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一零四号图纸的诞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1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一零四号图纸的诞生
南方日报记者 柯炳藩
黄华庭苦钻四年制成夯墙机
据南方日报消息 广东省汕头市著名先进生产者黄华庭,经过四年多的钻研,最近创造成功一部电动夯墙机。这部机器可以代替二十多个夯墙工人的操作,使工人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
黄华庭是一个在旧社会只读过七个月书的青年木工,现在是汕头市建筑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兼生产小组的组长。1955年以前,他对于机械这一门,是一无所知的。但是他深切地了解到突破夯墙这一关,对于把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夯墙的劳动效率,加快建筑施工的速度,具有很大的意义。于是他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决心冲破机器制造这一关。经过刻苦钻研,从不懂机器到熟悉机器,从不懂绘图设计到能绘图设计。在党委和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下,去年10月1日,夯墙机终于初步制造成功了;随后,经过配套,整套夯墙机在今年2月28日正式投入生产。
这部机器小巧玲珑,外表像一部小拖拉机,机身前部装有零点五马力的电动机,中部有二十五公斤重的夯锤,操作者坐在机器后部的座位上,只要一按开关,它就可以以每步相距八厘米的准确距离,随意前进、后退。这种机器,不仅可以夯不同规格的墙,还可以夯地埕和基础。
经过一百零三次的失败,黄华庭搞了四年的电动夯墙机终于制造成功了。夯墙是汕头地区建筑业中工作量最大、操作最落后、劳动强度最大的一个工种。夯墙工人,要握着五斤多重的铁锤,双脚踏在两片墙板上,整天劳作,每天每人只能完成半个立方米的任务,而且工程质量还得不到保证。现在,有机器代人工操作了。夯墙工人都十分高兴地连声称赞说:“华庭,你为我们做了一件多么大的好事啊!”
不知道底细的人,以为黄华庭是个什么样的专家吧?其实,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是一个只读过七个月书的青年木工。但是,自1953年以来,他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带领着全小组的工人,创造和改进了几百种工具,使落后的手工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全组连续八十三个月都超额完成了计划,他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成了技术革新的能手。
反围盘的启示
1955年,黄华庭到北京参观鞍山技术改革展览会,他被张明山发明的反围盘吸引住了。起初,他以为这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专家搞的。可是一打听,原来张明山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这就勾起了他无限的感触。早在1953年,当他带领一个小组,在某国防工地上工作的时候,一天,部队的政委指着正在劳动的夯墙工人对他说道:“你看,多么笨重的劳动,能不能想个办法改善改善?”当时黄华庭点点头。他心里也曾经有过这个理想,可是一想到自己只是一个木工,连机器都没有摸过,便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幻想罢了,从此就再没有认真去想了。可是现在,参观了张明山创造的反围盘,知道了张明山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他心里觉得很惭愧,觉得自己过去的想法不对头。他对自己说:“黄华庭啊,一个普通工人能够创造这么了不起的机器,你自己呢,做了些什么?”就在这次归途中,他特地去参观了武汉龙文忠创制的电动砌墙机。这部机器可以代替八个工人的操作,而龙文忠也是一个连小学还没有毕业的普通工人。回到汕头,正好又流传着罗木命技术革新的英雄事迹,于是他的决心就更大了。
在技术高峰面前
此后,一有机会他就去参观机器,学画图,请教工程师、技术员、老工人。他家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他学到了不少造机器的道理。1955年,他利用学到的原理,创造了轻便木轨木轮车等十多种车子,使汕头市建筑工地五天就实现了车子化。他又和组里的工人一起,造了十多部木工机械,使全组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可是,夯墙的机器呢?仍然没有一点门路。
困难就像一座高山,横在黄华庭的面前:要机器夯墙,就要有动力,可是墙板的距离只有二十五厘米,而最小的电动机也得三十厘米以上,连安装动力的地方也不够,怎么办?他曾经有过很多奇怪的想法,比如:既然墙上安不上电动机,就用一个人背。这奇怪的想法连他自己也笑起来了:“黄华庭啊,你多么傻,你是要减轻还是要加重工人的劳动强度呢?”他也想过用震动器,想过用车推……但是,这些都不成。二年多来,他画了七十多张画样,都失败了。到1957年,他动摇起来了,觉得这几年来,领导上年年都出榜招贤,可就没有人敢说“成”;工程师想了好几年,也没有下文;而自己也搞了两年多,还是一点门路也没有。“不要不自量力了!”他这样想。在技术的高峰面前,黄华庭有些胆怯了。
这时,他已经是党总支书记,每次在发动大家破除迷信、闹革新,或者当他参加先进生产者会议时,他心里总有点不自在,他想:“自己天天号召大家破除迷信、闹革新,可是……”到了1958年底,建筑工程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了。由于夯墙工人少,效率低,远远赶不上生产要求。一幅紧张的笨重的体力劳动的情景,又呈现在他的眼前了。他记起汕头市委书记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进行技术革新,消灭笨重体力劳动,是工人阶级的第二次解放,先进生产者要把这项任务担负起来。”于是,他再也忍耐不住了,工人阶级的责任感,促使他狠狠地再下定决心,不制成夯墙机,决不罢休。
埋头苦干
为了攀登高峰,黄华庭把时间作了安排:白天和晚上十一点钟以前,他全心全意搞好党交给的工作,深夜里就研究夯墙机。
最初,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周楚文对这些情况还不在意,她知道丈夫是个怎样的人,并为此感到骄傲。可是后来她实在忍不住了,觉得这样长此下去,身体会累垮的。但是劝又劝不住,她只好索性把电灯关了。那知黄华庭悄悄地把东西搬到办公室,关起门又埋头干了起来。
为了这部电动夯墙机,他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常常在深夜里,他会从床上一跃而起,把电灯开关拆开,探索电的原理。他又经常站在机器面前,深思默想,想从中得到某些启发。有一天晚上,他看见街上停着一部汽车,突然勾起了他一件心事,立即就钻进汽车底下,仔细地观察起来,汽车司机吓了一跳,以为他是搞破坏的。
苦战结甜果
苦战终于结出了甜果。当黄华庭经过一百零三次设计失败画出了第104号图纸的时候,电动夯墙机的设计终于成功了。这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多,黄华庭拿着刚完成的图纸,怀着又高兴又不安的心情,敲开工程师林德籍同志的房门。林工程师高兴得边看边喊:“好,成功了,成功了!这真是一件大事。设计还有些小缺点,没关系,可以改。”那一夜,他们一直谈到三点多。林工程师连夜找了很多有关的技术书籍,送给黄华庭参考,还用了好几天业余的时间,帮助黄华庭计算,进行科学分析,把夯墙机设计得更完善。
电动夯墙机设计成功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汕头市。市委工业部打电话要汕头机床厂的职工,帮助黄华庭加工零件;专署工程局派了一个科长专门帮助黄华庭找材料;木工、夯墙工连续开了几次座谈会,对黄华庭的设计提了很多宝贵的改进意见;很多工人自动放弃休息时间,帮助黄华庭试制这部机器。省委工业部和省设计院的负责同志和总工程师鼓励黄华庭,同时也非常热心地提出了一些意见。
机器制成了,黄华庭了却了一个心愿。可是,一个更大的心愿又在他心里酝酿着,他要把这部机器改得更自动一些,使一个工人能看四部;他打算在全小组已经实现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自动化。
让我们祝他一帆风顺!
(原载南方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