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风驰电掣两年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6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风驰电掣两年间
新疆哈密红专人民公社的大变化
中共哈密地委工作组 段进贤 乌斯曼 范成渠
落后乡变成了红旗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红专人民公社是由五堡乡原来的八个农业社组成的,共八百二十三户,四千二百人,都是维吾尔族。五堡乡距县城一百五十余里,比较偏僻;地势低洼,气候炎热,早熟作物一年可收两次;可耕土地有五万余亩,主要靠天山融雪灌溉,适宜种植高粱、小麦、棉花和瓜果。这里是个盛产高粱的粮产区,尤以瓜果之乡驰名全县。
但是解放前,这里广大农民受尽了封建地主残酷的统治和剥削,过着愚昧落后的生活,种着不足八千亩土地,产量极低。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就靠吃桑子和瓜果充饥,有不少人骑着毛驴到外地和别人伙种地,作零工。解放后,经过了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在党的互助合作政策的指导下,坚决地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1955年冬,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化;1957年春,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合作化。合作化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农业社毕竟是社小力量小,与群众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无力大规模地兴修水利,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源来发展多种经营,穷队与富队、穷社与富社的矛盾不能很快解决,插花地很多,不能实行轮作,浪费劳动力,浪费水。所有这些,都束缚着农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1958年8月,大家热烈酝酿着并大社,组织食堂,成立托儿所,办缝纫厂。正当这个时候,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北戴河会议公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真是给了五堡乡农民登天堂的天梯。整个农村沸腾了,人们觉也睡不着,纷纷要求成立人民公社,集体、个人、家庭的申请书达两千多份,红专人民公社就这样产生了。
自1958年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特别是成立人民公社后,五堡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以落后出名,而是以先进出名了。现在,红专人民公社已经成为哈密地区的一面红旗。
两年来五堡乡的变化是惊人的。大跃进的1958年,红专公社粮食的产量达到四百二十万斤,比1957年增长了47%强,为解放初1950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倍多。公社化后的第一年,1959年,全社粮食总产达五百万斤,比1958年又增产了八十万斤。两年来粮食增产数约等于解放八年来增产的总和。1957年五堡乡向国家出售余粮约十四万斤,1958年就达到八十七万斤,1959年出售余粮一百一十七万斤,还计划再出售十万斤。除去口粮、种籽、饲料和公粮外,全社1959年还有六十万斤的贮备粮。从全社的总收入来看,1957年决算为三十七万二千元,1958年增加到四十九万七千元,1959年收入九十五万元。1957年社员实际分配为二十三万五千元,1958年增加到二十八万元,1959年社员伙食和工资支出达到三十五万三千元,全年总分后可以达到四十二万元。
五堡乡两年来的巨变,是党的总路线的光辉胜利,是大跃进的成果。它证明人民公社已经扎根开花,并结出丰硕之果。
同心协力 大兴水利
水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命根子。两年来,五堡乡耕地增加了二千五百余亩,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二百四十五斤提高到四百斤,主要是因为人民公社大力兴修了水利和改进了水利管理。
人民公社的成立,根本解决了五堡乡世世代代存在的水利纠纷,使水得到了合理使用。
红专人民公社包括四堡和五堡两个村子。从三堡白杨沟流下的一道水,几百年都是从四堡流向五堡,紧紧巴巴地养活着两个村子的人。四堡在上游,五堡居下游,水大上游闹洪水,水小下游闹旱荒。多少年来两个村子为争水死了许多人,流了很多血,结下了血海深仇。四堡和五堡不通婚,亲戚朋友断了交往。直到解放后1951年减租反霸时,经过了好几个月的磋商,水利纠纷才初步获得了解决。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不断发生。八个农业社各抢浇自己的地,社员也偷水浇自己的自留地和果园,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情况,直到1958年才有了改变。特别是在人民公社化以后,成立了由公社统一领导的农田灌溉队,实行了按作物实际需要浇水的制度,才根本解决了这里的水利纠纷。这就大大节约了用水,保证了耕地面积的扩大。
