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蓼花姊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07
第8版()
专栏:“三八”红旗手

蓼花姊妹
边慧
说起七姐妹,江西省星子县蓼花公社的人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们是“一面红旗”。要知道她们的光荣事迹么,那得从1959年春耕生产说起。
公社化以前,这儿的主要农活,几乎大部分靠男劳力干。1959年春上,由于发展社办工业和支援拓村水电站建设的需要,抽出了五百七十四名青壮劳力,再加上田里需要精耕细作,这样一来,全社仅春耕生产阶段就缺少六万三千多个工。怎么办?公社党委了解妇女有很大的劳动潜力,决定发动妇女投入春耕生产。
妇女虽然在过去几年的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可是负担这样大的生产任务还是头一次,所以起初还有些人看不起她们。在包工包产的会上,就有人说:“田要功夫禾要肥,靠我们这些老弱妇幼,哼,怎么也完不成生产任务。”刚从公社技术训练班学习回来的大队妇女主任陈丙姣听后很不服气,就接嘴说:“要是把妇女都发动起来下田生产,人手还不算少,包产是包得下去的。”陈丙姣的话还没有说完,老汉李奇干就嗤的一声笑开了:“自古道,妇女妇女,房中灶里,要说做坂里的事,累一天也当不了男人一条腿!”这时,共青团员范菊英挺身出来支援陈丙姣了:“我同意丙姣的意见,把妇女发动起来,把产包下来!”她接着又对陈丙姣说:“我们一定要做给他们看看。”
“对,一定!”陈丙姣信心十足地回答:“从前是灶下房里埋明珠,如今公社化了,吃饭有食堂,孩子有托儿所管,无牵无挂,咱们也是两条胳膊两条腿,哪里还能受人批贬。”
第二天,陈丙姣和范菊英就下田插秧了。插秧本来不是太难的事,可是对于从未赤脚下田、全无生产技术的两个年青妇女来说,却是一道难关。她们连拿秧也不会,五指齐下水,秧苗没有落准,被水漂得东倒西歪;加上不熟悉插秧姿式,手靠在膝盖上分秧插秧,没多久,就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腿疼了。旁边有人看见说风凉话了:“算了,还是回家抱娃娃去吧!”她们不理会,仍然咬紧牙关干下去。这件事,受到了当时在这个生产队工作的公社党委书记和妇女主任的热情鼓舞和支持。他们请了有经验又有耐心的老农李绩永来给陈丙姣和范菊英做老师,教她们插秧。这一来,陈丙姣和范菊英的信心更大了,每天勤苦地学习,范菊英甚至夜晚做梦也在练习插秧,嘴里还喃喃地说:“我一定要学会。”在陈丙姣和范菊英带动下,三天以后,胡玉英、卢水莲、杨秋娥、李水连和李玉珍也跟着下田了。她们不怕苦、不怕累,白天在田里插,收工后,就将松毛当稻秧,沙滩当田,勤学苦练。五天以后,七姐妹终于掌握了插秧技术。
七姐妹学会插秧的消息风传开了。有几位老汉听了,又撇撇嘴说:“我们少抽一袋烟,强过妇女栽一天!”七姐妹也不肯示弱:“别把我们当门角落里的扁担,看窄了!”老把式们捋捋胡须说:“空口说白话算什么?”七姐妹顶上来:“要不比一比?”老把式们把咬在嘴上的旱烟筒往腰里一插,“比吧!嘿,这班毛丫头,真是鲁班门前弄斧,关公帐下耍刀。”于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开始了。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七姐妹每人一天插了八分田;而老把式们呢?每人只插了六分田。
七姐妹在这次春耕生产中初露锋芒。东风和煦中,这丛蓼花池畔的姊妹花开始发枝吐艳了。
一花开放万花红。七姐妹参加田间生产的光辉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公社。“学七姐妹、赶七姐妹”的生产竞赛运动,迅速地在全社开展起来。各大队出现了以赵一曼、刘胡兰、向秀丽等英雄命名的妇女生产小组五十六个。联丰大队二小队,在雷火秀、万林秀的带动下,成立了一个新七姐妹小组。她们说,“人家四小队的七姐妹能下田,难道我们不能!”新七姐妹的稻秧技术也很生疏。七姐妹知道以后,马上主动来二小队实地表演和帮助。二姐卢水莲表演了双手插秧;三姐陈丙姣帮助新七姐妹中的万兰仔端正姿式和步伐;四姐杨秋娥教给她们快速插秧和正确下畦。在老七姐妹们的耐心帮助下,新七姐妹也很快掌握了插秧的诀窍。妇女下田生产的事越来越多了,全社到处出现了“女儿找父亲教,妻子向丈夫学”的新气象。翻身大队的陈艳香向父亲学会了插秧技术以后,又教会了十一个妇女。男社员易文轩的爱人,在收工时还拉着丈夫教她学插秧。流星大队流传着一首表扬真事的民歌:流星大队新气象,十七对夫妻学插秧;夫教妻来妻爱学,田中排成一双双!
竞赛高潮一浪推一浪,起初是比赛插秧,后来又转向了犁田、耘禾、追肥、工具改革等多项竞赛,妇女生产技术得到了普遍提高,幸福大队“九姑嫂”之一的张艳香,勤学苦练以后,插秧速度达到每天一亩多;而联丰大队四小队的七姐妹们,更是锦上添花,创造了竹制快速耘禾器,每人每天耘禾超过四亩,劳动工效大大提高。她们所在的四小队,由于充分发挥了妇女的劳动潜力,改造了低产田,早稻比1958年增产了一万多斤;她们单独管理的丰产片,由于深耕细作,水足肥饱,平均每亩净打了干谷八百一十八斤。在她们的带动下,全公社二千一百多女劳动力,除去搞生活福利的外,下田参加农业生产的就有一千七百六十名。从前妇女们对农活是“门门生”,现在变成了
“样样能”。公社里曾经出现的劳力不足的困难也完全克服了。从此,七姐妹的美名四处传,七姐妹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四姐杨秋娥在庆祝建国十周年时,被邀上北京观礼。在庆祝宴会上,毛主席和刘主席都跟她握了手。每当她回忆起那个幸福的时刻时,她都会激动地说:“要不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我们成立了人民公社,我们这些‘火头军’怎么能成为生产战线上的主力军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