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园田化打开增产门 河北安国县伍仁桥公社一年实现园田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05
第5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园田化打开增产门
河北安国县伍仁桥公社一年实现园田化
吕克仁 孟庆琛
河北安国县伍仁桥人民公社六万多名社员,以大无畏的气概和辛勤的劳动,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在大片的土地上实现了地平如镜、垅直似线、公路成网的大方园田化。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大方园田化是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是由小面积高额丰产到大面积高额丰产的大革命,它给农业机械化、电气化铺平了道路。正如社员们所说:“公社化扎下幸福根,园田化打开增产门。”
生产发展的新课题
这个公社包括四十个村,有耕地十二万八千亩,六万一千人。境内有沙河、滋河、小唐河,冬春往往水浅河干,不能灌溉田地;夏秋又常常河水猛涨,泛滥成灾。解放前,常年亩产粮食不过一百三十斤左右。农民在地主的压榨下,无力抵抗连年的天灾,不得不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
解放以后,由互助组到初级社,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生产条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由于广大农民积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55年平均亩产量由1953年的二百九十七斤提高到三百四十七斤。
经过1958年大跃进,在很多变为园田的土地上,出现了亩产千斤粮的高额丰产的奇迹,使广大社员在实践中解放了思想,对加速发展生产的要求更高了,人们说:“既然园田化能大量增产,我们为什么不把所有的土地都变成园田呢?”
农业耕作的革命
1958年8月,伍仁桥人民公社产生了。公社党委提出了“大搞大方园田化,彻底改变自然面貌”的号召,立即得到全体社员的支持。
公社党委为了取得经验,决定先搞一块小麦丰产方作样板,以便通过重点推动一般。这块试验田在伍仁桥村东,有六百五十亩。这片土地上,有十九个大坑,小洼小坑不计其数。还有十八条道沟,十几个废井。公社党委书记刘福增亲自挂帅,并由副书记王奎永和农业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出园田化的图样,规定了深翻、平整土地的规格和质量。经过组织三千多人二十多天的辛勤劳动,这块曾经是百孔千疮的土地,按照图样变为地平如镜、埂直似线的大方园田了。这是一种新的创举,社员们将这块新园田命名为“天下第一田”。
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公社由小面积园田到大方园田,由少数大方园田到全部大方园田。这个生产大变化的新形势,给经营管理上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在建立少数大方园田的初期,多是抽调年青体壮和有一定农业技术的专业队进行管理,但到大方园田化时,这种做法已不完全适应了。一是没有这么多可抽调的力量;二是这样作以后,力量悬殊太大,不能保证全部大方园田达到高产的目的。另外,有的生产队还实行过一个生产小队经营一方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目前说来也有问题。因为一方面,方田的土质有好有坏,生产小队的生产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生产小队需要经营多种作物,如果在一块方田内这样作,不能达到因地制宜,不能发挥土地的潜力,同时,如果只种一种作物,又会发生劳力时松时紧的问题,影响生产。
经过实践取得了经验。公社分析了全部土地实现大方园田化的形势,除在少数方田上保留专业队,以便创造丰产经验以外,在生产队的范围内,广泛采取了一方多队(小队)、一队(小队)多方的管理方法。生产队根据每个生产小队的人口、劳动力,适应搭配不同土质的方田。为了保证统一管理方田和推广先进技术,每个方田内都组织了有干部、技术员、老农参加的技术研究站,并种植一小块“试验田”,通过试验制定统一的操作规程和推广、研究生产技术。经验证明,在目前组织体制下,一个生产小队多方管理方法的好处是:能发挥土地的潜力,能使队与队的收入平衡,便于开展队与队的生产竞赛。
公社党委总结了创建“天下第一田”的经验,也吸取了过去老农种菜园的经验,以及小面积高额丰产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大方园田化的八项标准:一、深翻地一尺到三尺;二、地平如镜,埂直似线;三、建设统一的灌溉系统,实现灌溉机械化;四、园田里每亩地施肥一万到三万斤;五、实行合理密植;六、种植区域化;七、实行科学管理;八、田间公路成网。公社党委还号召全体党员和社员,树雄心,立大志,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向大自然开战,坚决把全社十二万多亩土地像“天下第一田”一样的实现大方园田化,一个大搞园田化为中心的群众运动,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展了起来。继“天下第一田”之后,又在南楼底村南创建了“万亩棉田方”,这个方比“天下第一田”的工程还大得多。公社组织了七千多名男女社员,用了半月的时间,削平了窑疙瘩,填平了大水沟,对万亩土地进行了深翻和平整,成为一马平川的大片园田。就是这样,全社干部和社员辛勤劳动了一冬一春,把十一万多亩耕地连成了大片,进行了平整,建立了统一的灌溉系统,建立了这村通那村、这田通那田的公路网。
一把钥匙开两锁
建设大方园田化的速度为什么这样快?人们说,人民公社像一把万能钥匙,把高级合作社在建设大面积园田化中开不开的两把锁打开了。
