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迎春花开万家香——记郑州市红旗人民公社的诞生和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07
第4版()
专栏:

迎春花开万家香
——记郑州市红旗人民公社的诞生和成长
本报记者 张励中
郑州市的东北角,有条八十来户的街道——清真寺街,在这条街上居住的是泥瓦工、三轮车工人、小商贩,还有一些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在旧社会,是一条穷得出名的街道。解放后,虽然大部分人都有了固定的职业,生活上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还有少数的人,因为劳力弱或是身体上有缺陷,家底薄经不住天灾人祸的袭击,政府每年还要发放救济款一万来元,救济这条街的贫困户。穷则思变,正是因为这里穷,他们首先在郑州市街道上插起红旗,组织起来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在农村还未建立起人民公社的时候,他们这里实质上已经办起人民公社的事来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1958年的5月。
这时候,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清真寺街的家庭妇女们,早就被这种热浪催动,大家都在互相鼓动着彼此议论着,要求参加到大跃进的行列里。清真寺街的居民委员会主任、中共支部书记盖秀荣,看到广大家庭妇女的这样要求,就考虑:这是一批多大的力量啊!要自力更生,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在街道上搞生产。她向邻居们说了一声组织街道生产小组,左邻右舍的十来户家庭妇女马上响应,搞什么生产呢?多少年来,家庭妇女只是看孩子,做饭,再不然就是做点针线,商量了半天,还是先从自己会的干起。确定纳鞋底、叠口罩、糊染色袋等。没有本钱,就决定先搞加工活,盖秀荣亲自跑到百货公司联络,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很明显的显示出来,首先是大家取长补短互教互学提高技术,凡是从她们手里加工的活,质量都很好。很快在各部门建立了信誉,找她们加工的部门多了,她们又发展了加工砂纸,做黑矾,熬糖稀。过去单门独户也有的找一些加工活做,但顾了在家做活,顾不了到外边联络货源,组织起来后,生产组里也有了“外交官”,专门到外边联络货源,家里的人们可以专心搞生产。还可以互相竞赛。
建立了社会主义大院
集体生产的优越性,吸引着周围的群众,很快就发展到二十一户。她们按纳鞋底、糊纸袋等不同工种,分成各种生产小组。生产范围一扩大,原来在每家宿舍做工就显得地方窄了。这些人,决心搞好生产,屋里容不下,就到院内树底下做活,下雨天,就跑到附近广场戏台上干。生产劲头虽然很大,但每个人平均都有两、三个六岁以下的孩子,生产的时候,这个孩子要吃奶,那个孩子要吃馍,做工的妇女安不下心来。杜水仙生产很积极,就是有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刚会走,一个还在吃奶,做工的时候,怀里总是揣着孩子,人们给她起了外号叫“双头人”。这样,分散精力,工作效率总是提不高,气的杜水仙说:“只要把孩子问题解决了,叫我上山掏老虎也敢干,”另外还有个问题不好解决,就是做饭问题,这些妇女的爱人都在做工,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的爱人按时吃好饭,尽管妇女们特别热心生产,每天还是一定起早搭黑的做饭,要在爱人、孩子吃完饭、刷完锅后,才能正式工作。
做工和做饭、看孩子的矛盾,给这个生产组织的每个成员带来了苦闷,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贾秀英叹息地说:“咱们什么时候像工厂那样,吃饭有食堂,孩子有托儿所,那可多么好啊!”这一句,说出了每个人的心里话,这个街上的支部书记盖秀荣,听了以后得到了启发,就和大家商量:咱们自己成立一个食堂,成立一个托儿所行不行,她一问大家,周围的人都举起双手来拥护,原来被人唤做“双头人”的杜水仙,听了特别兴奋,她大声说:“我的好支书,你怎么早不说,这些日子可把我难为得不轻,我们早就有这个要求啊。”她的话音未落,穆大妞把胳臂一抛,“好!我家有三个面缸、一个巴斗,我马上拿出来借给咱们食堂用。”巴凤兰过去卖过蒸馍,回家搬出来一块大案板,赵宗英拿出一把菜刀,盖秀荣拿出饭勺和巴斗,有的拿簸罗,有的扛大锅,甚至连擀面棍和小油罐都拿出来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把灶具凑齐了。有了工具,还没有作食堂的房子,这点困难也没有挡住大家搞集体生活的热情,房子比较宽裕的丁文香当场表示让出自己的两间房,丁大娘并不落后,马上也动手腾出两间房,王菊花让出三间房,这一来,不光有了厨房,连托儿所和生产车间也有了,谁做饭?能炸会炒的杜修真,当场报名当炊事员,受到大家鼓掌欢迎。年青活泼,能歌善舞的吕金岭,报名当保育员,给这些孩子的妈妈们,带来了欣慰和鼓舞。有十五个吃奶的孩子进了哺乳室,三十五个幼儿进了托儿班,一百多口人在一起吃饭。二十一户人家生产生活连在一起了。但是,托儿所、食堂、生产车间分散在紧紧相靠的三个院子,大家普遍感到原来的小院子有很多不方便,要求把小院变成大院。盖秀荣带领大家推倒三堵墙,三所院连成一个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把一向个体生活的人紧紧的连接在一起了,人们庆幸自己的新生活,热爱自己的集体,大家在生产的时候想啊商量啊:给这个大院起了个名子叫“社会主义大院”。
