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陡坡瘠地变良田 临县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丰富成绩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5
第3版()
专栏:

陡坡瘠地变良田
临县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丰富成绩大
本报讯 临县县委第一书记王德滋报道:山西省临县人民从入冬开始的治山治水斗争,已取得巨大成绩:全县一百二十四万亩基本农田实现了坡地梯田化,川地园田化,地头畜圈肥坑化,扩大灌溉面积八万多亩,比原有的水地增加了一倍半。现在,全县人民正再接再厉,为1960年提前完成造林三十二万亩,种秋草十五万亩,修梯田二十万亩,打坝两万座,打旱井两万眼,修建水地二十五万亩,达到基本实现山地水利化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的巨大任务而奋斗。
临县西靠黄河,属于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占82%;耕地一百五十七万亩,山地即占94%。由于坡陡地瘠,十年九旱,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为了彻底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县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治黄要求和建设山区的方针,从1955年合作化后,就有计划地进行治山治水。特别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和1959年,全县认真贯彻了水土保持和生产相结合、治山和治水相结合、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了农忙小搞,农闲大搞,雨后突击的原则,依靠人民公社大搞群众运动,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治山运动。采取培地埂、修梯田、植树、造林、种草、打地、筑谷坊、建水库、挖水窖等措施,初步治理了山地三百四十二万亩,占流失面积的92.4%;达到土不下坡,泥不出沟的面积一百七十四万亩。共计修成梯田九十四万亩,按农业人口计算,每人平均三亩四分。全县宜于造林的面积80%都已培植了树苗,其中万亩、千亩、百亩果园、桑园、林场有三百九十五个,把过去童山秃岭打扮成“杨树戴帽、果树缠腰、桑树镶边”的地方。由于治山治水工作获得迅速发展,全县农副业生产也有了巨大的变化。畜牧业大发展,猪达到每户一头,羊每人一只,驰名全省的临县驴大量增加。1955年前粮食平均亩产四十七斤,1959年提高到一百七十二斤,增加近三倍,特别是梯田增产更加显著,全县由缺粮变余粮。群众说:“梯田大增产,山地赛平川”。
在大搞水土保持工作中,县委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优越性。根据全面规划、连续治理的方针,提出百亩流域由生产队搞,千亩流域由管理区搞,万亩流域由公社搞,二百里长的湫水河流域由县搞。具体施工时实行广泛协作,集中力量,突击完成。经验证明,集中治理,合理分工,既能发挥基层领导的主观能动性,又便于相互鼓舞促进。由于发扬了共产主义风格,贯彻了等价交换的政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协作形式,社、区、队的协作工程就有七百八十多处。
治理技术上,各地还创造了八项高标准治山方法,并做到了突击治理和常年养护相结合。这八项方法是:(一)把近地、缓坡地一次修成水平梯田,作为基本农田,实现坡地梯田化;(二)在基本农田上用水窖、水窑、蓄水池、旱井等把天上水全部拦蓄起来,同时通过引、抽、吊把河水、井水引上山来,建成山地水利网,实现山地水利化;(三)选择向阳有水草的地方,打成山圈,做到羊上山、猪入沟,实现地头畜圈化,普遍建立山地丰产方,实现高产化;(四)在较远的瘠地山坡大种牧草,实现牛、驴、猪、羊、蜂“五场”上山,并采取草田轮作、改良土壤,实现牧草基地化;(五)根据地形土质,分别在山顶、陡坡、沟边、路旁、远山营造木材林和经济林,实现大地园林化;(六)在支毛沟筑谷坊,干沟打坝,陡坡立洼,修成条阶和台阶,实现沟壑川台化;(七)在破碎的地形上,用鱼鳞坑拦泥蓄水,种草种树,实现鱼鳞化;(八)修建道路,山地修成盘山公路,基本农田上建立平车路,实现山区道路规格化。为了做好工程养护,全县建立了一支一万四千多人的专业队伍,负责长期养护和重点治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