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茶叶产量上升 茶农生活改善 孙友樵委员谈安徽茶区的巨大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0
第19版()
专栏:

茶叶产量上升 茶农生活改善
孙友樵委员谈安徽茶区的巨大变化主席、各位委员:
我听了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谭震林副总理和陈叔通副主席的报告,感到万分兴奋,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表示坚决拥护。
我们祖国当前的伟大形势,真是山也在变化,水也在变化,一切都在翻天复地的变化,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英明正确,证明了三个万岁是完全符合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强烈愿望,它已深入人心,发挥了无比的威力,从而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
全国如此,我们安徽也是如此。可是,我们安徽解放前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一穷二白的地区。解放后,由于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千百年来的淮河灾祸,现在已驯服地为民造福,同时还正在实现淮北的河网化,凡是实现了河网化的地方,已是“千里淮北稻花香”,变成一片江南的景象了。再说工业本来没有基础,而现在却形成了钢铁煤铜等重工业基地;农业在1958、1959两年中,都遇到百日未雨的大旱,然而却战胜了自然灾害,取得了大丰收;还有其他各方面,都是全面的跃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惊人的奇迹,实在是令人感动至深至切,不知从何处谈起。现在只就我省茶叶生产方面的发展情况简单地来谈一谈。
过去茶园大量荒芜,产量逐年下降;现在茶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我省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全国主要茶区之一。所产的“祁红”、“屯绿”,香味浓郁,驰名世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毛峰”、“猴?”、“瓜片”、“兰花”等茶,也畅销全国各地,极受欢迎。但是,过去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下,生产是极不正常的。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的破坏与摧残,加上官僚资本、买办阶级和奸商的压榨茶农,使茶园大量荒芜,产量逐年下降,以致到解放那年——1949年,全省茶叶产量只不过十万担。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茶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采取“恢复与发展并重、采茶与管理茶园并重”的生产措施,使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茶区中,和其他地区一样,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特别是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更给茶叶生产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使茶叶生产逐年上升,茶园面积逐年扩大。如:1949年,每亩茶园平均只产二十三斤,到1958年已提高到九十八斤,并出现了高额丰产茶园,亩产竟高达二千五百零三斤。在努力提高亩产的同时,各地还积极开辟新的茶园。1949年全省只有半荒的茶园四十五万亩,及至1958年已扩大到八十八万亩,增长将近一倍,去年以来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全省茶叶的总产量,1957年上升到三十九万三千担,比1949年增长近四倍;到大跃进的1958年,产量激增到五十五万担,等于1949年的五倍半,去年也有很大的增长。这是全省总的情况。具体到“祁红”产区——祁门来看,更属惊人。解放前夕——1948年,“祁红”产量降至三千七百八十九担。解放后逐年上升,到1958年的产量出现大跃进,达到七万二千七百一十六担,比1949年增长十九倍多。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个驰名世界的“祁红”,在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了,只有当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才获得了复苏,否则“祁红”的前途将是不堪设想的。
过去:茶农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茅棚草屋,东倒西歪;现在是:贫穷疾病一起丢,有吃有穿有文化
现在,我想再谈一谈茶农的生活情况:解放前,由于茶叶生产逐步下降,茶区人民生活非常贫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茅棚草屋,东倒西歪,他们描绘当时的生活,曾流传着辛酸的民谣:
“日无鸡食米,夜无老鼠粮,衣襟当米桶,手掌当盐坛。”
“草鞋年年长在脚,稻草蓑衣当被条。”
可是,他们今天的生活情况怎样呢?他们除了新建房屋、添置家具、卧被,人人穿着新的衣服,生活大大改善外,还有多余的款子,储存银行。例如:祁门全县八万多人口,每年年底,全县人民储存银行的结余数字:在1951年是二万七千元,1956年是八十七万二千元,1958年是五百四十五万九千元。这说明生产逐步上升,生活随之逐步提高,回顾解放前那种“糠菜半年粮,十年一身衣”的悲惨生活,如今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他们感到党是人民的救星,回忆过去痛恨反动统治的摧残,祁门茶区的人民,现在这样的歌唱着:
“想起解放前,苦处说不完;
百里炊烟断,茶园尽荒凉。
产量质量都降低,祁红荣誉落千丈;
茶区人民血泪史,越想越恨越心酸。
自从来了共产党,祁门从此见太阳,
祁红年年大丰收,产量质量翻几番,
饮水不忘打井人,翻身全靠共产党。”
解放前茶区的人民,由于生活的贫困,当然更谈不上读书识字了,所以茶农差不多都是文盲。可是现在每个地方都有成人和儿童的学校,已基本上扫除了文盲。解放前茶区人民生起病来,没有医生没有药,解放后普遍设立了诊疗所、保健站、妇产院,健康有了保障。他们又欢唱着:
“太阳照在深山沟,贫穷疾病一起丢,
有吃有穿有文化,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从以上茶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来看,谁能说,这不是一幅新旧对比极其鲜明的图画呢?
茶农们回忆过去对比现在,生产积极性更高
他们回想从前,真是恍如隔世,因此,他们心情舒畅,生产积极性更高,千方百计地培植茶园,改革工具,现在外销茶厂已全部机械化,公社和队都建立了初制厂,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土洋结合逐步创造和改革了许多制茶设备。同时,改进操作方法,在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快速采茶能手,如创造用双手采茶法,大大提高了采茶效率。歙县张青和姑娘,她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鼓足更大干劲,勤学苦练,在社队党组织的帮助下,1958年创日采鲜叶五百五十斤的纪录,1959年春茶开始,她就积极把技术传授给社员们,她自己又突破了日采千斤的大关。苏联格鲁吉亚采茶能手塔齐雅娜·特凯布恰娃写信给张青和姑娘,充满热情地表示,希望同她建立友谊。张青和姑娘给她回信中说:“我是一个普通的采茶姑娘,我在茶叶生产上,能取得一些成绩,都应归功于党”。以一个年青的农村姑娘,能有这样的高度觉悟和国际主义精神,说明了党的教育的伟大。如今她们经常愉快地在茶园里唱着山歌:
“一片茶叶一片心,一篮茶叶一篮金,
深情寄满绿叶里,送给恩人毛主席。”
她们那种感激与欢乐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多么兴奋啊!
如上所述,我省茶叶生产和茶区人民生活的变化,是与其他方面一样,变化是极大的。总的来说,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三个万岁的光荣旗帜下,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任何角落,都在变化,都是向着繁荣幸福的道路上深刻地变化。由此,联想到我的改造问题,当前祖国的伟大形势,正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向前发展,整个社会都在跃进,而我必须适应客观形势急起直追,加紧改造自己,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车轮前进。
党教导我们,要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教导我们主观要符合客观。特别是最近在我们民建、工商联两个代表大会上,党又剀切地指示我们要“顾一头,一边倒”。我们深深感到党的循循善诱、处处体现了和平改造政策的伟大和温暖。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三面红旗的伟大形势下,鼓足干劲,轰轰烈烈地建设社会主义,我就应当下定决心,顾一头——一心一意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这一头;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这一边。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客观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随着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前进。
以上发言,不妥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