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节约灌溉用水,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 须恺代表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0
第14版()
专栏:

节约灌溉用水,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
须恺代表的发言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三位副总理的报告。现在我就节约灌溉用水,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问题,陈述一些肤浅意见,请批评指正。

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按照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根本方针,并进一步地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互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并创造以后年份更好的全面跃进。总的说,1960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正展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前进中的一个崭新局面,全国人民都为此而欢欣鼓舞。
解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逐年不断增长,特别是1958年和1959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奇迹,水利建设的空前成就,是重要条件之一。水利建设方面,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总路线的精神,贯彻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和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治水方针,经过了几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治水运动,已使全国各河流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大大提高;灌溉面积扩大到十亿亩以上(到1959年底止);同时积极进行了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农村水电站的修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保证,并为农业水利化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去冬今春,在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全国又掀起了一个比以前更大的水利建设运动。投入的劳动力最多时达七千七百万人以上,计划修建蓄水量在一亿立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共三百余座,蓄水量在一千万立米至一亿立米的中型水库有一千四百余座,其他小型水库、塘堰、渠道、打井和平原区的河网等,也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面展开,到现在已经完成的工程估计,即可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两亿六千万亩以上,再度取得了飞跃的成就。目前各省区都在积极规划继续大搞水利,要在1962年消除一般水旱灾害,达到初步水利化并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干七年左右,大部地区将达到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的基本水利化目标;我们相信在伟大的党的领导下,在十年以内一定能够达到这个征服水旱自然灾害的宏伟目标。

在实现农业水利化的过程中,有着无数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其中有一个比较最为重要(在目前和以后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多快好省地解决灌溉水源问题,特别是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缺水问题。
我国拥有相当丰富的水利资源,但这项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显著的是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北的黄淮海大平原,是我国重要农业基地之一;经过初步研究,在这个地区即使当地水源全部获得调节利用,也不能满足灌溉发展的要求,解决水源问题是保证今后农业不断增产的决定因素。至于西北地区,除现有耕地外,拥有大量荒地(约三亿亩)、草原地(约五亿八千万亩)和沙漠地(约十六亿亩),是我国工农业远景开发的重要地区,开发关键也在于解决水源问题。所有华北、西北地区,目前已深感水源不足的困难,今后势将日形严重,这是实现水利化所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水源问题,事实上不仅在北方是水利化的关键,在南方也是一样,南方全年水量虽较富裕,但地区之间水利土地资源的局部不平衡情况依然存在。而由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灌溉季节水源不足的情况也是同样存在的。