“大院”带来了远大理想
“社会主义大院”组织起来集体生活,妇女们精神愉快,生产效率猛然提高,一天保证工作八个小时,一般工效提高一倍,丁俊鸟原来一天只叠两打口罩,自从她不做饭不看孩子以后,马上增加到五打,马秀云原来是纳鞋底最慢的人,自从做饭、看孩子的问题解决后,由一天纳一只猛增到三只。她们这种生活搞的好生产干劲高的事实,很快的吸引来很多人参观。这条街的居民第一组的组长马秀芝带着几个妇女到“社会主义大院”参观了以后,就找盖秀荣埋怨说:“你光领导这个大院,想把我们抛到外边可不行,你没有时间领导,我们自己办,我们早就腾好房子啦。”她这条街共有八个组,都是两个组自动商量合并一个伙,自动凑灶具,找房子,两天的时间,连腾房子带垒锅台,什么都搞好了,办起四个公共食堂。
组织起来,给人们带来了力量,集体,培养了人们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大院的一举一动,在清真寺街起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多月的集体生产,有了一定的生产资金了,是分给每一个人?还是扩大公共积累?绝大多数人看到集体生产的远大前途,决定苦战三个月,所有的收入全部作为公共积累,扩大再生产。这个越来越壮的幼苗,吸引着人们。大院集体生产搞的早、货源多,每天大院人们很忙,但该加工的活计还是弄不完,而这条街的其他生产组,因为刚刚组织起来,货源比较少。大院的人们,主动把自己联络来的货源让给别的组加工。大院的幼儿园因是首创,其他组有些妇女参加了生产,孩子多了累手,都愿意把孩子送入“大院”的幼儿园,大院的人们,想到不光自己要搞好生产,也要带动全街。因此,要求入园的孩子都吸收了。清真寺街的生产和生活,很自然的形成了以“大院”为核心。再加上各个生产组都是给国营公司加工活计,领料的时候,各组领各组的,给公司的职工增添了不少麻烦。经过全街居民大会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合并。
全街合在一起办工业,又起了一个新的变化。这条街由原来的加工生产(鞋底、糊纸袋、纺麻等),逐渐增加了自产自销的生产(制鞋厂、被服厂、广播喇叭厂、熬硝厂、耐火材料厂等)。这些工厂的建立,深受社会欢迎。当时已经形成全民性的跃进高潮,大家都参加了生产,原来用手工做衣服的人,现在不做了,要到缝纫厂来做。当时正是全民办钢铁,他们制成的耐火砖,总是供不应求。有线广播用的喇叭,不等生产出来,就被各地订购完了。工农业全面跃进的形势,促使这个街道办工业要迅速发展。这时期,各个街道都办起了一些零散的工业,都需要迅速发展。但一条八十多户的街道,力量是有限的,每个街都有自己的弱点。清真寺街耐火材料厂设在一条胡同里,运进耐火材料和运出耐火砖,都要从大街往里抬,厂的地方很小,只能容一个窑,而东大街的耐火材料厂,紧靠大街,运送材料交通方便,地方大,再扩建几个窑也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没有运输组,有时运送东西要请清真寺街运输组来帮忙。清真寺的面粉厂有脚蹬箩,因为效率高,用一天闲半天,东大街面粉厂只有手箩,速度慢,手忙脚乱面粉箩不完。东大街制鞋厂有纳鞋机,清真寺街制鞋厂有缝鞋帮机。两条街道上的干部和群众在日常接触中,都共同感觉一个街道生产太不方便,再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几个街道合并起来有很大好处。这时——1958年8月9日毛主席在山东视察时指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广大群众从这句话里得到了启发。8月15日,在中共区委会的领导下,四千六百八十三户的红旗人民公社就应运而生了。
集体生产和新的变化
城市人民公社一经建立就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全公社是二十二条自然街,公社化前,除了清真寺街的各个小组的生产统一领导外,其它街道都是三一群五一伙的在一起生产,是个很小的集体。公社建起来后,马上把同类性质的工厂合并了。比如两个街的耐火砖厂,原来两套厂长、会计等管理人员,建立公社后合并了,不但节省了一套管理人员和一部分工人,而且厂址扩大、更便于发展了。公社的生产资料和资金集中起来后,力量更雄厚了。原来各个街道的小工厂只不过十来个,公社化后,连合并带新建,一下子搞了四十七个,其中有电机修配、化工、炼焦、建筑、木器、面粉、油布、耐火砖、砂布、缝纫等厂,就业人数由二百多人一下子发展到九百五十多人。人多力量大,工厂建起人们都不会技术,公社马上发挥人多范围大的优越性,把全社范围内的修配老工人、小手工业者及各种有技术的七十八人集中起来,又到大工厂请来四十五名老工人作老师,分到各工厂教技术。建社前街道办工业只有七、八种产品,建公社后很快就达到二十三种,建社前的1958年的7月,街道工业总产值七百元,8月建社,12月月产值就达到十九万元。
