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哈尔滨工厂包干支援公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6
第1版()
专栏:

哈尔滨工厂包干支援公社
事迹动人心弦,方式多种多样:从工厂中分出一部分力量和提供设备帮助县、社建立工厂;把一批不适宜建立在城市的工厂下放到县、社;把节余的设备、材料支援县、社;用“派、带、培”等方法帮助县、社培训技术力量。第一机器制造厂建立“业余小工厂”,工人用工余时间和边材余料为农村大造机械
本报哈尔滨25日电 哈尔滨市区各工厂企业采取分片包干、直接和农村人民公社挂钩协作的办法,大力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和公社工业化。
哈尔滨市各大小工厂企业一方面采取“区包县”、“厂包社”的办法,分别和近郊区农村人民公社以及周围四个市属县挂钩协作;另一方面,全市的国营第一机器制造厂等二十四个大中型工厂,又与黑龙江绥化、五常、海伦等二十四个县分别建立起挂钩协作关系。
哈尔滨市各工厂企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和公社工业化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1)“分枝、下蛋”。即从工厂的车间中分出一部分力量去充实县、社工业的缺门,或由工厂负责提供全套设备、技术力量帮助县、社建立工厂。像哈尔滨轴承厂就是采取“分枝”办法,从轴承车间分出一部分,附设到阿城和宾县两个县的机械厂,生产这两个县农业机具所需要的轴承。哈尔滨第二工具厂和锋利工具厂则采取“下蛋”办法,共同帮助市属四个县建立了四个工具厂,使这四个县的农业和工业所需的锉刀、钳子等工具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2)
“迁厂”。即根据地方工业“四为三就”(即为大工业、为农业、为人民生活、为出口贸易服务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方针,把一批不适宜建立在城市的工厂下放到县、社,充实县、社工业。哈尔滨市目前已有一批工厂由市内迁县或公社,全市准备在“五一”前迁到县、社的工厂有一百三十一个。(3)通过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把节省下来的设备、材料支援县、社。像哈尔滨水泥厂帮助东风公社建立了一个年产万吨的水泥厂,但缺少一台一百八十千伏安变压器;南岗区要实现养猪机械化,缺少两千多米电线,这次都从哈尔滨市推广环行供电后节省下来的电器设备中得到了解决。(4)采取“派、带、培”等方法帮助县、社培训技术力量。现在,黑龙江省各县、社共有七千多名农村青年,正在哈尔滨各工厂企业中学习拖拉机和汽车的驾驶、修理,学习车、铣、钳、刨、电等工种的操作技术。哈尔滨市各工厂也派了一批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到各县、社去,在帮助建厂的同时带徒弟。
目前,哈尔滨市各工厂企业已帮助他们所挂钩协作的县和公社建立起中小型机械厂、工具厂、水泥厂等五十八处;帮助市郊三百二十五处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泵、动力等排灌机械设备,使受益的农田达到十一万亩;帮助八十三个管理区近十万社员得到了电力照明。
在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和公社工业化中,各工厂企业充分发挥了共产主义风格。太平区等很多工厂企业的领导干部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和他们挂钩的县、社,了解农业需要工业支援的情况。在郊区大修水利工程中,哈尔滨林业机械厂、汽轮机厂、锅炉厂、第一机器制造厂等企业的领导干部,都亲自参加劳动,为了帮助水利工地提高工效,有的积极把本厂的掘土机、推土机、卷扬机等开去支援,大大鼓舞了工地民工的情绪。
本报哈尔滨25日电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建立“业余小工厂”的形式,为农村制造和修理农业机械,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据统计,从去年10月以来,这个厂共为哈尔滨市郊区、肇东、呼兰、宾县、肇源等县农村制造和修理各种机床十六部,制造农业机器七十五台,检修农业机器二十八台,制造小型农具、配件等二千八百多件,生产总值达十二万五千多元。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业余小工厂早在1958年春天就开始成立,当时共有三个这样的工厂,参加的工人共二百多人,对支援农业抗旱、农业运输轴承化起了很大的作用。1958年仅用来制造农业机器的工时就达六万多小时,假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达六千多人次。不久以前,这个厂又在工人群众中深入地开展了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宣传教育,工人们纷纷报名要求参加业余小工厂。现在,业余小工厂已由三个发展到十九个,参加的工人增加到一千七百多人。这种业余工厂,是按照正常生产组织,以车间和工段为单位建立的,由车间主任、工长或党团的支部书记任厂长,并由群众推选三人到五人,担任生产、财务、技术和材料等兼职管理干部。这十九个业余小工厂,包括了农业机器制造、电气、木工、工具等九种行业。业余小工厂的主要任务是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在业余或工余时间利用正常生产中的边材余料为农村制造和修理农业机械。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由于采取了建立业余小工厂的形式,使轰轰烈烈的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保持了经常和持久。参加业余小工厂的职工发挥了高度的革命积极性。机械加工车间业余小工厂的十七名工人一夜就突击创造出简易机床、钻床各一台。机修车间业余小工厂二十多名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在十五天中就做出豆饼粉碎机五十台;在制造豆饼粉碎机时没有角钢,他们就到废料堆里去找,十一个人用五、六天的业余时间拣了合用的角钢三吨多,克服了材料不足的困难。今年1月中旬,机修车间的业余小工厂根据东风管理区农民提出的“要在电灯下吃年夜饺子”的要求,立即派出由十六名电气工人组成的突击队,经过十三天的苦战,架电线七公里,使这个管理区的七个自然屯从动力、照明、电话到有线广播全部实现了电气化。他们回来以后,又利用四天春节假期突击完成了外出十三天留下来的生产任务。当春节前夕这个管理区的电灯亮了的时候,农民个个欢欣鼓舞,整个农村几乎是彻夜不眠。农民对工人老大哥的支援满怀欣喜,他们说:千条线,万盏灯,最亲莫如工农弟兄!
国营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几年来一直注意加强和农村的互相支援、互相协作。工厂的党政领导干部经常下乡了解农村的需要,并且通过组织技术队伍、医疗队下乡,节日访问联欢和邀请农民来厂座谈等形式,不断加强工厂同农村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从1958年建立业余小工厂支援农业以后,工厂和农村人民公社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附图片)
上海市先进生产者、车工朱大仙(右一)向彭浦公社农具厂和大场公社农具厂工人讲解强力切削刀具的结构。 新华社记者 张 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