因此,全国范围内,解决灌溉地区的水源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解放以来,党和全国人民始终抓住了这个重要环节,已经兴修和还要继续兴修的千万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都是为了在综合利用的条件下多蓄、多引、多调水量,以满足灌溉水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正在积极勘测研究的南水北调,更是将来根本解决我国干旱地区水源不足的宏伟方案。毫无疑义,在全国人民的冲天干劲下,彻底解决全国灌溉水源问题,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为了胜利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面所谈必须努力开辟水源,尤其是充分开辟当地水源,乃是根本的主要的一方面以外,同时还应重视节约用水一方面。就是说,所有取得的水源,必须设法充分有效地用到田间;而用到田间的水量又必须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量为限,亦不令有所浪费。这样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正是解决水源、加速实现水利化过程中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的具体体现。

节流方面,近几年来,各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经济合理地用水和提高水量的有效利用率,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现就几个主要措施简单底介绍如下:
(一)防止渠道渗漏: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我国广大旱作区的灌溉渠道系统,除个别已有防渗措施者外,渠道渗漏水量占渠首引水量的40%至60%,有些严重的,还不止此数。换句话说,从渠首引入的水量,一般只有一半或少于一半到达田间。这显然是一项严重浪费,亟须大力加以防止。
在防止渠道渗漏方面,几年来各地创造了不少就地取材简易可行的有效办法,很值得介绍。例如甘肃益民渠在一条支渠上实施了干砌卵石护面后,渗漏损失量减少83%;山东冶源灌区,在一段渠道内采用了夯实渠床的措施后,渗漏损失量减少约80%;山东引黄灌区部分渠道利用浑水挂淤后,渗漏损失量减少85%;此外如湖南有些渠道采用了三合土护面,河北采用三成石灰七成黄土铺面夯实等措施,都取得了显著的防渗效果;其它类似经验还很多。由此可见,渠道防渗在措施上并无困难,在功效上是十分显著的。
(二)改进灌溉技术:水流到达田边,通过一般灌水方法灌入田间的水量,仍有不小部分从地面流失或形成深层渗漏损失而未能实际为农作物所利用。例如过去一般旱作灌溉,每亩每次灌水(称为灌水定额)大都在五十立米以上,个别采用大水漫灌的、用水更多可达八十到一百立米,大大超过了一般旱作物,如麦、棉等根系活动土壤层的保水能力,而造成水量的浪费。近年来经过试验研究和丰产能手大面积的实践证明,对于麦、棉一类作物,适当平整土地,采用小畦或短沟灌水措施,每亩每次灌水三十到四十立米已经足够;并从河南引黄灌区试验证明,保持这样的灌水定额可以防止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土壤盐碱化。因此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不仅可以节约水量,还可保持土壤肥力,正是一举而两得。
麦、棉灌水定额如上面所提,每亩三十至四十立米,从目前一般耕作和灌水技术看,可算是比较合理的;但近年来随着耕作园田化和新型灌水技术的出现,这个定额还有可能再行降低。例如在河北省水井灌区每亩每次灌水约需二十五立米左右;在甘肃东梁渠及河南引黄灌区的喷灌试验中,每亩每次灌水仅需十五立米左右,(苏联的喷灌实验也说明了灌水量可比一般的灌水方法省水约50%);此外如采用地下管道或鼠道方式实施地下浸润灌溉,同样可以比一般灌水方法大大省水。
在南方水稻地区,根据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广东等省的研究和实验,水稻采用湿润灌溉方法(即在水稻一定生长期间改变田面保持水层的淹灌方法),可以节约水量约20%,并可增产5%至10%。除盐碱化地区尚待进一步研究外,这是解决深翻、多肥、密植条件下水稻灌溉的新途径。
如上所述,改进灌溉技术可以大量节约用水,也是十分明显的。下面再就渠道防渗和改进灌溉技术算个粗账,进一步看看节约用水的具体功效。假定从一个水源引水一百立米到灌区,在过去一般情况下,渠道会渗掉50%,即五十立米,仅剩下五十立米勉可灌溉一亩旱作地。如渠道做了防渗措施,损耗水量减少到20%即二十立米,则到达田间的水量还有八十立米。这个水量用一般的灌水技术,每亩用水以四十立米为准,就可灌上两亩地或一亩地灌上两次水;如再采用新型灌水技术,每亩用水以二十立米计,就可灌上四亩地,或一亩地灌上四次水,这是多么大的变化。这样算账,当然是十分粗糙的,但作为对照比较,应该说并未过分夸大,而是有此可能的。
(三)采用合理灌溉制度:除灌水定额以外,各种作物在一定的产量要求下,整个生长期应灌水多少次和如何分布,是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另一方面。在这个方面,有关的因素甚为复杂,由于各项因素各地不同,灌水次数和总的用水量也应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仍可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的制度而不应漫无标准。关于灌溉制度,近年来有些灌区已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即按照当地具体条件和作物发育阶段的需要,通过人工灌溉,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最适宜的程度,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这样做法,是比较合理而值得提倡的。河南省孟县根据1959年小麦丰产田的经验,得到初步结论,即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16%至20%,基本上可保丰产。该区即以此作为安排灌溉的依据,是一个良好的例子。又据该区的资料分析,1959年小麦生长期总降雨量为二百七十五米厘,折合每亩一百八十四立米,雨量分布比较均匀适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到22.5%之间,丰产田基本上未施人工灌溉;这足以说明像这些地区的冬麦生长,每亩有一百八十到二百立米的灌溉水量就可无雨保丰收,再多是没有必要的。至于灌溉次数的多少,可以勤浇浅灌并保证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所必需的水量为原则,因时因地制宜而不必硬性规定。但应防止灌水次数既多、灌水定额又大的偏向,那样做法,对农业增产有害无利,还会造成水量的大量浪费和土壤盐碱化,是不能容许的。
