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农药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03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农药史话
杨旻
农药在我国最短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周礼”“秋官”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蝈氏掌去鼃黽,焚牡?,以灰洒之则死,以其烟被之则凡水蛊无声。”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应用的杀虫灭菌药,已有“植物”和利用动物煆烧而成的“无机物”两大类了,使用的方法也有“触杀”和“熏蒸”之分了。而专官的设置,分工的细致,又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对于防治病虫害的工作,早已普遍推行和十分注意了。
用药物进行种子的防虫杀菌处理,至迟也是在汉代就发明了的。后汉王充“论衡”的“商虫”篇说:“神农后稷藏种之方,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泛胜之书”,在这方面有更具体而详细的记载,其中有一段说:取马骨一石挫碎,加三石水,煮三沸,滤去渣,用煮成的溶液浸附子五枚,三四天后,去附子,再浸入等量的蚕矢和羊矢,和成稠液,在下种前二十天,用这稠液溲种子,干后再溲数次,使种子如麦饭状。这样,庄稼就不会惹蝗虫和其他害虫。前几年农业部门曾按法进行试验,证明确有相当好的效果。
无机杀虫剂中应用最广泛的砒霜,在我国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大量地用于拌种了。明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麦工”一项中说:“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南方所用,惟炊烬(俗名地灰)也。”
对于仓库除虫用的药物,历代文献中提到的更多。“郭橐驼种树书”记载收藏麦子的方法说:“宜烈日之中,乘热而收,仍用苍耳叶或麻叶碎杂其中,则免化蛾。”
此外,如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后魏时代已利用藜芦洗治羊疥虫;苏东坡的“物类相感志”上早就有用油类、硫黄和松毛、荠菜花等防治米虫、飞蛾及蚊虫……的记载。以及旅居马来亚的华侨菜农用鱼藤——最好的植物杀虫药之一——作杀虫药;也都是世界上最先的发明创造。
上面提到的是“土农药”。至于“洋农药”,一般是指用化学方法制成的无机或有机杀虫灭菌剂、除莠剂、生长刺激剂等而言。洋农药最被人看重的是有机合成制剂。在它们的始祖中,最有历史意义的便是法拉第在1852年发现的六六六和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学生齐德勒在近一百年前发现的滴滴涕。然而这两种杀虫良药,当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前者一直到了1935年才发表了一些报道它的杀虫作用的论文。到1946年后,世界各国才开始推广使用。后者也过了六十多年,才被普遍应用。
说六六六和滴滴涕最有历史意义,首先是因为它们杀虫效力强大、杀虫种类众多,对人、畜和农作物的毒害小……但更重要的,却是因为它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很快地引起了许多效力更强的杀虫灭菌剂的发明。如1605、1059等以含磷为特点的“有机磷杀虫剂”,以及以含氟、汞、硫等为特点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都是紧接着它们的被发现而产生的。
近年来,由于苏联生物学家和化学家的共同研究,更获得了许多具有高度性能的农药,可以随意促进、阻抑或停止植物生长。此外,还有防止马铃薯、糖用甜菜和葱类在储存时发芽,提高棉花的出花率的药剂,以及灭除杂草、脱去叶子,以便收割用的去叶剂,促进生根、利于移栽的生根剂。
解放以后,我国农药研究和生产,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1952年,滴滴涕、六六六、1605等几种重要的有机杀虫剂都制造出来了。现在六六六的产量,已经跃居到世界第一位。1958年大跃进以来,农药生产也迅速地向前跃进了。高效、价廉的无机内吸杀虫剂“农用氨基磺酸钙”,能代替波尔多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锈病的“二硝基硫氰代苯”、防治棉花苗期炭疽病和立枯病的“五氯硝基苯”,以及效力能和1605媲美,而对人、畜的毒性又较小的有机磷杀虫剂“乙基马拉松”等等,都试制成功,投入了生产。此外,还生产了有名的“二四滴”和“萘乙酸钠”等植物生长刺激剂。土农药的发展更快,大跃进中发掘出来的就有五百多种,全国建立了二百四十多万个土农药厂,使用的药量达一千七百多万吨。中央有关的十个单位还联合组成了“土农药科学研究办公室”来指导土农药生产。在农药这个领域内,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下来的丰富遗产,我们正在使它发扬光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