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我们公社的农业技术学校 王保京代表谈烽火人民公社社员怎样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1
第14版()
专栏:

我们公社的农业技术学校
王保京代表谈烽火人民公社社员怎样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各位代表:
听了三位副总理的报告,对我启发鼓舞极大。我衷心拥护。的确,不坚持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要取得去年继续大跃进的伟大成就是不可能的。我是陕西乾县烽火人民公社的社员,别的不讲,单就我们公社创办的农业技术学校这件事情来说,如果没有人民公社,要想办起来,是很困难的;即是办起来,也是很难办好的。
在公社化以前,我们几个青年农民,就照着毛主席指示“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搞试验田、搞农业科学研究。当时搞的还算不坏。可是1958年农业生产上出现了大跃进,我们那样的试验研究就赶不上形势的需要。土地劳力不能固定,记载总结也不系统;小村小社,参观传授都不方便;住训练班也只能是三天四天,复杂的一时学不会,何况很多农业技术都要在实践中反复学习才能掌握,不然,就会经常发生问题;试验成功的丰产经验,也不能很快的大面积地推广。那时乡党委考虑了这些情况,从各农业社选派了三十四名青年,搞了个专业试验队,专搞试验研究。但是有的农业社却认为是把自己的劳力抽去给别的社做庄稼,不愿叫青年参加试验研究。后来,人民公社化了,三十八个农业社组成了一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了,组织规模大了,动员和安排劳力都比原来的农业社方便的多,合理的多。给大搞农业科学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之,没有几天功夫,我们就在原来专业试验队的摊摊上很快的办起了一个农业技术学校。这个学校,不但是靠人民公社办起来了,而且依靠人民公社的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的规模大了,劳力、土地都固定了,学员也增加了,一下增加到七十四人,试验的土地扩大到一百八十四亩。大家都觉得有了奔头,大鼓干劲,大搞试验,经过一年的奋斗,解决了生产上许多技术问题,创造了好几种高额丰产经验,解决了复种玉米和原茬小麦争地的矛盾,促进了公社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已经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骨干。毕业的六十七人,都能运用农业的“八字宪法”去指导麦、棉、玉米的丰产,都能运用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少的学员还熟悉了杂交育种技术和田间记载方法,初步懂得了杂交育种的科学道理。因之,他们毕业回队以后,有的担任了生产队的技术员,有的担任了技校教员,有的担任了专业试验队的队长。并且他们还新办了七个农业技术分校,参加学习的有七百多人,建立了三百二十一个专业试验队,又搞了三百多项小区对比试验。
既是学校,又是农场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农业技术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试验性生产为主的,生产、学习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学校。既是学校,又是试验农场,既是集中学习,又不脱离生产,既能提高学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开展科学研究,又能直接促进当前的生产。我们的学校,在学习方法上,采取了边上课边实践,上了课再实践,实践了再上课的办法,不仅使学员牢固地掌握了课堂知识,能够运用;而且也给田间操作找到了理论根据,能够及时提高。因之,毕业学员的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一般都达到了初级技术水平,20%的达到了中等技术水平。他们能搞品种杂交、能布置试验,能作田间调查和有关的分析化验,也能写出试验总结。由于学习和生产直接结合,同生产队有密切联系,不仅有效地学习了农业技术,还又快又好地推广了先进经验。比如:玉米文武行子的丰产经验,过去只推广了百分之二十多,经过技校的经常示范,全队四百二十亩玉米已经全部推广,增产20%。技校创造的“以线带面”(即一畦低秆作物的边缘种上一行高秆作物)、“以点带面”等套种方法,在几十个生产队里都得到了很快的推广。其中小麦套种玉米一项,即使每队增产粮食两万多斤。更重要的是技术学校紧紧地结合了公社各个时期生产的需要,经常组织学员到生产队去,充当技术指导,随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是以田间实习为主,结合实际操作,学习技术知识。教学的内容,一方面是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比如在目前,就讲小麦返青,棉花、玉米播种。讲了以后,就去实习,然后再把地里的东西拿到小化验室观察分析,这样使学员得到“两懂”、“两会”和“一牢”。就是懂了操作技术,懂了科学道理;手会、嘴会;记的牢。另一方面,讲理论也有一定的系统。比如植物学、麦棉栽培学都是系统的讲,到了一定的生产季节,再去结合季节生产的特点。系统学习的方法是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雨天集中学。田间实习也有重点,一是为大田生产服务,如防治锈病,防倒伏,施肥,灌溉等;二是科学试验研究,着重解决品种、密植、棉花落蕾、田间设计、光照试验和套种等问题。
继承、创造、普及相结合
我们的学校一开始就把继承、创造和普及结合起来,把土洋结合起来。讲课的教员有县的农业技术干部,有西北农学院下放劳动锻炼的师生,也有土专家和老农。这样就把土专家和老农中的经验总结起来,加以系统提高,归结到理论,继承下来,应用于生产。前人有的我们就学,没有的我们就创造。我们先后在全社范围内作过十二次大型调查,根据调查和实习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1958年试验研究的题目五十三项,1959年又有四十七项。但是,千项万目都是围绕着农业的“八字宪法”。在土的方面,有不同深度的对比深翻试验;肥的方面,有不同数量,不同种类及不同施肥方法的试验;水的方面,有灌溉时期,灌溉方法及灌溉水量的试验;种的方面,有三百多个小麦品种,十二个玉米品种,二十四个棉花品种的对比观察和品种杂交试验,等等。并且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一年多来,我们举办过七次短期训练班,有四百多人参加了学习。同时学员还分别到二十九个生产队里作了三十二次技术传授,对推广技术,指导生产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普遍红、分科专”
我们的学校,一开学就按照“普遍红、分科专和分班学文化”的方法,把政治文化学习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政治是技术的灵魂。我们通过政治课,进行了时事、政策的教育,结合思想实际,开展辩论,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学习的积极性,以保证技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学习的方法:一是固定时间,掌握比例,系统的学。已经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实践论”,二是谁来就请谁讲,党委、团委的负责同志来社时,就请他们作报告;三是讲技术课时都要结合讲政治,如讲密植,就讨论密植那里来,八字宪法是谁提出来的,这样就联系到学习毛主席思想。同时也结合着讲辩证唯物主义,如过密过稀都不行、密植和深翻的关系等等。在总结技术经验时,就归结到思想、技术、产量三丰收;归结到党的领导、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胜利;归结到社会主义制度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胜利。因之大大地提高了学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大家都说:“思想越红心越亮,心里越亮劲越大”。文化是技术的条件。在我们的学员中,原来有三十多人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感到没有文化学习技术有三难:听不懂名词难,看不懂材料难,记不成笔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个是按照学员的文化程度,分成两班,开了文化课,学习文化;一个是更多的结合学习技术学习文化。如讲深翻时,就认“深翻土地”四个字,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使三十三名文盲和半文盲学员,达到了初小程度,二十六名初小程度的学员,达到了高小程度,五名高小程度的,已提高到初中毕业的水平。
总之,我们的农业技术学校,既学了文化技术,进行科学试验研究,又学习了政治,提高了思想认识,既培养了农业技术力量,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在千方百计加强农业战线,加强农业技术改造的形势下,农业生产必将以更快的、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培养出来的技术力量,还是远远不能适应需要的。我们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总路线,继续依靠人民公社,依靠广大社员的力量和智慧,进一步办好农业技术学校,培养更多的又红又专的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大跃进,为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而斗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