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佧佤山上的红旗——云南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贺南人民公社跨上了千里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4
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佧佤山上的红旗
——云南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贺南人民公社跨上了千里马
许振国 张春虎 李绍文
佧佤山在云南省西南面的国境线上,山上居住着二十多万佧佤族人民。
贺南是一个佧佤族聚居的山区乡,有大寨、新寨、英勇、公罕等四个自然村,共三百四十五户、一千七百九十六人。解放前这四个村寨是一个小部落,还保留着一套头人世袭的统治制度。这里雨量充沛,适于生长水稻、苞谷、高粱、小米、红薯、小麦、蚕豆、黄豆等作物,经济、油料作物有龙舌兰、苎麻、木棉、甘蔗、花生、芝麻等。遍山都是丰盛的牧草,放牧着牛群。南沼河爬上了数百米高的山头,沿着数十条大沟,流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日夜灌溉着新开出来的数千亩良田。但在过去,这里的佧佤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本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人们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大多数贫苦农民辛苦一年,一个人才收一、二百斤粮食,贫苦农民只能吃山茅野菜度日。
迫切的要求
苦难终于有了尽头。佧佤族人民虽然落后了千年万代,但解放几年来,党和政府采取大力帮助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的办法,领导他们逐步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1952年到1957年,沧源全县佧佤族农民共得到国家发放的生产贷款七十二万七千多元,其中贺南乡就得到了四万四千多元。党和政府还帮助佧佤族人民改进耕作技术,逐步固定耕地,并进行深耕和加强中耕等。同时,通过群众和头人的和平协商,废除了头人霸占荒山、荒地的特权制度,开出了大批水田。高利贷和投机商人的剥削和不等价交换行为也得到取缔。因此,这里生产历年都有较大发展,群众的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历史上的民族纠纷,也由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消灭而得到了彻底解决,民族团结空前加强。这些事实都深刻地教育了佧佤族人民,他们认识到一定要听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佧佤族人民的生产长期停留在非常落后的状态,人们终年劳动还不得一饱,因此家家户户都缺乏积累,广大群众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工业更完全是一张白纸。佧佤族人民迫不及待地要求用最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生产。
1958年春天,全国大跃进的东风吹进了佧佤山。党中央提出的“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伟大号召,给佧佤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力量;接着又传来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又给佧佤族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贺南乡十个农业社的全体社员,都积极拥护党的伟大号召,他们说:“小社只能小发展,过去几年,虽然生产连年都有发展,就是脚步太短,现在可要放大脚步了。”于是,全乡人民提出:“要新修水沟十二条,每人要新开一亩水田,还要办工厂,建电站。”过去计划需要几年才能办完的事,他们立志要在一年之内全部实现。
这个跃进计划确定之后,困难也就跟着来了:一、全乡十个农业社,平均每社只有三十四户,最大的社也不超过五十户,劳动力调动不开。山高、水远、插花地多,开沟开田的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单一个小社都无法进行。二、土地虽已属合作社集体所有,但是仍然受着社界、寨界的限制,互相不能越界开田开沟。特别是新寨的土地少,就不能开垦大寨占有的荒山荒地。三、办工厂、建电站,由于社小力量单薄,更难实现。
这时候,各个小社的干部和群众都问工作队的干部:“内地还有没有更好的社?要是有,我们一定照办!”1958年3月,全乡十个农业社正式合并建成一个政社合一的大社,在党中央发表“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后,便改名为贺南人民公社。
新开梯田布满山
贺南公社是大跃进的产物,公社成立后又促进了大跃进的迅速发展。公社建立后刚刚一年,就兴修了大量水利,现在平均每人已有将近两亩水田,比解放前增加了七倍多。
过去,佧佤人的水田很少,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一般的生产方法是耕地轮歇,并且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残余,不灌水,不施肥,因此粮食产量很低。解放后,依靠多年来互助合作的力量,才开水田一千三百多亩,加上佧佤族人民祖辈遗留下来的四百多亩水田,每人平均还不到一亩,落后的生产方法也未完全改变。
