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为多养蚕、养好蚕准备条件 德清县扩建蚕室添置蚕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3
第7版()
专栏:

为多养蚕、养好蚕准备条件
德清县扩建蚕室添置蚕具
本报讯 浙江省德清县为了适应今年蚕桑生产高速度发展的需要,通过全面规划,充分发动群众,迅速掀起了修建蚕室、蚕具等基本建设的高潮。全县已新建改建蚕室一万五千一百三十一间,添置蚕匾四万一千五百多只、蚕袋十万多副、蚕网十四万八千多只。
在开展蚕桑基本建设以前,中共德清县委组织各公社社员开展了一次“要不要搞蚕桑基本建设”的大辩论。大家肯定了要增加养蚕数量,提高蚕茧质量,就一定要大搞基本建设,因而积极要求增添蚕室蚕具,做到不养“地蚕”,使蚕茧产量成倍地提高。高桥公社社员说:我们依靠公社完全可以建造蚕室蚕具,改变养“地蚕”的落后方法。他们认为“地蚕”有四个坏处:一是平均每张蚕种的产茧量比养“台蚕”低25%左右;第二是茧层率比“台蚕”低30%左右;第三是蚕室的利用率低;第四是“地蚕”容易发蚕病,多花药物和劳动力。县委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经过全面规划,决定在冬春两季发动群众新建、修建蚕室二万二千八百间,增添蚕匾二百万只,小蚕网十二万只,草绳网四百万只等。完成这批修建任务以后,今年全县的春蚕饲养量,就可以达到十六万张(去年九万八千多张)。并且可以不养“地蚕”,将大大增加产茧量。增添蚕匾蚕网后,还可以提高工效一倍到二倍,全县可以节约劳动力八万多个。
用什么办法来增加蚕室蚕具呢?这个县的经验是: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开始时,有少数人认为要搞基本建设就搞洋的,因此觉得材料、建设力量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要在春蚕期以前完成修建任务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清县委在去年10月就同群众、技术员一起,在城关公社的信谊生产队利用土竹、稻草、泥土建造了一批简易蚕室。这种蚕室上有天窗,南北有对口窗,用旧竹帘涂石灰做房顶,通风透光,完全适于养蚕。建造这批蚕室的材料、人力和设计等都是自己解决的,每间成本三十六元,用工四十六个。做出样子以后,县委立即采取登报介绍、组织参观、派出师傅到其他公社教、各公社派人来学习等方法,迅速地推广了这个经验。新市公社姑嫂养蚕室学习这一经验以后,两天内就造起五间新的简易蚕室。干山公社派人参观简易蚕室以后,新造了简易蚕室一百四十七间。此外,全县还找到三十多种制造蚕匾的代用品。如城关公社幸福生产队利用旧匾、旧席、芦帘等,制成了八百多只简易蚕匾,每只成本只有一角八分。
在开展兴建蚕室蚕具等基本建设的工作中,各公社都充分发挥了公社优越性,抽调25%—30%的劳动力组成专业队,专人负责搞这个工作。同时,各公社还合理地使用了公共积累。根据当地蚕桑生产比重的大小,确定使用公共积累的多少。此外,他们还贯彻执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处理修建蚕室蚕具中使用社员家有旧料的经济问题。社员普遍反映:兴土木,搞建设,全靠公社力量大。
目前,这个县的建造蚕室、添修蚕具的工作正在继续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