(四)加强管理,计划用水:灌溉工程系统,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运用,即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和水源供水情况,有计划的引水、配水、灌水,从而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的需要并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功效,这就是近年来在全国各灌区所开展的“计划用水”。实施计划用水的灌区面积到1959年已有一亿八千万亩。实践证明在农业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在实施计划用水的地区,一般能节约用水20%至40%,并能增产20%至30%。
兹举几个具体例子:陕西铜川市温泉河灌区在今春抗旱运动中,采用了计划用水方法后,每个流量(每秒一立米)每昼夜浇地由原来的六百七十亩增加到二千三百四十二亩;广东湛江专区1958年实施计划用水面积有三百二十五万亩,抗旱能力一般由三十天提高到六十天;又如甘肃兴隆峡灌区引用年平均流量零点二四秒立米的天然水源,在1953年以前,仅能灌溉一万三千亩,另有约一万亩灌到一次水,1958年经过渠道整修防渗、改进灌溉技术、实行园田耕作及合理调配水量以后,灌了五万三千二百四十五亩,其中绝大部分灌水在三次以上;全国各地类似例子还多,不再列举。在此要指明一点,上面各个具体例子所反映的节约水量功效,有的也包括了其它措施的功效(例如渠道防渗,降低灌水定额等),因而显得大一些,但无论如何,专就计划用水所起的直接功效讲,实际也确是不小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防止渠道渗漏、改进灌溉技术、采用合理灌溉制度、实施计划用水,是充分发挥水利资源潜力的几项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是否现实可行呢?答复是肯定的。因为在渠道防渗方面,可以就地取材,施工亦较简单,只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各地都能安排解决;在合理灌水和计划用水方面,只要健全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完善的配水、量水设备和实施经常的土壤含水量观测(这项观测技术,目前已为人民公社所掌握),此外大都属于动脑筋找窍门和实施科学管理等技术革新工作,要办就能办到;在改进灌溉技术方面,除喷灌需要特殊设备外,主要是对田间工程和耕地整理工作要求有所改进提高,这也是广大农民所易办到的;就拿喷灌讲,在设备方面也可采用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方法,以克服制造上成本上要求高的困难,目前正在试制推广的中射程喷灌设备,除电源部分不计外,每亩投资约需十元左右,结合实现灌溉机械化加以考虑,值得提倡;而在山区丘陵区结合引水上山利用自然水头实施喷灌,可以根本不要动力抽水设备,投资更少,在甘肃东梁渠已经实验成功,更可提前推广。总的说,上面所提出的各项节约用水措施,都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也就是如此,全国各省区随着灌溉事业的发展,节约用水措施也已陆续发展起来并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这些措施的巨大功效,从这个基础进行推广,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目前的问题是节约用水措施,就地区上讲,发展得不够平衡,有些灌区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个别的还停留在老一套的大量浪费水量局面。就速度上讲,节流措施也赶不上开源措施。为此不少省区已经一再大力号召,一方面要三水齐抓(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以充分开发水源,一方面要滴水归田,以充分利用水源,开源与节流并驾齐驱,正是解决灌溉水源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全国灌区理应同样加以重视。
我们应该看到,这样,在目前阶段可使各地区原有水源的灌溉能力成倍地扩大,从而在一定时期一定限度内突破水源不足的束缚,加速水利化的进展,保证农业迅速发展的实现;在以后阶段,为了全面地彻底地征服北方干旱,必须从长江引水时,也可相应地大大压缩引水量,从而节省巨大的工程量和财力物力并使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得以提前逐步实现。总的说,节约灌溉用水,不仅对水利建设本身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度,也将起着显著的加速作用。为此,我们热烈的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及时掀起一个节约灌溉用水的群众运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破除迷信,革新技术,鼓足干劲,战胜自然,为了争取我们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底早日来临而奋勇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