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种子专家——陈志伦 他培育的小麦良种,每穗有一百二十多粒,具有秆硬、耐涝等特点;多包玉米每株可收一公斤左右;红薯每个七斤多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4
第3版()
专栏:

种子专家——陈志伦
他培育的小麦良种,每穗有一百二十多粒,具有秆硬、耐涝等特点;多包玉米每株可收一公斤左右;红薯每个七斤多重……。
四川眉山县青年农民选种家、东风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陈志伦,从1953年以来,刻苦钻研,用环境培育、嫁接、杂交等方法,育成了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红苕、芋头、蔬菜、油菜、土烟、双季葡萄、早熟水蜜桃等作物的新品种二十一个,大大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
陈志伦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是人民解放军的复员军人,1953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几年来,他始终坚持不懈,从中小学的自然、动植物学学起,一直到达尔文学说、农业生物学、植物栽培学、土壤学、遗传学、米丘林选集和一些有关育种的书籍。同时,他还特别注意政治理论的学习。在开始学习这些书籍时,由于他的文化基础差,困难的确很大。因为他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一个理论问题搞不通,就一遍、两遍甚至三四遍地反复钻研;有时看书看昏了头,他就用冷水浇,让头脑清醒了再继续学习。但更重要的是他学了以后,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毛主席的“实践论”,使他懂得了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道理,树立了农业生产的规律也是可以认识的信念。他相信,只要人们掌握它、利用它,就可以变低产为高产。
1954年,群众选他担任农业社的生产委员。农业社并且专门拨出一部分土地,作为科学研究试验的基地。
一天,他和生产队长们一道检查生产,看见地里长得很好的小麦,一片一片地倒伏了,大家心里非常痛惜。一个生产队长扯着路旁的野草说:“这些小麦为啥就不能像野草一样,长的立伸伸的呵!”这句话大大启发了正在沉思的陈志伦。他仔细一看,原来这正是耐旱耐涝的野麦草。他想:能不能用它来同小麦杂交呢?如果小麦也能像野麦草一样的生长该多好!他独自跑到田野去接野麦草的花粉。可是,从早上守到中午,都不见野麦草的花粉。一连观察、等待了好几天,他觉睡不好,饭吃不下,直到第四天下午,他再也忍不住了,就扯了一把野麦草猛地在纸上一抖,呵,有了花粉呵!真使他高兴极了。一个疑团涌上了他的心头:小麦是上午扬花,为什么野麦草偏偏要在下午才扬花呢?它们中间相错两三点钟,能杂交吗?他记得一本植物学书上曾经说过:远缘杂交往往有不可交配性和不孕性。怎么办呢?他一个人呆呆地在发愁。突然,有人在他肩上猛的一拍,“老陈,又失败了吗?”他抬头一看,是区委书记徐绍和。徐书记很亲切地鼓励他说:“一个共产党员不要怕困难,纵然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继续搞下去。”这次谈话给他增添了很大的勇气。当晚,他翻来复去再也睡不着觉,忽然想起苏联影片“驯虎女郎”的故事:她能把猛虎驯服听人使唤,难道我对这野草就没办法吗?第二天,他试用李森科处理玉米的长日照和短日照的方法来处理小麦,延迟它的扬花期,采集了野麦草的花粉进行授粉。最后终于收获了三百一十四颗不很饱满的杂种。1955年秋天,他把这些宝贵的种子播种在一块地里,长出了一些高秆的、矮秆的穗株来;他再用“梯级杂交法”和本地几个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在三四年间,选育出了四个秆硬、耐涝、抗倒伏、适应性强、穗大粒多的小麦新品种。这些小麦新品种每穗有一百二十多粒,大面积亩产平均在六百八十多斤至七百二十斤左右,比本地小麦品种增产将近一倍。
小麦杂交成功了,使陈志伦找到了揭开植物秘密的一些规律。循着这条轨迹,勇往直前,大胆创造,一个个的新品种都从他手里诞生了。他的家乡主产玉米,但产量一直不高,每亩只收两三百斤。经过他仔细观察、研究,发现产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每株玉米穗少、穗短、粒稀少。于是,他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打破历史陈规,采用马齿型玉米作钻木,爆裂型玉米作接种;第二代又用马齿玉米的花粉,授在无性嫁接成功的玉米丝上,获得了种子;随后以单株选择、培育等办法,育成了一种结穗多、粒子多的多包玉米新品种,每株有七、八包,能收玉米一公斤左右。此外,他还先后育成了产量高、粉质好、成熟期早、能抗倒伏的其它几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柳溪六号”玉米,亩产高达两千斤。
在陈志伦的带动和帮助下,这个公社的许多党、团员和积极分子都参加了科学研究试验。他们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不仅在主粮上,而且在经济作物等各方面,都出现了百花竞放的欣欣向荣景象。他们用桃李嫁接方法,育成的桃子新品种,核小肉多,最大的每个重达十三两;高产红苕,一个即有七斤多重。他们还用本地鸭和西昌鸭杂交,创造了一只鸭体重十三斤的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