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穷苏吉”变成了富苏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0
第16版()
专栏:

“穷苏吉”变成了富苏吉
苏吉滩人民公社,1958年牲畜净增17%,1959年又比1958年净增20.2%;建社的第一年,粮食平均单产就达到四百二十斤;目前,公社、大队、小队都建立了卫生医疗机构;1959年全社平均每人收入一百三十四元多,比1958年又增加17.64%。
札喜旺徐代表的发言主席团、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谭震林副总理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和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
现在,我就苏吉滩人民公社两年来的发展情况作一发言。苏吉滩人民公社是多民族联合组成的牧业公社。全社有藏、蒙、汉、回、土等五个民族,四百一十七户,二千零五十四人,其中以藏族和蒙古族社员最多,汉族和回族社员次之,土族只有几户。
解放前,苏吉滩人民在蒋马匪帮、牧主阶级和宗教寺院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的残酷统治下,遭受了深重的灾难。苏吉滩原有一百五十多户牧民,在解放前的年代里,有六十多户被迫逃亡他乡,四处飘泊。到解放时,只留下了八十九户,三百九十二人,六千九百多头牲畜,每人平均占有牲畜还不到十八只。在八十九户牧民中,贫苦牧民达90%以上,有20%是赤贫户,有十几户连破旧的帐篷也没有,露宿草滩,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那时候,苏吉滩被叫做“穷苏吉”。
解放后,在党的英明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扶植下,“穷苏吉”才摘了帽子,翻了身。遵循着党的总路线,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消灭了封建压迫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繁荣了经济。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苏吉滩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发展的新时期。各族社员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干,干劲极为高昂,生产日新月异。以原苏吉滩人民公社(1959年进行了并社,原苏吉滩公社改为该社的一个大队)来看,1959年牲畜较解放时增加了六点六倍,每人平均已有牲畜八十多头(只)。现在,全社共有大小牲畜十二万二千四百八十四头(只)。苏吉滩的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工农牧业生产全面跃进
苏吉滩人民公社在中共青海省委提出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加强领导,全面地贯彻执行了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八项基本措施,以壮为纲,加强了对牲畜的饲养管理,扩大了草原基本建设;大力进行了兽疫防治和牲畜杂交改良。1959年防治各种牲畜疫病二十五万头(次),杂交改良各类牧畜一万余只,广泛开展了牲畜“双满”(满膘、满胎)、“五全”(全配、全怀、全生、全活、全壮)的丰产竞赛,积极推行了热胎配种,获得了畜牧业生产连续大跃进。全社1958年牲畜净增17%,1959年又比1958年净增20.2%。今年将是更大跃进的一年,幼畜成活率达94%,牲畜头等膘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变历来牲畜“夏满、秋肥、冬瘦、春死亡”的规律,而为“夏满、秋肥、冬胖、春健壮”。
大力发展农业,实现农牧结合,是稳定、高速度发展畜牧业,加速公社建设的一条正确道路。苏吉滩人民公社建立后的第一年,就获得了粮食亩产平均四百二十斤的大丰收,实现了粮食自给,并且为牲畜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今年,一个全民开荒、大量增产粮食的新高潮正在蓬勃发展。到3月初全社已新开荒地五千多亩,播种粮食作物一千七百多亩。到今年年底,苏吉滩人民公社将拥有耕地二万亩,预计每人将会有粮食千斤左右。
社办工业是公社成立后兴起的。它的发展对于改变牧业区经济面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加速牧区建设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社办工业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和为农牧业生产服务,为社员生活服务的方针,建立了农牧机具修配、化肥、皮毛加工、面粉饲料加工、缝纫、建筑材料和生物药品制造等八个小型工厂。这些工厂都正在健全地发展着。
二、实现了定居放牧,文化卫生事业欣欣向荣,技术革命蓬勃发展
实现定居放牧是劳动牧民千百年的理想和迫切愿望,也是促进各项建设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苏吉滩人民公社在实现定居时,采取了群众运动的办法,发动群众自己动手,能修房屋修房屋,不能修房屋就先以帐篷实行定居,再逐步建立房屋,而不是等待房屋建立以后,再去实行定居。所以,建社后的第一年,就实现了定居放牧。
卫生事业有很大发展。公社、大队、小队都建立了相应的卫生医疗机构。社员有病可以及时得到医疗。孕妇可以获得充分的休息和关照。出现了社员体质健康、人口兴旺的新景象。根据该社一大队牧业队一百四十一户的统计,解放后每年人口平均增长高达3%。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广大社员对于学习文化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积极地开展文化技术革命,是保证生产连续跃进的重要环节。解放前,劳动人民没有学习的权利,全社只有几个人粗识藏文。解放后特别是人民公社建立后,社员得到了最便利的学习条件。公社建立了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已经全部入学。业余教育更迅速发展,全体社员积极地参加了业余文化学习,1958年扫除了壮年中的文盲。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公社建立了业余文化学校和畜牧兽医业余中学。有四百一十五人参加了业余文化学校学习;有三百九十二人参加了畜牧兽医业余中学。群众办学之初,牧主讽刺说:“羊把式还想当兽医,活见鬼”。但是,“羊把式”当了更好的兽医。现在,畜牧兽医业余中学的全部学员都达到了“四员”(放牧员、防疫员、配种员、接羔员)的要求,并且有一百八十人达到了初级兽医的技术水平。全社兽医已经由公社建立前的十六人,发展到二百三十九人。在公社建立了兽医院,大队建立了诊疗所,群群都有防疫员、保健箱。实现了牲畜“小病不出群、大病不出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求神念经,人财两空”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