千年万年不如公社一年
究竟现在怎样了?这里群众有句俗话:“千年万年,不如公社一年。”一年多来工业上得到特大的发展。全公社参加工作的三千四百零八人,妇女占两千六百四十八人,其中除了四百三十人到国营企业外,其余都参加了公社工业和各种福利事业。现在,全公社的产品已达二百四十二种,公共积累五十五万多元。2月的一个月的产值,就到三百五十六万元,比去年7月份产值增长近十九倍。原来是熬硝小组的化工厂,建公社时只有十二人,八口大锅,三间草棚,只生产火硝和小盐,一年多来,社员们用自己家里的吃水缸、面盆当作生产硫酸、硝酸、盐酸和火碱的设备,利用一块一百三十亩的盐碱地做原料来源,采用土法大搞综合利用,大量生产了“三酸”、“两碱”、氧化镁、漂白粉、刷鞋粉、水玻璃、油酸等二十五种化工产品,月产值达十六万多元,已经成为一百六十多名职工的大厂了。像这样的高速度发展,不是一个厂。公社建立后,就组织人们大闹技术革命,一年来出现六百三十七名革新能手,全社实现革新技术一千三百多项,自制土机器和土工具四百六十台。电机制造厂的工人,90%都是妇女,甚至工长、车间主任也是一年前的家庭妇女。一年前谁见过发电机啊!可是现在,妇女们自己抽铜丝,自己制纱包线,修配车间主任韩淑秀,是四个孩子的妈妈,一年前她还是围锅台转的家庭妇女,现在,她谈起电机来头头是道。在公社里不管什么人都有了合适的工作,盲人到面条厂、纺麻厂摇机器,七个跛子安排作会计和缝纫工作,真是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员的工资由七元到十三元,由十三元到现在的平均二十三元。公社经营范围广,自己又搞了一些副食品生产,共种地一千六百九十九亩,有九百五十多人的专业队,一年来生产蔬菜供应市场一千一百多万斤。蔬菜的品种由二十五种增加到五十三种。他们还养了一千多头猪,九百八十多只羊,五千只鸡,六万尾鱼和二百多只鸭,改善了社员的生活。
群众的思想飞跃前进
公社的建立,开始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红旗公社原是郑州市最穷的地方,现在,这里时时都在变化着,建筑脚手架,这边没拆,那边又建起来了。一年来,这里新建与修理房子三千七百多间,整理了十五条街道,在整齐的街道两旁,种植了三十万株树木,使破旧的街道焕然一新。在主要街道中,兴办了五十八处公共食堂,十五个托儿所与幼儿园,一百七十一个服务点。现在人们正进一步改造旧有环境,正在兴建着一个拥有生产厂房、社员宿舍、福利设施、商业服务点、学校在内的面积达两万五千多平方米的新型居民点。
一切都在飞跃地变化着,但变化最大的是这里的人。过去,清真寺街这一带,每天早晨起来,大街小巷匆匆奔走的都是手提菜篮的家庭妇女,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现在,每天早上,妇女们也是成群结队,但是说说笑笑地走进了工厂,开始了一天的愉快而紧张的劳动。建社后,解放妇女劳力两千六百四十八人。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给了人们多少智慧和力量,一年前的家庭妇女,现在要领导几百个人的工厂,能管理几千人的生产和生活。红旗公社十九个大厂的支部书记有十一个是一年前的家庭妇女,全公社九个分社社长,完全是一年前的家庭妇女。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也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公社化前,清真寺街八十二户居民中,家庭不和、邻里不睦的有二十八户,每天街道办事处要调解民事纠纷十余起。现在,小孩们全入了托儿所,大人都集体生产和集体生活,连顶嘴的也没有了。马世江与巴世仁是隔墙邻居,因小孩打架惹得两家大人七年没说话,建社后在一个食堂吃饭,在一个生产组工作,集体生产把他们连系在一起,解开了多年不和的疙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曾经带头办公社的“社会主义大院”的变化。这个大院在公社化前,只有八个男人有工作干,因为这院有两户劳力不强,政府每月要发放给这个院五十元的救济金。公社化后,十五个家庭妇女解放了出来,参加了生产,现在这些人已成了公社事业的骨干。马秀芝在化工厂当了模范,杜秀珍在鸡鸭厂当了模范,这个院当模范的还有吕金岭、张凤英、孙玉梅。大院的组织者盖秀荣现在是这个公社的管城区分社主任。由于整个生活的变化,现在社员们唱着:过去家务心操乱,引孩作饭都得干。毛主席领导翻了身,如今又把公社办。若想吃饭有食堂,拆、洗、缝、补服务站。小孩入了托儿所,老人进了幸福院。月月工资发到手,生活越过越舒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