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包地区 包任务 一包到底 吉林市各厂全面支援农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0
第2版()
专栏:

包地区 包任务 一包到底
吉林市各厂全面支援农业
本报长春9日电 吉林市工矿企业和职工群众,在“厂厂有支援,班班有贡献,人人都出力”的口号下,对农业进行了大力的支援,两个多月来,吉林市工业部门已支援吉林地区(包括吉林市郊和市属磐石、桦甸、蛟河、永吉、舒兰五县)农村各种粉碎机、铡草机、机床、电动机、水泵等二百五十二项共七万零四百一十二件。吉林市各厂矿企业和工人,为了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一面积极生产当前急需的农机具;一面纷纷组织支援农业的服务队,帮助发展县、社工业,或给公社修理、制做农具零件,或由各厂为各县、社培训技术力量。在吉林地区,出现了许多“工帮农”、“农援工”的生动事例,发扬了共产主义新风格。
吉林市工业支援农业群众运动是从去年11月中共吉林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后普遍展开的。在1958年全民炼钢时期,市委即曾提出工业支援农业的问题,但未形成运动,加之在东北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反复宣传发展工业、全力支援工业的思想,因之对于发展农业和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性,在有些人中一时认识不足。在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上,讨论了中央确定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方针,根据省委的指示和当地情况,将工业支援农业、加速进行农业技术改造作为中心课题。通过学习文件、分析形势、检查思想,大家认识到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意义,工业部门的同志纷纷表示要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尽最大力量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在提高了这些领导骨干的思想以后,市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决议。经过在全市职工中进行深入的宣传、贯彻,由于大多数工人都来自农村,同农村有深厚的感情,只要讲清道理,指明方向,一经发动,在全市范围内很快地掀起了工业支援农业的热潮。
吉林市是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重工业城市,这是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有利条件。当市党代表大会刚一结束,各工厂企业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的要求,通过分片包干、厂社挂钩的办法,积极支援农业技术改造。根据市委的计划,他们的第一个步骤,是先帮助把公社的“后勤部门机械化,争取从中解放出大量劳动力(初步计划,全区实行机械化,可解放十万个劳动力)。同时帮助每个公社建立一个机械厂,奠定公社工业的基础。
目前江北机械厂帮助舒兰县建立了一个通用机械厂、三个农业机械修配厂,吉林市郊白山公社也在附近一个工厂帮助下建立了机械厂。丰满发电厂组织八十名技工,帮助永吉县各公社制造和设计水电站的设备,帮助安装线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抽出十二名干部,帮助蛟河设计了一个年产二千吨合成氨的化肥厂。
据三十二个单位的统计,计划在今年内帮助县、社建设各种工厂五十一个(其中机械厂三十四个,化工厂六个),有十六个工厂已经基本建成。
其次是各机械工厂加紧制造和供应大批当前农业生产立即见效的各种农机具,包括可以代替农业“后勤”劳力多劳力重的铡草机、粉碎机械和食堂工具等。担负支援全国、全省建设任务的企业,在不影响原来生产任务的前提下,也挤出一部分力量为本地区生产农具和机械,增加新产品或新的建设项目,如吉林省机械厂就为此抽出了11%的生产能力。有些企业在不影响生产的条件下,按着等价交换的原则,把一部分多余的或者废旧的设备、工具和材料,从仓库中清理出来,支援农村。
再其次是,很多企业为公社培训各种技术工人。有的是由公社送人到工厂去当徒弟学技术,有的是由工厂各车间派技术工人,短期轮换(三个月、两个月不等)到公社传授技术。
在工业支援农业的热潮中,出现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事例。吉林市的工人大部分出身于农民,熟悉农村也热爱农村。听说要给农村装电灯、设工厂、修拖拉机,他们说:“我们来自农村,家在农村,我们不支援农业生产谁支援?”许多工人公休的时候,带着工具,骑上自行车,到公社帮助修理农具或机械,他们的口号是“到公社去过星期天”。他们不要报酬,也没想到公休。在这种鼓舞和帮助下,农村也主动支援各种副食品给工厂。由于城市大力支援农村,工业大力支援农业,城、乡和工、农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工人和农民组织代表团互相参观访问已成了风气。从市党代表大会以后,仅市内各区和工厂就组织了一百九十一个代表团到公社访问,通过参观访问密切了感情,沟通了情况,积极主动地互相支援。
吉林市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已经向经常化发展。各厂矿企业普遍建立了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经常派人到挂钩的公社和社办工厂去访问和进行帮助。市、县、公社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改造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设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吉林市委还具体划分了工矿和城区负责支援的县、社,实行“包地区、包任务、一包到底”,这对工业有计划地支援农业,起了很好的作用。
(附图片)
吉林肥料厂职工为支援农业现代化,增产了大批化学肥料。
新华社记者 胥志成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