三、公共积累迅速扩大,社员收入大大增加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扩大农牧业基本建设,发展社办工业,实现农牧业生产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的物质基础。公社建立以后,随着生产的大跃进,公共积累也有了迅速的增长。在合作社时,公共积累每年只能达到总收入的5%左右,而在公社成立后的第一年,公共积累就增长到15%以上。社有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1959年比1958年增长77.7%。现在社有经济已经达到全社经济总值的29.37%。
同时,社员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1959年全社每人平均收入一百三十四元多,比1958年又增加了17.64%,社员购买力也比1958年提高了30%。社员生活大大提高,户户都有存款,社员存款总额达四万一千零七十五元。社会福利事业方面,社员普遍享受了粮食供给制这个最可靠的社会保险。根据积极领导,自愿参加的方针,全部社员都参加了公共食堂。公共食堂由于加强了领导、坚持了民主管理,吃的饱、吃的省、吃的卫生。既进一步解放了妇女,方便了社员,又节约了粮食,促进了生产。
四、巩固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58年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压迫,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也就消灭了危害民族团结的社会根源。人民公社的建立,把各民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完善地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从而,以各民族大团结、大协作、平等互助、共同发展为特点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人民公社内,通过各族社员共同生产,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上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社员们不分民族都是亲如一家。这种关系正是反映着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
为了更好的学习毛主席思想,领会党的政策,苏吉滩人民公社各族社员积极地、自觉地开展了学习汉文、汉语的热潮。全社已经用汉文扫除了文盲,不论老人、小孩都基本上懂得了汉语。同时,各族社员也积极地学习相互间的民族语言。许多人已经能说一般的汉、藏、蒙三种语言。也大为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增强民族团结。在生产上,各族社员互教互学。汉族社员热心帮助蒙、藏族社员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蒙、藏族社员则认真地教汉族和回族社员以放牧经验。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彻底消灭剥削阶级,民族问题才能获得根本解决,民族之间才能实现牢不可破的亲密团结。人民公社对于发展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和加强民族团结来说也是一个最好的组织形式。
苏吉滩从贫困落后迅速地走上繁荣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十年来,苏吉滩人民走的每一步,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前进的。苏吉滩人民说的好:人穷志气大,团结力量强,有了党领导,天地神鬼都不怕。党和毛主席在各族人民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人民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同党联结在一起。几年来,公社干部严格地贯彻执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大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提高了干部领导水平,鼓舞了群众干劲。在一切工作上都坚持了政治挂帅,不断地加强对社员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所以,群众觉悟高,干劲大,热爱集体,热爱人民公社胜于自己的生命。女共产党员谈卓麻,在1958年公社迁移时,见到有公社的三十只羊掉进水流湍急的浩门河里,为了社的公共财产,她奋不顾身地下水抢救,在救出二十七只羊以后,这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却不幸牺牲了。但是,她的英雄事迹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成为鼓舞全体社员跃进的榜样。苏吉滩人民从切身的体验中,坚信有党的领导,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个法宝,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他们的前进,就一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奔向伟大的目标——共产主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