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丰收的前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16
第8版()
专栏:

丰收的前奏
陈实
旭日东升,春光明媚,在广大的河北平原上,成千上万的公社社员,奋战在抗旱前线。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笼火把,水车转动声、锅驼机声和人们的口号声汇合在一起,这是六十年代头一个丰收的前奏曲。
看:“誓夺小麦返青关”、“百日无雨保麦收”,“把干旱消灭在春播前”,“抗旱抗到天低头”,“不获全胜不罢休”。这些标语口号,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它是人民公社社员们的豪言壮语!是人定胜天的决心!
我们在战略上从来就是藐视敌人的。为了保麦收,保播种,旱魔就是“敌人”。我们藐视它,也一定能够战胜它。
与此同时,在战术上我们又十分重视“敌人”。据河北省气象预报,今年春耕期间,春风多,气温高,雨量较常年少,旱情还将继续下去,甚至还可能有发展。因此,如果对这种情况估计不足,麻痹大意,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点,人们看得很清楚。河北省交河县洼里王人民公社党委,在当前抗旱斗争中的工作是作得比较好的。这个公社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敌”方和己方,制定了切实的战斗方案。其中心内容是“七增”:即增领导、增劳力、增牲畜、增水源、增工具、增时间、增日进。大“敌”临头,“七增”意味着集中优势力量,箝制“敌人”。
一年只有一次麦收、一次春播。这是两次极为重要的战役。两仗打好了,就给全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诚然,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跟着春播、麦收而来的,还有夏播和秋收。要赢得全年大丰收,还必须打好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战役。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七增”具体体现了这一思想。“千条万条,党的领导第一条”,洼里王人民公社把“增领导”放在第一位,不无道理。这个公社党委除了第一书记亲自挂帅外,又确定两名书记、两名常委、三十一名干部,组成抗旱指挥部,各级领导上马,层层包干,一直包到地块,边生产,边指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是取得战斗胜利的根本保证。
“增”的途径是自力更生。劳、畜力紧张,工具缺乏,水源不足等等,怎么办?畏难么?不。向上级伸手要么?不。他们的办法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自力更生,挖掘潜力,创造新的条件,克服重重难关。洼里王公社增劳力的方法是:广泛开展出全勤运动,大搞五结合。五结合就是:追肥中耕、备耕、多种经营、果树管理、后勤工作等项,统统结合浇水抗旱。这样,既突出了中心,又照顾了一般,使劳力由“紧张”到“宽裕”,两全其美。又如,他们增工具的方法是:发动群众和组织勤工巧匠,通过清、修、配、装、改、制、创七个字的措施,把原来躺在仓库里的工具,和零星机件等“死”物,加以安装配套,变成了可以应用的“活”物;把原来用着不灵便、效率不高的工具加以改制,变成了应手效高的好工具;同时,人人开动脑筋,大搞发明创造,这样,就使工具由“缺乏”到“足够”了。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众多的“利器”,何愁不能“善其事”呢!在这“增”字面前,再凶恶的旱魔也只得乖乖地“退避三舍”啦。
“增”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麦收,保播种。“增”的范围不仅是一个管理区,一个生产队,也不是几个区和队,而是全社要普遍的“增”。洼里王公社在七“增”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实行了区与区、队与队之间的领导、劳力、畜力、水源、工具和技术力量的互相调剂,集中力量猛攻薄弱环节,保证了全社无“三类队”和“死角田”。
“增”字上马,体现了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件法宝,正大显神通,它照澈了亿万人民的心,使得人们更加聪明智慧,更加力量无比,无往而不胜。人们以这三件法宝,披荆斩棘,信心百倍地力争六十年代头一个丰收的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