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公共食堂无限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2
第7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公共食堂无限好
——贵州赫章妈姑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调查——
中共赫章县委调查组调查 谭鹏执笔
一个突出的问题
妈姑公社处在贵州省赫章县拔海一千九百米的高寒山区,境内山峦重叠,地多田少,主要生产包谷、荞子、燕麦和洋芋等粮食作物。1958年,这里的人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掀起了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高潮。同时,这里的国营厂矿进行了扩建,并新建了一些厂矿,工人由原来的四千多名猛增到一万名左右。工业的迅速发展,向妈姑镇周围的农业社提出了增加供应蔬菜的任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劳动力越来越紧张了。
1958年7月,当时铁矿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以下几项任务要在半个月内完成:二千二百亩荞子和燕麦等着收割;六百亩包谷地要薅锄;要种植三百亩蔬菜;每人要积肥五千斤;有一百七十八个劳力要去炼钢铁或者去修马路。生产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量成倍地增长着,而社内的劳动力还是那末多。当时共有劳动力七百一十人,其中有二百二十八人被调到国营工业方面去了,留下来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妇女。在妇女劳动力中,经常出工的只有20%,因做饭和其他家务事牵挂,每天只能出半天工的占50%,其余的30%,则完全被家务事缠住,不能参加生产。按当时的劳动力情况,只是完成收获任务也不够。因此,很难抽出劳动力去搞其他的生产。这时,群众普遍反映:“生产项目多,样样要搞,顾这头顾不了那头。”
劳动力紧张的状况,不仅是在铁矿高级农业合作社存在,妈姑区所有的农业社也都一样。于是解决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就成为迫不及待的事了。
“合起来煮!”
1958年7月5日,铁矿农业社党总支书记陈发明和女乡长李顺英,亲自到张口洞小队去帮助安排生产。他们和小队的干部、群众在一起,左算右算,劳动力差得很多,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好办法,大家都为这事发愁。
以后,陈发明又同几个干部在一起具体地算劳动力的账。经过细算摸底,发现这个队因做饭不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有三十多人,只能劳动半天的有二十多人,占总劳动力的50%以上。这确实是一支很大的力量。怎样才能使她们出门上坡搞生产呢?陈发明说:“大伙把饭合起来煮,一个队合起来,有五、六个人做饭足够了,这样就可以腾出四十多个劳动力。”当时李顺英第一个表示赞成。她说:“对!这样办,不但增加了劳动力,伙食也会搞得好呢!”原来,近几个月来,李顺英因为工作忙,来不及做饭,就炒包谷吃,炒一次,吃上七、八天,所以她非常赞成“合起来煮”。经过讨论,几个队干部也一致拥护。于是他们就立即分头去找群众商量。
合伙煮饭的办法,受到贫农和下中农的热烈拥护,其中又以妇女要求最迫切。因为用包谷和荞子做饭,推磨和煮的时间都较长,农活一忙,做饭的时间很仓促,等不及就吃夹生饭。有时为了省事,做一次饭要吃几天,又经常吃冷饭。为了这些,还常闹家庭纠纷。“合起来煮”,就能使妇女摆脱家务累赘,和男子一样劳动生产。这个队六十八户人家,当晚就有五十六户聚集在一起商议,有二十四户当场报名,说合就合,决定第二天就集体开伙。煮饭需要厨房,共产党员王绍清愿让出房子;刘桂香和黄金芝报名当炊事员。报名参加食堂的人,欢欢喜喜地将口粮和锅、碗、桌凳以及柴炭等送到伙房去。就这样,二十四户人家首先合起伙来。
7月8日,铁矿高级农业社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介绍张口洞生产队“合起来煮”的经验,并学习报纸上介绍的外地经验。这时候,才知道“合起来煮”就是公共食堂。随后,只有几天的时间,其它五个生产小队也跟着办起了公共食堂。
9月份,铁矿等三十四个高级农业社,合并建成了妈姑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建立,促进了生产的更大发展,社员要求办公共食堂的愿望更迫切了,条件也更好了,于是全社各生产小队都像妈姑管理区一样相继办了食堂,共计办了一百五十七个,99.72%以上的社员都加入了食堂。
比比看
公共食堂的建立,使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食堂刚建立时,多数人热烈拥护,而少数人一方面认为参加食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搞生产,另一方面也有怀疑。有的说:“众口难调,两弟兄在一起吃饭还搞不好呢,这么多人在一起,还能办好吗!”富裕农民赵树成一家,就是抱疑虑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才参加食堂的。
