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文化革命红花插秀峰——访福建古田县大桥人民公社秀峰生产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4
第4版()
专栏:

文化革命红花插秀峰
——访福建古田县大桥人民公社秀峰生产大队
潘荻
白云深处有人家
公路,像一条黄色的缎带,缠绕着一座座青色的山峦。汽车沿着蜿蜒的公路向古田县秀峰乡驰去。
数不清爬了多少山岗,记不清跨了多少豁谷,刚才还是艳阳当空的晴朗天气,怎么忽然间就变得阴云蔽日,雨雾迷蒙?原来我们已经爬上了海拔一千五百米的秀峰,进入了云层。这里,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云雾笼罩着。当平原的人们用神秘的眼光仰视着那白云缭绕的高峰时,殊不知白云深处也住着幸福的人家。
在这高耸入云的山顶上,也和祖国其他地区一样,我们看到了一片繁荣、忙碌的景象。这儿,人群在忙着建筑与山外沟通的第一条公路;那儿,人们在忙着修建大型的猪舍。刚学会安装电线的青年农民陈万妹,像一个老技术工人,在图书馆,在公共厕所,不停地忙着装修电灯、电线。数代山居的老农们,也在紧张地研究试制山区适用的改良农具。学龄儿童都进了小学,幼儿们在幼儿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秀峰山上的男女老少,没有闲人。1958年秀峰乡成为大桥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之后,社员们干劲更高了。他们个个壮志凌云,要在白云深处建设一个更幸福、更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大闹文化革命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秀峰山上的人们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知识。1952年11月,秀峰山上雪花飘飞。党支部书记卓孔柱冒雪来到青年农民周世栋的家里。脚刚跨进门,他就忙着说明来意:“世栋啊,我们乡里准备办一所民校,缺乏教师。支部研究只有你还念过几月书,就请你来当教师吧!”“……不行,我不会当。”周世栋楞了一会才答复。他想到自己才识几个大字,就去教别人,浑身都发起热来。支部书记看出他的心事,接着又说:“你识字不多,这个我们了解。但我们不能等待上级派教师来才办民校呀!我们一定要让大家都能早一点读书识字,早一点有文化。你现在认识几个字就教几个吧!我们还可以先学后教啊!”
99%的农民都是文盲的秀峰乡,从此有了第一所农民自己的学校。周世栋在党支部的鼓励下,勇敢地担任了民校教师。他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决心先学后教,教什么就先学什么。每天深夜,当勤劳一天的人们已沉浸在解乏的甜睡中时,周世栋家仍然是一灯微映小窗红,他在辛勤地备课。课本上许多字不认识,他不厌其烦地请教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第二天便去请教小学教师。就这样,他教下来了。学员升了级,他也升了级。八年中,他由教扫盲班到教高小班,现在又是初二册班教师了。用这种“水涨船高”的办法,秀峰乡自力更生培养了二十一个民校教师,基本上适应了全乡开展扫盲业余教育的需要。
乡里创办民校的消息传出去后,秀峰这个寂静的山头立即沸腾起来。青年女农民王锦娇正在吃晚饭,听说乡里办了民校,立即放下碗筷,打着火把,朝学校跑。她回想起小时候曾要求妈妈送她上学,可是妈妈叹息着说:“孩子,饭都没吃的,哪来钱上学。”从此,她只得把上学的心愿深深埋起。现在,共产党领导穷人翻了身,又领导农民自己办民校,她兴奋得一口气跑了五里山路,去到学校报名入学。以后,每天晚饭后,王锦娇总是一手提火把,一手拿书包,背斗笠,去到五里外的民校上课。八年如一日,不论是呼啸的山风,严寒的霜雪或滂沱的大雨,都没能摧损她学文化的意志。有一个冬夜,山洪暴发,桥被冲走,她毫不犹豫地跳下冰冷的河水中,搬石搭桥,让民校学员们都不因桥断而缺课。企碓村的黄秋惠,虽然每日上学来回也要走十里山路,但她入学七年来从未旷过一次课。仅仅是为了学文化,她们两人所跑的路程,总计都有好几万里了。秀峰山上的男女青壮年,大都是这样顽强地坚持学习的。即使有孩子的妇女,也都坚持参加附近的小组学习。在每个妇女学习小组,我们都能看到怀抱婴儿的母亲们孜孜不倦、认真学习的动人景象。