公社成立后,由小集体转为大集体,打破了地界,为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创造了条件。红专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由公社统一组织了一百零八个人的水利连,用二十部大车,在腊月寒天开始了数百年来四、五堡两村头一次共同进行的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将四、五堡由于水利纠纷而造成的两条分水渠,合成全长二十一公里的一条干渠。另修支渠一百二十多公里,全部工程挖土、石方近十三万方,共花了四万六千多个劳动日。红专公社成立后半年内兴修水利的土、石方量,比原来八个农业社从1956年至1958年9月前兴修水利的土、石方量总和还要多。在修这条干渠中,群众冒着风雪,每天挖土方由定额三方达到十二方。有些老年人感动得流了泪,他们说:“过去四、五堡两家为水常打架,现在在一起同心协力修大渠,这都是共产党的好领导,是人民公社给我们带来的和睦和幸福。”
为了进一步适应今后大力开荒造田的需要,彻底消除上洪下旱的灾害,红专公社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除了继续改建旧渠以外,最近又开始修建一个可蓄水九百七十万立方米的大水库。这个水库修好后可增加灌溉面积二万二千亩,预计今年5月竣工。
多种经济事业大发展
五堡盆地就像个聚宝盆,但是过去由于人力物力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个聚宝盆的财富很少被挖掘出来。公社成立后,社大力量大,活动范围广,大大促进了各业的发展。这个公社的多种经营有工业、副业、园林、牧业等四大类,三十多项。1959年这方面的收入达到四十五万元,而1958年这方面的收入才有五万三千六百零一元。
红专公社成立以后,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公社建立了农具修配厂,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在过去,一部双铧犁坏了螺丝就得跑一百多里到哈密去修理。现在不同了,公社的农具修配厂不但可以修理各种新式农具,而且试制成拖拉机拖车、双轮双铧犁、单体犁、煞车锅和滚珠轴承,并改装了播种机和拖拉机曳三体犁,适应了深耕密植的需要。公社新买了两部拖拉机、一个锅驼机,机器上一般零件也都可以自己配制。一年来,农具修配厂修理了各种大小新旧农具、机具和用具共一万零八百多件,其中,修理大型农具六百件,总产值达三万七千元。红专公社成立不久就建立了石膏厂,共采石膏一万多吨,价值八十多万元,现已出售四千吨,收入三十二万元。
此外,公社还组织了皮毛加工、缝纫、靴鞋、制醋、酿酒、榨油等轻工业和食品加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酿出了哈密瓜酒、桑子酒和杏子酒,供应社员的生活需要。这在高级社时是办不到的,当时社员们就连吃醋也要到哈密去买。
公社的园艺获得了数百年来未有过的大发展和丰收。全乡原有三万余株果木和四百余亩葡萄,它们几乎都是几十年前栽培的。公社成立的第一年,就新栽培了七千多株果树和一百三十亩葡萄,培育了十四亩桃、杏树苗。哈密瓜田由1955年的一百七十六亩扩大到一千零九十三亩。1959年各大队成立了园艺组,精心培育,大大提高了瓜果的产量。并且,公社大力组织瓜果的外销。从1959年5月起,公社运输队的大车、毛驴和骆驼驮载各种水果运往城市,计二十二万余斤。公社还晒制了大批桃脯、杏脯、瓜干和葡萄干等。预计园艺方面,1959年可收入八万元,比1958年增加了一倍。
收入有增加 生活大改善
解放前,五堡乡每年缺四个月口粮,1949年每人的收入,全年平均不过三十元左右。解放后,人民生活逐步有了提高,可是还有些劳动力少、人口多的户缺口粮。经过1958年的大跃进和公社化后的继续大跃进,粮食大大增产,公社实行了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就保证了社员的生活和收入有稳定的增长。1957年全乡每人平均收入为八十八元零六角,1958年为一百一十八元零四角,1959年达到二百三十五元七角一分。除去公粮、生产费用以外,每人分配部分1957年为五十五元零九角,1958年为六十六元零七角,1959年达到一百二十多元。
社员收入的增加,还表现在人们购买力的增长方面。商品销售额1957年为七万二千元;1958年达到了十四万五千余元;1959年1至8月就销了十七万七千余元,在年前四个月的旺季中起码能再销八万至十万元。现在,每个年轻妇女都有一件到两件新衣裙;男人们穿府绸、纺绸衬衣已经十分平常。虽然这里是个偏僻的地方,现在却有“铁马”(社员对自行车的称呼)到处跑。
公社举办了大量公共福利事业,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公社办了四十个公共食堂,七个幼儿园,二十多个托儿所。食堂是按留粮标准发票,凭票吃饭,节约归己。每逢休息日或假日,食堂改善伙食,社员也可以把面、油领回去自己作。大队还经常宰羊出售。大家称赞公社是:“吃饭供给制,娃娃有人管,劳动回来就吃现成饭,每月还有工资钱!”
