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重新安排河山 李顺达、申纪兰代表谈山高土薄的平顺县怎样提前八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05
第9版()
专栏:

重新安排河山
李顺达、申纪兰代表谈山高土薄的平顺县怎样提前八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主席、各位代表:
听了各位首长的报告,对我们国家跃进的大好光景,更加明确了。我们完全同意这些报告。自1958年,党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大法宝后,我们国家的样样事情,就越办越兴旺了。在这里,我想把我们的家乡——山西省平顺县,提前八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的情况向大会汇报一下。
为争取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在1956年县委就提出要把“太行变江南、高山薄地变粮仓”的口号。把粮食亩产四百斤,叫“过黄河”;亩产八百斤,叫“跨长江”。一开始,不用说“跨长江”,就是“过黄河”,也有人半信半疑。刚刚过了四年,到1959年,我们全县就比规定的1967年提前八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粮食亩产四百斤的指标。我们全县秋、夏田二十多万亩,每亩平均产粮四百零二斤半,比实行农业发展纲要前的1955年,提高60%,比大跃进的1958年,也提高了26.1%。这么大的跃进,是过去没有过的,怎能不叫人人欢喜、个个庆贺呢?
各位代表,我们为什么能够提前八年达到农业发展纲要的粮食指标呢?下面我对这个问题谈一下。
大战“百里滩”
我们先从治山治水、大战“百里滩”说起。大家知道,我们太行山上原来是个山大川少、石厚土薄的地方。平顺有两条干河滩,足足有一百里长。沿河两旁高低不平的山地,是人工造成的梯田。人们常说:“旱涝风雪年年有,庄稼十年九不收”。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个地方是个老低产“锅底”。有了互助组、农业社,情况就变了,依靠集体力量,治山治水,和穷山恶水斗争,让粮食增产。可是土地还没有大“翻身”,产量再步步提高还没有保证。为争取这些梯田提前“过黄河”、“跨长江”,前几年,就把它一块一块的里切外垫,实现了地埂化,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1958年,经过了一个冬春,县委领导全县十个人民公社,组织了“万人百里滩大战”。从山头到山脚,成坡成沟的全面治理。植树、又造林,修谷坊、又修水库。社员们提了个口号:“岸抬头,地翻身,每亩要产四百斤,不达目的不甘心。”就这样白天黑夜的奋战,我们又把十二万亩梯田变成了“水斗梯田”,做到了“石头排队,地岸抬头、保土蓄水、土地翻身”。把过去的乱石河滩,修成了两万亩好地,长起了庄稼。
这么一来,就从土地改良上,给农业大丰收铺下了好底子。备耕的时候,按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深翻土地大协作运动,深耕地占到70%,既含蓄水份,又能使庄稼扎根深。每亩地施肥一百六十担,比过去多六十担。播种量也比过去增加了二、三成,作到了合理密植,苗全苗旺。
战胜“百日旱”
我再说说抗旱斗争。去年正在秋苗绣穗时碰上了旱灾。这种“卡脖子”旱刚一露头,县委就领导全县公社,依靠大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展开了百日抗旱大战。用水掺肥点浇保苗的办法,浇了水,上了肥。许多公社、管理区互相配合作战。石城、耽车等公社,集中劳力、水车,把漳河水引上高山,浇了几千亩旱地。石城公社的豆口管理区还用绳索吊管的办法空中运水,把南山的水调到北山浇地。全县五万抗旱大军,日夜突击,利用一切机具、水源,把受旱的秋苗抢救过来。
为使受旱庄稼,在后期能够迎头赶上,全部秋田浅锄过二到四次,每亩又多上肥十来担,增加了抗旱能力,秋苗越长后劲越大。县委想得高,看得远,在抗旱保苗的同时,就提出准备洪水浇地的措施。全县又开展了“百万条水渠”运动,块块地地都修了引洪渠、沟。8月19日恰好开始下雨,男女老少一齐动员,冒雨淌河,拨水挡水,浇地十几万亩,脱离了干旱的威胁。
各位代表,虽然我们县提前八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但是我们决不自满松劲。1960年,各项生产要更大更好的跃进,每亩粮食产量要达到五百斤,一直把“太行变江南”。大家知道,我们那个山地所以能够高速度的年年增产,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我们有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好领导,有了三大法宝。特别是有了人民公社的好制度,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山区生产的宝库,鼓舞了每个人的干劲。我们要重新安排河山,让大自然听从我们的使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