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集体劳动发挥了人的才能 记家庭妇女王之英参加社会劳动前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2-28
第5版()
专栏:

集体劳动发挥了人的才能
记家庭妇女王之英参加社会劳动前后
田登高
哈尔滨市有一个“三八”饭店。这个饭店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受到人人赞扬。你看!这里有机器传送食品的“空中飞菜”,有机器包的饺子,还有不用手来切菜的刀……。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饭店出现的几十种新炊具,创造者们以前都是一些普通的家庭妇女。几千年来,妇女在家庭的炉灶前终生劳动都无所创造。一旦参加社会劳动,她们的才能和智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之英创造自动切菜墩的经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年前的王之英,还是一个家庭妇女。用她的话来说:“从早到黑,由锅沿到炕沿,天天如此”。王之英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对这种家庭小天地的生活也就自然地满意了。每天做完饭,洗完碗锅,打扮好孩子,剩下的时间,不是站在门口看看热闹,就到邻居那里串门,妇女们聚在一起谈谈家常话。可是社会前进的浪潮,冲击了狭小的家庭生活。1958年开始出现了大跃进,吸收了许多家庭妇女参加社会生产。过去和王之英经常在一起消磨时光的妇女,一个个都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这些妇女下班后回到家里,她们的谈话和喜爱,都和王之英不一样了。再加上历年来社会上多次的政治运动,街道上的经常宣传和教育,在王之英心上撒下了进步的种子。她开始感到自己的生活太平淡了。她想:“我才二十多岁,就这样活一辈子吗?我应该和她们一样,给社会出一分力气啊!”可是她又想:“我不识字,又有两个孩子,又有家务事,能干个什么呢?”有一天,她听说服务局招收杂工,她想:“我干这个活准行。”恰好这时街道上办起了生活服务站。她把两个孩子送到服务站的托儿站里,一部分家务也交给了服务站,她就报名参加了刚刚开业的、由十个家庭妇女办起来的国营“三八”饭店。
开始,王之英在饭店里洗碗、摘菜、扫地。这些活和在家里干的可不一样,有会议、政治学习,工作也很紧张,王之英越干越有意思。因为她懂得了自己工作的政治意义,深深地理解了饭店的服务工作,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她不但想把眼前的工作完成的更好,而且渴望能做更多更大的工作。有一天饭店主任找她商量,打算派她去厨师训练班学习,可是考虑她还有吃奶的孩子,还没有最后做出决定。王之英一听,连忙表示说:“我的困难自己能安排,能坚持学习。”经过再三要求,王之英被派到训练班里学习去了。
不识字的王之英,在训练班里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困难。老师讲的课,全靠脑子硬记。学到一百种菜的时候,她再也记不清楚了。她想,怎么办,现在是为群众服务,不能像过去在家庭里,什么事对付过去就算。最后她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形象代替字。这样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学习,她以优秀成绩在训练班毕业,回到饭店担任厨师。从此,她又深深地感到,现在为千家万户掌灶,没文化做不好。饭店成立了扫盲识字班,她积极参加学习,两个月就摘掉了文盲帽子。以后,她又跟大家一起学文化,学哲学,学毛主席的著作,劲头越来越大。
技术革新运动开展起来以后,王之英看到改革工具的重要。过去在家里做饭,菜再多,切半个钟头就完了,从来不想技术改革,可是饭店专门有人整天切菜,还忙不过来。大菜墩子,放到高处切起来不得劲,放到低处,累得腰疼。她想得先改革这个笨东西,可是又怕不行。经过党支部鼓励,告诉她有集体力量在支持她。从此,王之英下班后,就围着菜墩琢磨,又是画图,又是做模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可以按需要自动升降的菜墩,既轻便又好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之英打响改革工具的第一炮,给饭店全体女职工很大鼓舞。饭店成立了技术革新小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创造、革新了八十七件工具,分别提高工作效率三倍到二十倍。党支部书记总结经验的时候说:“只有走向社会劳动,家庭妇女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王之英就是其中的一个。”(附图片)
哈尔滨服务公司革新机械厂职工试制成功一条由和面、压皮、搅制肉饀和包饺子四台机器联合组成的自动线,使包饺子全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一小时可包饺子一万二千个,比手工提高效率十六倍。 
    本报记者 刘景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