伍仁桥公社境内因河流较多,千百年的淤积和冲刷,造成了土地不平。要实现大面积园田化,平整土地就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但是这个任务,高级社时因劳力不足,难以办到。原来的南楼底高级社一成立,就想搞三千亩地的大面积园田,每亩土地需用二十个工,全部平整完需要六万个工。可是全社只有三百多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需做二百个劳动日。这一计算,就把一部分生产队吓住了。李桂林生产队的决心大干劲足,可是当搞到四、五十亩的时候,别的农活已经受到不小的影响,还是不得不停止下来。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把劳动力不足的第一把锁打开了。公社统一组织劳动力进行大协作,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公社领导上一方面抓住冬春两季,组织劳动力全面向园田化进军,还根据各生产队因作物种植不同而出现的忙闲不均的机会,开展大协作。秋末,滋河以北的生产队80%的土地种麦,滋河以南的生产队种麦任务只占土地面积的20%。为了突击搞好滋河以北万亩小麦园田方,就组织滋河以南十多个生产队的近万名劳动力去支援;春初,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滋河以南春播任务大,滋河以北春播任务小,于是又组织滋河以北二十多个生产队,七千多个劳动力去支援,四千亩高洼不平的土地很快变成了整齐平整的棉田方。
社与社间的插花田与建立大面积园田化的矛盾,也是高级社时很头痛的事。原高级社基本上一村一社,社与社之间的土地犬牙交错。北楼底想在村南搞园田化,可是中间有伍仁桥的一块土地;而伍仁桥想在村南建园田方,北楼底的一块块土地却七长八短地插在方田之中。因为土地由两个社各自经营,虽然几次商谈调换,总是纠缠不清。这两块园田,一年的时间谁也没有搞成。同时,各社原来搞园田化时,因不能统一规划,在修建道路时都根据自己的方便行事,结果许多道路村与村对不上路口,造成这村与那村行走不便,许多废弃的道路不得不重新走起来。公社化后,这些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公社在全面安排、统一规划下,本着生产队与生产队大体合理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原则下,按照大方园田化的规划,适当地调换了土地,统一规划了道路。这样一来,不仅方田整齐,道路畅通,而且种地也方便了。
大方园田化具有无比优越性
伍仁桥人民公社实行了大方园田化后,受到了广大社员异口同声的好评:
一、便于机械操作,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方园田化具有地块大、地面平、种植合乎规格等特点,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在作业时可以少转弯、少转移地块,因此,可以大大发挥效能。根据公社化前和公社化后使用同样的拖拉机、同样耗油量、同样耕作时间的比较,公社化前一台拖拉机一个班次耕地三十五亩;公社化后一个班次耕地五十亩,提高效率40%。拖拉机手们说:“在大方园田上工作真痛快,这才真是‘铁牛’显威风的时候哩!”
二、便于实现水利化和灌溉机械化。在建立适合大方园田化的水利设施上,公社根据大方园田的规划,合理安排了打机井的位置和数量。全社很快打成了机井三百四十眼。同时,公社又发动群众投资献料,并从公共积累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使全社的排灌机械由二百零三台增到二百五十台。在由公社统一掌握渠道用水的数量和合理安排用水的时间以后,渠道用水的矛盾也消除了。
三、便于因地制宜,能大大发挥土地的潜力。大方园田化具备了统一规划种植的优越性,可以根据大方园田的土质情况,分配和确定种植的作物。例如,奉伯生产队,本来村南是黑土,适合种玉米,不适合种白薯;而村北是沙土,适合种白薯,不适合种玉米。可是因为各高级社的土地不能统一规划,种植不合理的现象长期存在;大方园田化以后,经过逐步普查土壤,干部和社员对每方土地性质心里有了底,再加上种植区域化,根据各生产队的种植计划,分配经营大方园田。这样,改变了原来土地利用不合理的情况,原来每亩只产二千斤白薯的黑土地,1959年种的玉米亩产量达到八百多斤;原来亩产只有一百多斤玉米的沙土地,1959年亩产五千多斤白薯,只这一项就增产十多万斤粮食。
四、便于推广新技术。农业技术员们说:为适应大方园田化带来的种植区域化的需要,每块大方园田中都组织了干部、技术员、老农参加的技术研究站,并负责种植一定数量的试验田。这样就便于就地试验,就地比较,就地推广,就地指导,就地交流经验。一年来,全公社十一万多亩的土地上,全部实现了合理密植、优种、防除病虫害等新的管理措施。
五、便于科学地组织、调配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采取了一方多队,一队多方的管理方法,这样就给组织竞赛、组织检查评比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因为大方园田整齐,也便于计划劳动定额。随着大方园田化的实现,也建成了这方田通那方田、这村通那村的公路网,对提高运输效率,节省人力、畜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六、使原来一部分因为土质不好产量低的穷队,在实现大方园田化以后,产量迅速提高。卓头生产队原来的洼碱地只能种一季庄稼,产量很低。建成大方园田化后,实现了机耕、机械灌溉,单位面积产量一跃而居全社最先进的水平。
大方园田化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在公社化的第一年,就战胜了严重的旱、涝灾害,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全社种粮食作物七万七千多亩(其中有一万八千多亩受水灾),平均亩产一千零九十二斤;棉花二万七千亩,平均亩产皮棉六十多斤。1959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1958年增长57%,棉花增长55.5%。
农业生产大丰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农产商品。只粮食一项,就向国家交售了两千万斤,比1958年增加40%。还有二百九十万斤棉花,一千万斤蔬菜,五百万斤大葱。随着公社和社员收入的增加,公共积累也扩大了。现在全社已建成了一个拥有二十六台拖拉机、十六台联合收割机、九台脱谷机和四百五十台大小机械的拖拉机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