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塞上高原变水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1
第8版()
专栏:

塞上高原变水乡 中共山西左云县委第一书记 关毅 中共山西左云县委书记 庞汉杰
过去一提起雁门关外的塞上高原,就给人们一种感觉,好像是“地广人稀”“一片荒凉”,不知怎么穷苦似的。
这是否言过其实呢?如果以左云灯塔人民公社十五年前的景象来说,确也就是如此。十五年前,这地方亩产粮食不过三十来斤,好年成至多四、五十斤。
当时,属于现在这个公社的二千一百七十九户人家,有四百三十六户逃出口外,有二百一十八户讨饭吃,有一百七十四户卖了女儿,有一百零九户卖了老婆。……
现在的灯塔公社还是原来的地区原来的气候条件,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面貌根本改变了。公社四周,群山葱翠,野花芬芳,山下绿树成荫,水库成网;渠道地埂交错纵横笔直平坦。到夜幕来临,机器声隆隆,千百盏电灯光芒四射,照得天上星星黯然失色。如今正是:
雁门关外公社化,
工农商学兵一家。
百里草肥牛羊壮,
三春到处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绿,
不见狂风无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
塞上西湖养鱼虾。
这样的景象是容易得来的吗?这是党领导着全社人民经过许多的斗争获得的。灯塔公社的人民早就知道要想彻底改变穷苦面貌,首先必须治山治水,变穷山为富山,变水害为水利。施官屯1958年春天大搞水利,人们的共同语言是“治山治水,人定胜天,吃饭靠自己,不能靠老天”。洪水灌田这是第一次,千百双眼睛注视着,当一道道渠水按照人的意志乖乖地流进田地的时候,人们又是跳跃,又是欢呼!
从此,全公社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不过,尽管“五夜渠”“七一渠”,“妇女渠”等不断告捷,提前完成,广大群众却不满足。他们认为只有洪水渠灌溉还是不够的,还要开辟水源,计议每隔十亩打水井一眼,备天旱时用。到冬天,根据群众的要求,党领导全社人们开展了“双渠”运动,打水井、修水库、挖泉眼,一个声势更加浩大的水利高潮出现了。
1958年11月里的一天,在?头山的峡口响起震天动地的炮声。这炮声揭开了大规模向大自然进军的序幕,这炮声使劳动群众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开始变成现实。
我们定要把这样一个蓄水二千七百万公方,以灌溉为主,并能发电、养鱼、防洪、种植的综合性的水库建设成功。困难当然是很多的,但是困难哪里能够阻挡住英雄的灯塔公社全体社员的冲天干劲?
人们进一步实现家务劳动集体化和大闹工具改革,挖掘出了二十多万个人工。
大家知道,土坝的迎水面,日日夜夜受着库水的巨大压力;保护好大坝,就是保护好水库的生命。当然,最好在坝面上砌石加固。但是,哪里有这么多的人工来采石取方,又哪里有那么多的灌浆用的水泥?一次诸葛亮会议献出了一条妙计,这种办法就是把一种叫“寸子草”的草皮切成一块块的草砖,砌在坝面上。草皮一着水,就连成一片,长成一块,越着水长得越紧,越紧越能顶住水。群众把它叫做“气死水泥”。
如果说修建这个水库没有一个工程技术人员,那是不切合实际的。不仅是有,而且有上百人的一批。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土专家”。这里的一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没技术,研究;操作不对,纠正;失败一次,再干。
在塞上高原的冬天,户外经常保持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气候。正在挖主坝基础时,遇到了流沙。当天开挖的结合槽,黑夜就被流沙填满了。共产党员巴洪儒挑起一副桶,跳入水中就担。对!这是好办法。扑通扑通,转眼结合槽中站满了人。这一场“冰天雪地大闹水晶宫”的战斗,显示了群众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塞上高原变水乡的原动力。
困难在群众的智慧和冲天干劲面前,像冰雪遇到7月的阳光照射一般,迅速消融了。只不过是二百九十五天的时间,这个“滴水沿水库”全部建成了。但是,战斗并没有停止,截至1960年3月底止,全社又有十五座蓄水总量一千零六十万公方的水库建成并投入生产。
现在全社共有二十一座大小水库,六十五道大小渠道,联成一片,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网。一向“只养黄鼠不养人”的沙坡地,正在变成泥膏土。地湿土变,干旱的气候也将变得湿润起来,风沙也会少了。粮食增产从此有了保障。1959年全社平均每人粮食产量达到一千三百斤,比1949年翻了一番。1960年力争平均每人突破二千斤。
荒凉的塞上高原,就这样变成了水乡。亲手改变了家乡面貌的英雄人民,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党的指引下,我们再接再厉,要把塞上高原建设得更加美好和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