公共食堂刚办时,赵树成本来不愿参加,但又怕别人说他落后,曾和家里的人商量,打算先到食堂里吃几天试试看。他老婆连试一试都不同意。赵树成怕别人议论他,就一个人到食堂去吃饭。他一连在食堂吃了几天饭,饭菜越来越好,花样又多,又合口味,他就又和老婆商量,动员全家都到食堂吃饭。老婆说,在家吃菜方便,想吃啥做啥,食堂里的大锅菜,做不出好味道来。赵树成无奈,又不好退伙,就把自己的饭打回家吃。他老婆几次尝到食堂的饭,觉得真比自己做得好,同意全家人都吃食堂里的饭,自己做菜吃。以后,赵树成看到食堂每顿都做三、四样菜,还可以买到小菜,他又一个人在食堂吃了几天饭,觉得菜也比家里做得好,又把菜买回去叫家里的人都尝尝。一家人就这样观望了二十多天,直到认定食堂就是比家里吃得好,解除了疑虑,才参加了食堂。
和赵树成一家人一样,一些富裕农民都是经过一段时间观望,才加入食堂的。
公共食堂所以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概括地说,是因为它吃得饱、吃得好,既方便,又卫生,还节约。
食堂贯彻执行了“凭票吃饭、节余归己”的原则。在节约粮食的前提下,做到把粮食粗细搭配,干稀调剂。如包谷面既蒸干饭,也做稀饭,煮疙瘩,还用包谷面、荞面、麦面和洋芋做成“四合一”饭等等,现在已能做十多种饭了。食堂大种蔬菜,每顿饭都做几个菜,做到既吃得饱,又有丰富的营养。自办食堂以来,全社已节约粮食一百二十八万斤。不但饭好,而且菜香,现在全社食堂已能做十六样菜。每顿既有青菜,还有葱、蒜、辣椒作香料,小卖部出售二十多种泡菜和咸菜,什么口味都有。逢到节日还要吃的更好些。有的食堂已经做到半月左右杀一头猪。群众反映说:“饭菜花样实在多,闲稀忙干真不错;炊事人员心灵巧,我们吃了干劲足。”
食堂还尽量给群众以方便和照顾。参加食堂的人,可以在食堂吃,也可以把饭打回家去吃;农忙时可以早吃,也可以晚吃,随时都能吃到热饭热菜。在农活紧张时,炊事员还把饭菜和开水送到工地和田间,免除了社员往返劳累。对于老人、小孩、孕妇、产妇和病人,还有特殊的照顾。1959年冬天,全社还增设了九个老人食堂和九个幼儿食堂,专为老人和小孩做饭;有十三个食堂,在食堂附近增设了病人疗养室,家人出工后,炊事员照顾病人服药和吃饭。赵树成的老婆病了,食堂经理赵明云,亲自登门看望,并将饭菜送去,她被感动得说:“现在食堂工作人员照顾得真周到,比自己亲人还好。”
单身汉有了公共食堂,就像有了家。张口洞生产队副队长苏顺强,在建立食堂以前,白天在外忙,晚上又常开会,夜深了回去,还得推磨做饭,有时睡得太晚,第二天就误了工。因此,常常做一次饭吃几天,吃了冷饭和剩饭又时常生病。成立公共食堂后,他再不为吃饭发愁,劳动得更好了,1959年被评上了模范。他说:“我这个模范,是食堂给的。”
公共食堂很注意卫生。所有食堂,每天至少打扫两遍。炊事员工作时,都带口罩、穿工作服。为了减少厨房里的灰尘,很多食堂都建立了隔壁灶。开水、热水经常不断,社员收工回来,有热水洗脸,晚上还有热水洗脚。从前单家独户开伙时,做饭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烧开水,因而这个地方的群众长期以来都是喝生水。公共食堂成立后,炊事员把开水送到工地,大家都养成了喝开水的好习惯。过去群众因常吃生饭、吃冷饭、喝生水,有的闹疟疾和拉肚子;成立公共食堂以来,疟疾大大减少,拉肚子的现象已基本消灭了。
公共食堂还大大节省了油、盐、柴、米和燃料。据火把寨生产队统计,1958年1月到6月份,全队用煤十五万多斤,每人每月平均伙食费四元。从1958年7月份成立公共食堂,到1959年7月止的一年期间,共用煤七万二千斤,一年烧的煤,比原来半年烧的煤还少二分之一,社员的伙食费由原来的四元降到三元。食堂1959年种菜一千七百五十亩,产菜五百二十多万斤,养猪一千二百五十头,养鸡一千七百只,这也是很大一笔收入。
“又一次大解放”
妈姑公社不仅建了公共食堂,还举办了托儿所一百四十九个,幼儿园九十一个,使74%的幼儿都入托儿所和幼儿园,这样就大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使全社95%以上的妇女都参加了劳动生产。他们把摆脱家务纠缠称为“又一次大解放”,说从前是“一家一户事情多,又带小孩又摸锅”,如今是“办了食堂托儿所,妇女解放笑哈哈”。
妇女们参加劳动生产后,生产情绪空前高涨,生产技能也不断提高。过去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做的犁地、打沟、收割和其它技术性较强的农活,现在妇女不仅能做,而且还作得很出色。她们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1959年,仅铁矿管理区就出现了“生产模范”李顺英,“技术革新能手”夏采英,“双轮双铧犁能手”赵凤英等十二名县委命名的女标兵,和公社党委批准的五十七名女模范。五十多岁的标兵陈小秀,从三十多岁起就在家做饭,食堂建立后,才重新投入劳动生产。她虽然年过半百,却干劲冲天。有人问她年龄大了,为什么不休息,她说:“我在家做了二十多年的饭,白天忙,夜晚忙,辛辛苦苦还常常受到埋怨,自从参加食堂,一收工就有热饭吃,一家人也和气了,叫我劳动怎么不展劲呢!
