厚的东北貉子。这些野兽,除了海狸鼠和貉子可以吃少量的肉或者不吃肉以外,其余都是肉食兽。
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谈论繁殖情况,吕副所长说,这里的繁殖情况很好。银狐平均每年产仔五头多,北极狐平均约产十一头。海狸鼠本来是适宜于气候温和、水清草肥地带生活的,现在经过风土驯化,在北方较冷的气候条件,也生活得很好。去年有一头海狸鼠产仔十三个,创全国高产纪录。貉子繁殖也很快。看起来海狸鼠和貉子大有发展前途。第一,不要吃肉;第二,繁殖又快,五、六个月就可以打皮;第三,可以群放圈养;第四,很多地方都有饲养条件。
养兽场里最引起我们兴趣的还是紫貂。这里共有一百多头紫貂,都是从长白山上捉来的。长白山上的大量松子是松鼠的最好饲料,而大批松鼠又是紫貂的天然饲料。这些驯养的紫貂性情比较纯和,饲养情况很好,不像刚捉来的时候那样不安和惊恐。目前,需要研究的是繁殖问题。据说,紫貂通常要有两年到三年才能繁殖,因为母貂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如果惊恐和刺激较大,就不容易受精怀胎。现在,他们已经组织了紫貂驯育队深入长白山区,准备就地捕捉,就地饲养,就地繁殖。预计在环境情况改变较少的条件下,繁殖效果会好得多。
我们还参观了养兽场的鹿圈,鹿圈设在五里以外的山坡里。当我们翻越了几个土坡到达那里的时候,一个驯鹿的同志骑大马赶着鹿群从山坡上放牧回来。吕副所长拣起一根豆秸,向鹿群摆动,立即大小鹿群朝向豆秸摆动的地方走来。一点也没有惊恐畏惧的神色。我们一致称颂他们驯服的成功。因为,鹿群的散放成功,对于鹿群的扩大繁殖和大量饲养辟开了宽阔大道。
吉林特产研究所是个新型的科学研究部门,又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实验场。可惜,我们看到的养兽场,只是研究所的一个部分,没有看到它的全部。尽管如此,它却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国的一切特产和一切珍贵野牲皮毛兽将不是自生自灭,而是要按照人们的意志发展生长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千鸡山、万鸡山,我想,总有一天,有不少的地方将会出现人工驯养的万狐山、万貂山、万貉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