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大讲形势 大辩规划 大挖潜力 大鼓干劲 大搞运动 来凤县十天做好“三包”工作 徐州专区“三包”落实到队,增产措施到田,掀起春季生产热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6
第3版()
专栏:

大讲形势 大辩规划 大挖潜力 大鼓干劲 大搞运动
来凤县十天做好“三包”工作
徐州专区“三包”落实到队,增产措施到田,掀起春季生产热潮
本报讯 湖北来凤县一百五十四个生产队大搞群众运动,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做到“三包”工作全部落实。全县包产一亿八千万斤,比1958年实收产量增加20%(1959年受灾),计划总产量二亿斤,争取达到二亿二千万斤。
这个县“三包”工作既快又好,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统一思想,书记挂帅,全党动手。把1960年“三包”工作迅速在群众思想上生根落脚,就可以进一步推动当前备耕活动。但开始时有部分人对“三包”认识不足,认为生产很忙,抓生产比抓“三包”现实些;认为过去“三包”一年要调整几次,现在马虎点,以后细致点。根据这些思想,县委在全县范围内,自上而下抓住“三包”推动生产的经验,开展了要不要“三包”的大辩论,从而使广大干部认识到“三包”是调动群众积极性一个法宝,是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重要的生产责任制,必须认真作好。为了使“三包”工作迅速落实,县委第一书记和农业书记亲自在卯洞管理区搞试点,并在这里开现场会议,号召全党动手抓“三包”工作。
二、大手大脚,一竿到底的工作方法。在县和公社四级会议以后,全县以管理区为单位召开有生产队干部、小队干部、积极分子和社员代表参加的大会,面对面坐在一起,讨论和决定“三包”指标。然后回到小队向群众传达,开展群众性的大辩论。这样就避免了过去层层分配指标,也避免了不能迅速落实的现象。全县一百五十四个生产队,参加大会的约有一万五千到二万人,在会上大张旗鼓,开门见山,大讲形势,大辩规划,大挖潜力,大讲措施,大鼓干劲。从而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制订“三包”规划的群众运动。
三、要“三包”既不偏高也不偏低地落实下来,就需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以技术改革为中心的大辩论,深入发动群众,总结1959年大灾大丰收经验,开展技术改革为中心的大辩论。在“三包”过程中突出的有两种思想,一是定劳动力时,说活路多,劳力搞不过来,一双手捉不到两个鱼;二是定产量时,只想包低,怕包高了达不到。针对这两种思想,各地都通过开展技术革命大辩论,强调在“改”字上大做文章。卯洞管理区潜胜生产队碰到劳动力困难后,就大搞工具改革,提出“五改”、“三消灭”的口号,在五、六天内,有的水库工地上,就安上了滑丝、滑车,使装土、运土、卸土、打夯全部实现改良工具化,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怕把产量包高了的思想,广大群众普遍进行了三大总结:从分配决算入手,总结大灾大丰收;从冬季生产入手,总结大旱大跃进;从“八字宪法”入手,总结大改大增产。丰衣管理区在“三包”辩论中,总结了杨治国小队,听党的话获得大丰收的典型;李道育小队,不听党的话,使1959年比1958年减产10%的教训。经过这样总结对比后,提高了社员觉悟,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听党的话,大搞技术改革,才是增产的唯一道路。
通过开展辩论,破除保守思想,提高思想认识后,具体进行了“三包、五定、四到田”。“三包”是:一包产,包总产、定单产;二包工分,根据耕作难易和工具改革情况进行包工;三包投资,全年一次包定,分期付款,节约归小队,超过的不补。“五定”是:一定劳力,二定工资,三定面积,四定增产措施,五定奖惩制度。“四到田”是:作物产量到田,技术规格到田,劳动工分到田,增产措施到田。在作法上是:先“五定”后“三包”;先规划,后包产;先自下而上民主定,后自上而下的搞“三包”。这样上下相结合,反复讨论,使“三包”在社员思想上牢固扎根,作到总收入、总产量、工资供给标准、技术措施、奖惩制度等五个早知道。
通过“三包”、“五定”直接推动了当前生产,大大地调动了社员生产的积极性。全县计划制造各种车子三千多辆,安装滑丝一千多条;整水田七万七千亩,整秧田二千多亩;夏收作物的二道培育工作基本结束。
本报讯 江苏徐州专区在层层制订具体规划的基础上,运用书记挂帅,上下结合,全民讨论的方法,普遍执行了“三包”(包工、包成本、包产量)到队,及早把作物布局、增产措施、经营管理、评工记分等一整套生产责任制度定下来,从而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掀起了春季大生产运动高潮。
今年,徐州专区的“三包”工作,是在备耕比往年提前的情况下进行的。到2月20日止,全区二千二百九十五个生产大队,已有90%以上订好“三包”方案,并有80%左右的大队做到作物、指标、措施落实到田,并按队按组在田头插牌,使责任到人。现在群众都知道哪块地种什么,收多少,怎么种,同时,知道自己干多少活,得多少工分,能分多少粮食和现钱。
今年徐州专区的“三包”工作特点是:方向明确,行动早。睢宁县睢城公社王娄生产队,制定“三包”后,立即检查了在田作物,发现油菜田内缺肥,当天立即组织运肥,将油菜田全部压了一遍肥。丰县城关公社环城大队的干部,“三包”后立即改变了劳动组织,新建了三百多人的消灭三麦三类苗突击队,五人包一亩,限期消灭。
在“三包”过程中,各地根据“大搞高产,力求连片,因地制宜,改变条件”的精神,本着既抓高产,又抓主粮;既抓粮食,又抓经济作物;既保证国家计划,又照顾群众需要的精神,把作物布局层层落实,一竿到底,保证各项作物全面发展,穷队和富队一齐跃进。不少公社经过鸣放辩论,具体分析,进一步树立了“一盘棋”观点,批判了重粮食轻棉油,重高产忽视小杂粮的思想,根据“肥沃土壤种玉米,山芋栽在高地上,洼地有水改水稻,沙质轻碱棉花长,平原湖地多种麦,飞沙重碱植果桑”的自然条件和丰产经验,在全面安排粮、油、棉、菜、果、丝、麻等前提下,重点抓住夏熟丰收和千方百计扩大春播面积。全区三麦面积比去年扩大二百多万亩,春玉米、春山芋等高产作物比去年扩大一百多万亩,这样就可高产多收,避灾保收,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调剂忙闲。
今年“三包”另一特点,是在全面跃进,作物连片,规格高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带来很多新问题。首先确定包产指标的原则应该是积极可靠,有产可超。一般是根据国家计划,参照1959年实产和今年增产潜力,使“三包”指标高于1959年实产二成左右;其次,包工必须根据高指标的措施要求和修订后的劳动定额,按亩按作物进行。由于规格标准高,作物大连片,包工中容易发生需用工数大于出工数,以及各队之间包工悬殊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在于巧干,大力进行技术革命。铜山县大庙公社需用工数大于社员可能出工数八千九百多个工日,经过改造土车,实行场屋、猪圈、牛棚、粪塘四到田等办法就可以抵上这个差额。
第三个特点是,根据勤俭办社的方针,分项、分作物进行包本,一次包定,自负盈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