学习也和生产一样,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勤学苦练的秀峰乡的青壮年农民,终于在1957年夺得了福建全省的扫盲冠军。他们在文化的梯级上,走了最初的一级,紧接着又跨向更高一级。去年7月,大部分学员学完了业余高小课本后,民校立即进行文化程度的测验和编班。现在,全大队二百十五个男女青壮年,除二十九人尚在读高小课本外,其余一百八十五人都已分别读业余初中一、二、三册语文课本了。算术也分别学到分数或小数。大队支部书记陈细灿原来一字不识,现在是初中三册班学员。他不但学会写工作总结,而且还写了一篇题为“只有下游人,没有下游田”的文章,发表在闽北日报上。贫农出身的原秀峰乡女乡长萧金香,经过几年顽强的业余学习,从文盲升入了业余初中班,去年夏季更考入了厦门大学理科预科班学习,成绩达到优良。
祖居秀峰山上、几代都不识字的老人,看到自己的儿女都进了小学、初中,个个笑在眼里,喜在心头。黄铮娇的名字登上初中班的红榜那天,她婆婆笑不合嘴地说:“在共产党领导下,真是铁树也开花,妇女也能念初中啦!”
文化促进了生产
秀峰山上只能种晚稻和地瓜,这是多少年承袭下来的一套老经验。每年秋收后,许多高山梯田就荒闲着,不知利用。自从山上闹起了文化革命,农民们掌握了文字工具后,认真学习和运用课本和报纸上介绍的知识和先进经验,山区的生产面貌就大不相同了。
1953年,民校课本上介绍了东北地区小麦丰产的情况,引起了学员们试种小麦的念头。但有的老农说:秀峰山高水冷,从来没种过小麦。秀峰要能长小麦,母鸡也会报晓了。学员们却提出了反问:秀峰再冷也不会有东北冷。东北小麦能丰产,我们这里为什么不能种小麦?于是,他们坚决响应省委关于扩大种植小麦的号召,大胆打破了千百年来的陈规,利用秋收后的高山梯田,试种起小麦来。第一年试种五十斤种,就收获了四百多斤。以后,他们每年都扩大小麦面积,产量也逐年提高。去年冬天,全队种植的小麦已达六百亩。春节前,在这个云雾迷漫的山头,我们惊喜地看到一片预示丰产的茁壮麦苗。
1958年,学员林孝排在党支部支持下,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在一块山坡荒地上,种了两株地瓜,一株是学农业技术书上介绍的科学方法来培植——深耕、大畦、密植,多施肥;一株就用他们平常种地瓜的方法。结果,用科学方法培植的一株长了六十三斤,而另一株却只有三两。党支部用这一事实向群众宣传改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有几十年生产经验的林孝排也逢人便说:“农业生产确有技术,要好好学习。”这以后,全大队二百七十亩地瓜普遍推广了科学培植方法,去年每亩平均产量由三千斤提高到八千斤。其中有六十多亩达到了一万斤以上。
人们有了文化,心手就巧了,接受新鲜事物也快了。几年来,秀峰民校成了革新技术、推动生产的基地。去年学员们动脑筋想办法,推行了八种、三百多件新农具。孝排仿制成功的水稻直播机,提高了劳动效率九倍。陈享糟设计仿制成功适用山区用的送肥车,提高劳动效率四倍。周邦远等利用山上破庙办起了土化肥厂,生产了颗粒肥料五万多斤,满足了全队生产需要。
文化革命促进了技术革命。几年来,秀峰民校不仅培养了六十七个大队干部、会计、记工员,而且培养了二十五个农业技术员,他们都成了山区技术革命的骨干。由于生产技术的革新,丰产经验的推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秀峰生产大队的年产量,由解放初期的三、四十万斤,一翻再翻,去年已达一百二十万斤左右。贫瘠、落后的山区,现在变成了富饶之乡,文化之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