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科学理论充分地为生产服务 余名钰委员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0
第17版()
专栏:

科学理论充分地为生产服务
余名钰委员的发言
听了陈叔通副主席的报告,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常务委员会一年来工作中的成绩和政协今后工作的方向。我完全同意这个报告。
听了李富春副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报告,使我感到欢欣鼓舞,并得到启发。这样继续跃进的伟大计划和这种和平建设的国家预算,只能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才会出现,使我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和高速发展的必然性,更加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在我国两年来的大跃进中,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创举,遍地开花,其成就之大,难以总计;这许多新成就不独突破了旧的生产记录,也打破了许多陈规惯律。在钢铁工业中也有不少生动的事例,如炼铁小高炉的高产量、冲天炉熔化生铁的低焦耗、转炉不烘炼钢、侧吹碱性转炉使用热风等,都是国外所未曾有过而为我国大跃进中的新成就,其中尤以小高炉高产的事例最为突出。
炉子越大,生产率越高,已经认为是规律;现在小高炉里每立方米炉腔容积在每日里产铁量比大高炉的多;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奇迹,是大跃进中技术革命的产物,也是两条腿走路里小高炉的空前成就。这是依靠群众,发扬敢想敢做的精神,从实际生产中摸索出来的成绩;科学理论在这个技术革命中没有充分地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科学工作者从实验室的数据推算中,早已知道铁矿在炉内逗留时间不过一小时,就能达到充分还原;但是不敢建议小高炉里可以采用这样短的冶炼周期来提高生产率,因为大高炉里冶炼周期在四小时之上。现在技术革命者已经把冶炼周期缩短到七八十分钟,接近最快的铁矿还原时间。
科学工作者也熟知炉气流速的加快是有利于热交换和铁矿的还原,使生产率得以提高;但又恐加快炉气流速会影响炉料顺行或炉顶发生高热。现在增加了风量,燃烧强度和冶炼强度提得很高,炉气流量和流速加得很多,但是炉料下降还是顺利,炉顶温度没有升高。
科学工作者能把高炉里预热、还原、熔化、过热各阶段所需热量和所发生炉气的热容量计算出来。从计算出来的热量平衡中能很清楚地看到燃烧强度太低,所发热量不足以供应各段的需要时,冶炼周期长,焦炭消耗多,生产率提不高;增加风量以提高燃烧强度,就能改变这些缺点。一经计算之后,从热量平衡出发,就能控制炉顶温度,求得炉身的必要高度,以及最短的冶炼周期。但我们没有及时地作出这样计算来推导这个技术革命,使其完成得更快更全面,这是思想不解放以致不能充分发挥敢想敢说的精神。
降低冲天炉里熔化铁水的焦耗问题,在国外铸工工业中已经讨论了三十多年;虽经公认有可能降低到生铁重量的4%以下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出现6%以下的记录。上海新泰翻砂厂的焦耗已经降低到5%,而且推广到上海的其它各厂,也有好几个厂降一样低的焦耗。科学理论对这个技术革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科学工作者从热量平衡计算中已经得出,焦耗在6%以上的,炉气热量能满足予热和过热带所需热量,不过不能满足熔化带的需要,所以熔化带的后期是在燃烧带里。熔化带进入燃烧带越深,消耗底焦越多,因此焦耗越高。焦耗在6%以下的,炉气热量非但不能满足熔化带,同时也难以满足予热和过热带;如果不加措施,会使铁块生降,造成炉冷,因此就有人认为6%是焦耗的最低下限,这就是有人认为焦铁最大比率只能达到十六点六的说法之所由来。
技术革新者把前炉排出的摄氏一千五百度温度的废气引入熔化带以增加熔化带和予热带里的炉气流量,并带入更多热量,这样把予热带向上移动,使铁块的开始熔化点跟着向上移动,于是熔化带不会进入燃烧带很深,焦耗就显著地下降。我们能够在事前计算出近似的数据来推动这种革新运动,在事后可以根据革新后的数据,加以再计算以推导再革新,但是没有人敢想敢做。
不烘炉炼钢是打破常规的操作方法;虽然也要损失些热量,但数量不大,而省去烘炉时间来炼钢则增产很多,所以还是一个值得采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起源是从炉渣洗炉的操作发展起来的。不烘炉炼钢不会损失很多热量,当时不是先经过核算而是从实际冶炼的出钢温度中得出的,所以科学理论在事前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侧吹碱性转炉使用热风是根据热平衡而进行生产性试验的。热风带入热量,对提高炉温是肯定的。高温精炼所产的钢里气体和夹杂较少,对提高钢的质量起到很大作用的。不过在转炉吹炼的过程中,炉温越高,碳焰期中的还原性越强;还原越强,炉渣里氧化铁含量越少,磷的分布越低,对去除高磷是不利的;要待后期去磷,就会失去热风炼钢以提高质量的意义。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在事前充分应用科学理论,加以详细分析,使试验做得更具体而全面。
总的讲来,我们一定要使科学理论来推动生产中的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资料来充实理论。这样相互结合之后,不独使技术革新会发展得更快,科学水平也就会跟着升得很高。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做到科学理论能够充分地为生产服务,在技术革新中起到向导和推动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