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无雨大增产 大旱大丰收——甘肃武山县洛门公社金银大队抗旱增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03
第3版()
专栏:

无雨大增产 大旱大丰收
——甘肃武山县洛门公社金银大队抗旱增产经验
洛门公社金银大队,处在甘肃省武山县最干旱的一个山区。1959年春播期间,接连四十多天无雨。由于金银大队贯彻了蓄水、引水、提水并举的方针,全面发挥了水利效益,及时播下了种子。以后又再接再厉战胜了4、5月间的严重干旱,因此又从旱魔手里夺回了比1958年更大的丰收。全大队二万五千多亩粮食作物,亩产量比1958年增长64%;一千四百多亩油料作物,比1958年增长32%。
立下钢铁志 挖掉穷白根
金银大队处在黄土地带,树木极少,土质疏松,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解放初期,粮食亩产只有四十多斤,每人每年平均二百多斤。群众中流传着一首歌谣:“穷北山,富南山,苦焦不过何家山,担水要翻两架山,有米难成面,有面难成饭”。
早在1957年3月,中共武山县委为了彻底改变金银山区的经济落后面貌,就曾经派干部李华去何家山领导农民打井、打窖。到公社化前,全大队已打井八十四眼、打窖一百零四个、下泉一百九十四眼,完全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并开始蓄水引灌,点浇菜园和试验田。人民公社建立后,金银大队就大规模地发展水浇地,进一步解决灌溉用水问题。在此基础上,全大队社员提出了“立下钢铁志,挖掉穷白根,苦战三年,赶上‘龙泉’(龙泉是洛门公社的富队)”的战斗口号。公社党委抽调了一批得力干部,下放到这个大队,安家落户,领导社员治山治水。由于人民公社在改造自然中发挥了巨大威力,群众发挥了集体智慧,截至去年底,全境已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在三万多亩土地上进行了培地埂、打坝堰、挖水平沟、修水簸箕等田间工程,又在荒山荒沟种草种树。在公社其他队支援下,还在北山梁上营造了一条长达三十里、宽四米的防风林带,大沟小沟又挖了无数鱼鳞坑,沟底节节设置了谷坊,治了近两千条洪沟。去年还采用水归塘、塘坝相连、修渠引灌、雨水归窖、打窖成群、以窖包亩、抗旱点浇、地下水出井、打井成串、提水浇灌等办法,使水浇地迅速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65%,达到每人平均有水浇地三亩七分,保证了农业大丰收,使三年赶上富队——龙泉队的规划,提前两年实现。
蓄引提并举
金银大队在改变干旱面貌中,大搞群众运动,摸索到了“三水”(天上、地面、地下水)并用,因地制宜,在干旱山区实现水利化的一套成功经验。他们的办法是:眼睛向下,大小水齐抓,处处开展“麻雀战”,蓄、引、提遍地开花。具体措施是:
(1)修渠引灌:即大水(沟水)引灌,小水集流,泉水归塘,修筑山地小型灌溉渠道。全大队五条水源较大的山沟,以“一沟一渠”的办法,进行引灌。有四十三条水源较小,四季不经常流水的山沟,水一露出地面,就在沟底打坝拦蓄,节节蓄水,汇集成流,安设水闸,修渠引灌。另一种是水较充足的山泉,修筑大塘,塘塘相连,汇集成流,修渠引灌。到去年底已经修筑上述三类渠道三十九条,灌地五千八百亩。
(2)蓄水引灌:即逢沟筑坝,遇弯打窖,处处蓄水,包亩引灌。全大队三百多条无水源的山沟,结合治沟工程,共打小型土坝和谷坊五百多座。在山弯洪水聚集的地方,以“一亩一窖”的办法,打旱窖近二千个,共浇灌土地约一万亩。
(3)拦洪漫灌:在夏秋两季,发现天要下雨,就事先作好准备,雨天突击引洪漫地。生产队都确定有专人或有经验的人,组成小组,担任这项工作。全大队三千二百多亩土地,开挖引洪灌溉小渠三千八百多条,去年全部发挥了效益。
(4)提水点浇:在地面水缺乏而地下水较多的山地上,布设井群,修挖涝池,提水点浇或喷灌。到去年底已在宋家坡、何家山等地打井一百二十五眼,全大队挖涝池一千多个,浇地三千四百亩。
(5)背冰积雪:在尚无水利设施的土地,大力发动群众,开展了冬季背冰积雪运动。
抗旱播种经验成套
几年来,金银大队运用学习外地经验和推广本地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摸索出了丰富的防旱抗旱经验。在前年春播时长期不雨的情况下,实行抗旱播种,4、5月间,麦子抽穗期又战胜了严重干旱,效果显著。他们的抗旱办法是:
(1)深翻土地:一万七千多亩空闲地普遍深翻六寸到一尺,深翻一至三遍,改变了夏收作物种前不翻地的落后习惯,对保墒抗旱起了很大的作用。
(2)多种抗旱作物:1959年各生产队采取老农、技术员、干部三结合的办法,从当地种的二十八种夏、秋作物品种中,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十六种耐旱抗寒、秆硬抗风、成熟期短、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大力进行推广。播种大秋作物时,开展了“一人一亩半抗旱高产田”运动,其中糜子和谷子扩大一至四倍。1959年宋家坡生产队仅谷子就种了九百八十二亩,扩大四倍,每人平均有一亩谷子,亩产比1958年增产70%,比一般作物增产54%。只此一项,全大队就增产粮食三十五万多斤。
(3)宽窄行播种:将种籽播在沟垅边,便于蓄水保墒和点浇灌溉。如用渠水引灌时,更能节约用水。
(4)三角形窝种:在坡度较陡的土地上,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时,采用这种办法。它的优点是施肥集中,能保墒、保苗,也便于点浇。
(5)借墒保种:从沟里、泉边、涝池边挖来湿土,同粪土搅和,进行挖窝点种。
(6)草肥造墒:播种糜谷等庄稼时,正值天旱。他们用大量青草,铡成一寸多长的草节,种前十天埋在犁沟内,腐烂后既能当肥料,又能保墒。
(7)水耧下种:这种耧一边播籽、一边洒水,效果良好。
(8)春播作物提前冬播:1959年选择了春小麦、谷子、糜子等三种休眠期长的作物,实行冬播,共种二千四百亩。在一般作物上,也作到了提前半个月抢墒早种。
(9)谷子壅堆:根据试验,壅堆作物能保墒,抗旱能力强,因此大部分秋田比往年多锄草两遍,达到了三肥、三锄、一水。
(10)按胃口施肥:将二千五百多亩粮田,全部进行排队。各生产队因地制宜,实行了按土地胃口合理施肥。加强了作物抗旱能力。
大战一冬春更上一层楼
去冬以来,金银大队附近一带雨雪稀少。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灾情,全体社员充分运用去年抗旱增产经验,坚决执行省委提出的“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的号召,决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大搞水利,使渠道成网,塘坝成群,连井成串,连窖成库,使水利工程更好地发挥效益。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各生产队党支部,都召开了社员大会,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治山治水的经验,抽调了一千九百多人,队队协作,掀起了新的兴修水利高潮。尹家沟、宋家坡等四个生产队,进一步大闹塘坝成群,渠道成网,大蓄沟水。联谊、王家山等五个生产队,以窖、池、泉为主,大蓄山上水。他们本着边修边灌的精神,采取“白马分鬃”引灌、在下自流灌溉、人工喷灌等办法,一个多月来,已经扩大灌溉了二千二百多亩地。全大队的水地,已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0%,今年春播的一万多亩耕地,已经全部灌上了水。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