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绿色金库”赞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06
第4版()
专栏:

“绿色金库”赞歌
王磊
找到一把“神斧”
富屯溪下游两岸,尽是漫无边际的森林,像绿色的海洋,看不见头,摸不着底,它到底有多少森林,谁也无法算得出来。人们称赞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为“绿色金库”。
据说,“绿色金库”在许多年来一直是人间的秘密,人们知道它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宝,就是无法打开入库的门路。在过去,人们曾想借“神斧”之力把它劈开。当然,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年多以前,这一带的林农真的找到一把“神斧”,这把“神斧”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把富屯溪下游两岸的莱州、王台、溪后等地四千多户、三万多人结成一个整体、一股绳、一条心,就像一把“神斧”。人们靠了这把“神斧”,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封闭了千百年的“绿色金库”劈开了,使穷山变成富山、死宝变成活宝。
冤家变成亲家
过去,从王台镇到溪后村,有一条溪流,溪的两岸流传着一件动人的故事:过去,这条溪是人们的共同命脉,可是千家万户的心连不在一起,每逢流放木材的时候,总要争先恐后,吵嘴打架。结果,溪床被梗塞了,活水变成了死河,睦邻变成了冤家。溪后村和井窠村原是毗邻相处,因为一场争吵,酿成“曹(井窠村)魏(溪后村)两姓百年互不通婚”。合作化以后,人们的关系有了很多变化,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公社化后进一步打破了私有经济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使沿溪千户人家结成一条心,溪流真正变成人们幸福的源泉。原来沿溪两岸千户贫苦的林农,普遍变成康乐人家。立誓互不通婚的曹魏两姓,还结成十五对新的夫妇,人们相见互以“亲家”相称。
溪后村的变迁
溪后村的变迁就是新的历史的见证。办起公社以来,这个小村连续两年获得农林业大丰收,去年的成绩是历史上最突出的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八百零八斤,等于解放前亩产量的五倍多,比1958年也增加一倍多,全村每口人粮食平均产量已经超过两千斤。溪后村是闻名福建的高产林区,国家和公社为了开发这些财富,在这里建立了林场、伐木厂,兴办了现代化交通——森林小铁路和公路,彻底改变了过去“山上是草、山下是宝”的落后状态。
农林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使三百户林农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社干部给三百多户人家算了一笔收入账,十年共增长了四倍半。社员魏乃华全家四口人,1957年高级社时共收入三百六十元,1959年收入增加到五百二十五元。现在,全村大小户人家,差不多都在银行存了钱。
以前,溪后村给人的印象是:街道狭窄,也不够干净。现在,走进一看,已经面貌全非了,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找不到一点牛粪、垃圾。村庄周围的山壤劈得整整齐齐,栽下柑桔、梨、桃等大批果苗,几年之后将逐渐形成一个美丽的环村果园。路旁、溪旁、街旁也栽了新树。人们都有一种愿望:一定要把溪后变成一座果化、香化、绿化、林荫化的林区公园。
拜访“森林之王”
我们在溪后村,还见了闻名全国的“森林之王”。“森林之王”的宝座距溪后约三公里的安曹下,面积共五十亩,平均每亩有成材林一百一十株左右,现在平均亩产七十八立方米,株株长得粗壮笔挺,高达三十米左右。据说,它是三十八年前由溪后村的三户林农营造成功的密植试验林,是埋没了多年的一颗明珠。前年,林业部曾在这里召开过一次全国林业现场会议,向全国推广这里的经验。
中共南平市委和公社党委为了推广溪后的丰产林经验,从前年开始进行了普遍试验,从市委书记到公社、大队领导干部都亲自种了速成、丰产试验林。近两年来,在党委直接领导下,栽培速成丰产林已经成为全社性的群众运动。今年春季全社已造速成、丰产林面积达一万五千亩,许多“馒头”山上或者山垠都搭起彩色拱门,拱门上写着:“老年百岁林”、“‘三八’妇女林”、“书记指挥林”等字样。人们一眼即可看出,这里正在开展一个林业科学研究运动。
大垅山区的“飞鹰”
为了把“绿色金库”的宝藏开发出来,林业部门特地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较大的采伐场,从外地调来许多林业工人和现代化采伐工具。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深山密林和悬崖峭壁上,为国家增加建设用材。
我们访问过的大垅山就是采伐场的工区之一。这个工区采伐木材已经开始使用油锯,集材主要靠滑道、架空索道和木轨平车。木轨道长约五华里,山下与小铁路相接,山上直通森林地带,远远望去,像一条无头的巨蟒、穿山越岭,直贯而上。运材的工人们推着平车,顺着轨道,徐徐下行,车轮吃力地向前转动,发出刺耳的吱吱声。据说,掌握平车的技术较高,装车、操车都要内行,稍有疏忽,就有翻车的危险。木轨道通向山巅,共经过十四道大小山沟,最深处达三十米,浅处也有十米左右,每一道山沟都有工人自制的轻便木桥。陪我们到工地的采伐场副场长对我们说:人们叫林业工人是“飞鹰”,没有翻山越岭的本领,不能当林业工人。他说:这种木桥是我国架桥史上的独特创造,简便易造,不打桥基,不用一支铁钉,就可造起三层五层的木桥来。同时,这种桥摇摆就不会倒,不动才容易倒。他还领我们参观了一座高达三十米的三层木桥,的确像他说的,最低一层的木支柱都在平地上和山脚下支着,二层和三层的支柱用斧头削尖,嵌在桥的横梁的碗形小孔中。桥墩像“人”字形,两柱相接处,用竹篾捆绑。桥身底层大、上层小,最高一层只容一辆平车行走。
这使我们深深感到:林业工人的确是“飞鹰”。为了开发山区财富,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他们走遍了深山密林之间,这是多么光荣的岗位啊!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