妇女从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后,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前,她们被家务琐事纠缠,没有时间参加政治文化学习,她们的眼光只是局限在家庭小圈子里。现在,她们摆脱了那些束缚,和男人一样劳动生产,一样参加政治和文化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就使她们的眼界打开了,心胸开朗了。每个食堂,都经常利用吃饭时间,给社员读报纸,讲时事;利用饭前饭后时间,展开经常性的扫盲工作;利用晚上时间,组织业余文化学习,使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火把寨生产队调查,五十八名青壮年妇女,绝大部分已脱离了文盲状态,其中十九人已达到高小文化程度,三十三人已达到初小文化程度。在这些人中,有五个人是文化学习的小组长,一个是农业中学的教导主任。妇女张守君歌颂食堂说:“集体食堂是明灯,照得妇女睁眼睛;文武双全都能干,妇女也要搞革新。”
公共食堂建立以后,过去因为煮饭而常发生的婆媳不和、妯娌不睦、夫妻不团结等家庭纠纷,也没有了。张口洞生产队谢小成三妯娌,过去谁也不愿在家做饭,闹不团结,后来各自回娘家去住。公共食堂建立后,她们都回来了,又住在一起,在一块劳动,和和睦睦的。她们说:“这是公共食堂带来的团圆。”铁矿管理区的妇女们这样唱道:“公共食堂像枝花,千年苦处摆脱它,男女平等搞生产,白日夜晚笑哈哈!”
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共食堂的建立是生产大发展的结果,它的建立又促进了生产的更大的发展。
首先,食堂把大批妇女劳动力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动力的紧张状况。全社五千七百一十户,在一家一户做饭的时候,就有二千七百个妇女被家务事缠住出不来。办公共食堂后,全社只用了六百八十人做饭,节约了二千零二十个妇女劳动力,一年可增加七十二万多个劳动日。
其次,由于集体吃饭,过去出工人齐马不齐、你等我望浪费时间的现象没有了,劳动效率大大提高。1959年妈姑人民公社办了锌、铁等工厂四十五个。粮食总产量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增加了37%。这一年,样样农活提前完成。如过去都是到11月底才能把包谷收完,1959年,提前一个月收完了;过去总是跨年度挖完洋芋,1959年到11月份就挖完了。同时,播种面积和深翻的田土都比1958年扩大和增加了两倍。这一年种蔬菜三万七千多亩,收菜一亿四千多斤,比1958年增加了四倍半,保证了工厂菜蔬的需要。由于劳动力增多,还组织了五十个运输队。整个公社的生产面貌在迅速地改变着。
公共食堂建立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但是它在促进生产发展和组织群众生活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奇功,因而深受群众的爱戴。虽然个别富裕农民对食堂进行了攻击和破坏,但它依然像泰山一样屹立着,巍然不动,没有倒下一个。1959年6月,团结生产队第二小队的食堂,当司务长的富裕农民张才清拉拢有严重右倾思想的小队长蒋兴才,趁党支部书记到公社开会的时候,强迫解散食堂。群众对此十分气愤。马学昌说:“食堂就是我的家,吃好吃歹,我都不离开食堂。”党支部书记一回来,在群众的要求下,立即撤换了司务长,批判了蒋兴才的错误思想,解散了六天的食堂又恢复了。疾风知劲草,公共食堂经受了考验,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这个共产主义的幼芽,必将在促进生产和组织生活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