文化生活和卫生工作在公社化以后也有很大的发展。公社建立了医院,有病房、产室,还有病床十张,医生、护士四人。有病再不要到哈密治疗,妇女生孩子也可以住医院。公社建立了邮电局,各大队通了电话。公社还架起了有线广播网,安装了二十八个喇叭,使这个遥远偏僻的地区随时可以听到北京、乌鲁木齐和全国各地的声音。文化教育普及,儿童受教育有保障,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两所小学的学生已达六百九十九人,公社在成立后又自办了两班中学。公社还建立了业余文工团、书店,社员每月可以看到一至二次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演出。劳动之余,田间、树下和溪旁,到处都有人引亢高歌和随着手鼓的节奏翩翩起舞。
改变旧习惯 树立新风气
人民公社成立后,过去落后的五堡乡出现了一片新气象,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有很大改变。
第一件,排外情绪消逝了,民族之间出现新关系。过去,这里的排外情绪非常严重。木合买提白克里的父亲是吐鲁番人。三十年前,他想在五堡落户,竟娶不上妻子(最后还是回去娶了亲),也一直未买到一块地,一间房,或一株果树。现在,这种情况已大有改变。1957年7月,江苏支援边疆青年到了这里,当地社员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给他们住,还分给了菜地、瓜田和葡萄园。平时,他们常互相串门拜访,就像是亲戚一样。
第二件,女人下田。过去这里女人很少下田,一方面是因为家务缠身,另一方面是因为据说“不吉利”,“女人上了麦场,粮食就打得少了”。成立公社后,这个陈规被打破了。现在,田间管理大部分都靠妇女,女人打场、修渠、积肥、犁地样样都能干。公社有六个拖拉机手,其中就有四个是女的。你如果敢说句轻视妇女的话,马上就会遭到反驳。
第三件,家长制度动摇。公社发工资给个人,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来家长行使一切主权的老规矩。有一户,丈夫阿合毛拉两个月挣了十四元工资,而妻子阿尖汗却挣了十七元多,因此丈夫对妻子说话也客气多了。
第四件,二流子绝迹。过去这里二流子最多,年纪小小的就抽烟、打架、喝酒。由于进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特别是公社化后实行了新的分配制度,二流子都改变了原有的坏毛病,参加了劳动,改造成为新人。
第五件,新的夫妻关系的形成。过去由于经济、文化落后,这里结婚、离婚极其随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轻率结婚、离婚的现象已经逐渐少了,夫妻之间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同时,早婚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第六件,社员的劳动热情一直很高。在人民公社化后,社员上工下工排队唱歌,腊月修水渠,夏天压绿肥,不怕酷热严寒,说干就干。
总之,五堡盆地两年来风驰电掣般的巨变,生动而有力地体现了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所提出的论断的正确:人民公社像初升的太阳,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仅仅两年,五堡乡红专公社在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上的成就,就超过了解放后八年来的巨大成就,而这八年又等于解放前几百年的成就。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