公社一建立,就热火朝天地展开了兴修水利、开垦水田和积肥春耕运动。公社根据任务把人力和物力作了统一的安排,继续兴修十二条大水沟和整修十七条旧水沟;从一千二百多个劳动力中,抽出一百多人组成专业队伍,修建联合大水沟;以六百多个青壮劳动力开沟开田,其余的劳动力都投入了积肥、春耕,摆开了四面作战的阵势。各路大军日夜苦战,克服了许多困难。这一年中,贺南人民公社兴修的水利工程量,不但比合作社时任何一年都多一至几倍,而且新开了一千六百八十多亩水田,超过了解放后七年新开水田的总和,为佧佤族人民祖祖辈辈所开水田四百八十三亩的三倍多。这就实现了“水沟绕山转,梯田布满山”的水利计划,改变了耕地轮歇的习惯,也消灭了“刀耕火种”的残余。水利工程还未完工,佧佤山上又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干旱。公社及时地采取了坚决措施,从各个战线上抽回一批劳动力背水抗旱,保证栽插工作照常进行。后来,老天一直不下雨,水源日渐减少,已栽下的一千四百多亩作物又遭到旱灾威协。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合理使用水沟的水,社员们又集体研究创造了竹笼、竹吊桶等提水工具,社员们昼夜苦战,背水抗旱栽插,背水抗旱保苗,保住了全部耕地没有荒一亩,也保住了所有作物没有一丘被旱死。这一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比1957年增产10%以上。
勤劳朴实的佧佤族人民为了实现1959年的增产增收计划,坚决贯彻了公社党委的各种指示。春耕期间,党委叫大家赶快积肥,各生产队就一手进行春耕,一手掀起积肥高潮,学会了高温堆肥,一直苦战到6月,积得各种肥料七千多万斤,超额完成了公社党委的要求。栽插工作开始时,全社三千二百多亩稻田,普遍都经过三犁三耙,深耕六到八寸,每亩施有底肥约两万斤,土地全部按照党委的要求进行平整,基本上做到了新式秧田化。原来大部分群众不知道什么叫密植,要密植多少,公社党委先后召开过三次现场会议,培训“双行、单行条栽密植”能手五十多人,通过他们才将这种密植方法普遍推广到群众中去。苞谷也是佧佤山区主要作物之一,过去由于耕作粗放,产量很低。1959年苞谷也系统贯彻了精耕细作,并超额完成了扩种计划,全社扩种了一千多亩。过去佧佤山区很少栽种经济作物,公社化后,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证,1959年就大胆扩种和试种了辣椒、油料、甘蔗等多种多样的经济作物九百多亩。佧佤族农民已由经营单一作物发展到经营多种作物了,从而把农业生产推向了比较全面发展的道路。
有了自己的工业
长期停留在半原始生活的佧佤民族,不仅世世代代都没有自己的工业,连手工业也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耕种田地时,有的甚至还沿用着简单的木棍、羊角和兽骨做的工具。人民公社建立前,贺南乡十个农业社内还没有一座工厂、一座手工作坊,什么东西都靠外地运来。全乡仅有四、五个不熟练的铁匠,一面搞农业生产,一面搞手工业,而且分散在各个小社里,加上各个农业社都少工具、缺资金,根本无法建厂。建立公社后一年多以来,在国家的扶持和汉族的帮助下,佧佤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在这张白纸上绘上了许多新的图画,兴办了大小十多个工厂。从此,佧佤山没有工业的历史结束了,第一代佧佤族技术工人也正在成长起来。
在大跃进中,这里出现了五个季节性的颗粒肥料厂,1958年这些工厂生产了五万多斤颗粒肥料,及时地支援了农业大跃进。此外,公社还从各生产队集中人力、物力建成了缝纫厂、碾米厂、芳香油厂、酿酒厂和石灰厂。规模较大的铁木农具厂,建立初期只有十多个不熟练的佧佤族新工人,大部分木工都只会用斧,不会用凿、用锯,一棵大木料也只能劈做两块木板。公社党委为了培养佧佤族新工人,从内地祥云县请来了一个汉族师傅,人民政府还给厂里增添了许多新工具。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学习,佧佤族青年徒工已掌握了一些新技术,并能独立进行生产。一年多来,这个厂已制造锄头一千多把,铸犁头四百多个,薅秧耙、掼槽、打谷机、手推车、牛车等六百多件,完全解决了社内农具缺乏问题,并以一部分农具支援了邻近的几个社。
贺南公社在国家的扶持下,还建成了一座二十六瓩的小型水电站。除电机安装和架线设计由政府给予技术帮助外,基建工程全由社员们自己完成。管理电站的李尼莫和赵俄不拉两个小伙子,也在汉族工人帮助下,学会了发电和机器检修等技术。1959年2月,这个小型电站开始供电,全社四个村寨、三百多户佧佤人家和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全部都用上了电灯。夜里,无数盏辉煌的灯火照亮着古老的村寨,灯光下,青年人在专心学文化,孩子们载歌载舞,社员们到社里开会也不再摸黑了。
树起了红旗
建立公社以后,社员们还能领到社里不定期发的工资。仅1958年统计,社内供销店日用百货的销售总额就达二万一千多元。1959年贺南公社已走上巩固和全面发展的道路,社员们的收入又有了显著的增加。1至9月就购买了三万三千八百多元的日用品。据英勇寨调查,全村七十三户佧佤人家,解放前缺粮户达60%以上,能吃上盐巴的只有四户,只有一户有一床被子,大部分人穿的只有破麻布,全村人没有一双鞋子。可是到1958年每家每人已有粮八百斤,家家户户都有了被子、棉毯,不仅有了衣服,而且也有了鞋穿,添置了家具,大部分青年都买了毛巾、牙刷、肥皂。
解放前由于生产落后,生活贫困,佧佤族人民的文化教育是极端落后的。他们没有文字,只好用木刻和实物来记事和表达意思,更没有什么学校。贺南乡到1952年才破天荒地办起了第一所小学。公社化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食堂、托儿所等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小学已由一所发展到四所,教师也由四人增至九人。现在每个村寨都有了小学,入学儿童已占适龄儿童的98%。老人们都感慨地说:“要不是办了公社,我们的孩子不知要到哪一年才能上学哩!”公罕村七十多岁的叶璋老大妈说:“过去我们佧佤人,世世代代都没有一个读书人,现在公社派人来村里办了学校,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当睁眼瞎子了。”
贺南乡的佧佤族人民由于能够在互助合作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了人民公社,并且在人民公社建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这个民族的发展超越了几个世纪,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他们现在已成为佧佤山上的一面红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