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鞋上“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3-23
第8版()
专栏:

鞋上“文章”
余锡朋
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不显眼的事情,猛看来是小事情,实际上却是件“非同小可”的大事。譬如拿穿鞋来说,这上面就的确大有“文章”可做。
在全国性的规模浩大的技术革新运动的高潮里,各式各样的制鞋机、纳底机也出现了。北京第二童鞋厂制成的简易纳底机,一台机器能代替七十三个人的手工劳动。这些革新如果普遍的推广,全国每年在做鞋一项上该节约出多少劳力。
创造和推广各式的简易制鞋机、纳底机,用机器制鞋来代替手工做鞋,这是各地值得好好做一做的一篇“文章”;与此同时,在人民公社内提倡大办鞋厂,把做鞋从分散、琐碎的家务劳动,变为集体的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以彻底解放妇女劳力,这也是各地值得好好做一做的另一篇“文章”。
安徽省怀宁县皖河人民公社的同发大队,过去全大队平均每个妇女每年要花三十个劳动日来做鞋,少数家庭鞋脚多,甚至要花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做鞋。全大队计算,一年就要窝掉一万一千多个劳动日。1959年春,大队党支部根据生产需要和社员的意见,决定办起鞋厂,抽调十三个会做鞋的妇女,按专长分工,并派女共产党员周蓉兰当厂长加强领导,一年中就生产各式布鞋一千七百多双,加上社员购买的胶鞋、球鞋,全大队基本上达到了“家里不做鞋,人人穿上鞋”。成立鞋厂后,全大队妇女一年当中比未办鞋厂前多做了一万七千多个劳动日。女社员陈大荣一人就做了七十多个劳动日,增加了一百多元的收入。女社员杨连娣说:“过去一家八口人,靠我一人做鞋,一年到头都抽不出时间出去生产,有时鞋做得不如丈夫意,还要受顿窝囊气。现在有了鞋厂,要什么样的就捡什么样的,再也没有什么话好讲了。”
大约自从人类穿鞋以来,就有了做鞋这项劳动。只有到了今天,在人民公社以后,才有可能在这项简单的、但是占用了大量人手的事情上,做起文章来。这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化。制鞋机、纳底机的出现,就使得做鞋的效率提得更高。这样,就能使成千上万双原来要纳鞋底、糊鞋帮的手,可以腾出来干别的活,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更多的价值。一个人增加了七十多个劳动日,一个大队就增加了一万七千多劳动日,这难道还是小事么?
所以,这鞋上的“文章”,似小非小。小事往往浪费大批的人力,因小失大,多么不值得。在做鞋这样的小事上,注意一下,安排一下,找一找窍门,想一些办法,结果就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就会发掘出蕴藏着的多么巨大的劳动潜力啊!现在条件是具备的,公社建立制鞋厂,实行制鞋、纳底机械化。“家家不做鞋,人人有鞋穿”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