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贫瘠山区变成肥猪之乡 陈雷代表谈山东五莲县全面发展畜牧业情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2
第15版()
专栏:

贫瘠山区变成肥猪之乡
陈雷代表谈山东五莲县全面发展畜牧业情况主席、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谭震林副总理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这几个报告,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各个战线上所取得的继续大跃进的伟大胜利,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并提出了1960年国民经济更大更好更全面跃进的计划。我坚决相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个宏伟的计划。
1959年,山东省同全国各兄弟省一样,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既高速度、又按比例的全面继续大跃进。农业方面,不但战胜了严重旱灾,夺得了比1958年更大的丰收,而且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兴,全面跃进。以养猪为例,去年全省生猪存养量比1958年猛增47.9%。有一批公社、生产队,已经达到一人一猪或一亩一猪。在生猪大发展的同时,各种牲畜家禽都在很快增长,出现了“以猪为纲,六畜兴旺”的景象。这里,我仅就山东省五莲县以猪为首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情况向大会作一简要的汇报:
五莲县过去是个有名的贫瘠山区县,畜牧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在农业合作化以前,全县猪的存养量每年不过二、三万头。合作化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1957年底存养量达到五万余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畜牧业有了更快的发展,1958年底存养量达到了十一万多头,较1957年翻了一番还多。1959年存养量达到了十八万三千多头,较大跃进的1958年增加了66.3%,相当于1957年的三倍多。现在,平均每户达到了二点六二头,并且出现了一亩一猪的生产队一个,一人两猪的生产队一个,一人一猪的生产队十七个。在养猪业高速度发展的同时,大家畜和家禽也有了很大发展。如以1959年同1958年比较,大家畜增加了8.4%,羊增加了118%,家禽增加了80%,家兔增加了十九倍。现在,全县呈现着“猪满圈,羊满山,鸡鸭鹅兔满庄园”的六畜兴旺的新景象。
畜牧业的大发展,给农林生产带来了一连串的好处。首先是增积了大量的优质圈肥。猪多肥就多,肥多粮就多。1958年以前,由于养猪少,全县平均每亩施肥量仅在二千斤左右,那时的粮食产量也仅在二百斤左右;1958年,随着养猪业大发展,平均每亩施肥量达到了八千斤,粮食产量达到四百五十五斤;1959年养猪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每亩平均施肥量达到了一万二千斤,这一年虽然遭受了特大旱灾,也仍然达到了平均亩产粮食五百七十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还增产25.5%。农业大跃进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肥料多,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随着农业大跃进,这个县已由缺粮县变为余粮县。过去果树不施肥,产量很低,现在一般的一株一车肥,果产量增长50%以上。其次,大家畜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动力,在耕地方面,由过去耕深二、三寸提高到八寸以上。运输、推磨等也大量使用了畜力,解放了劳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再次,大家畜的发展,还为公社增加了收入,1959年畜牧业总收入达到全县农副业总产值的16%;公共积累中畜牧业积累占19%。此外,还超额8%完成了向国家出售肥猪的任务,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畜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林业的大跃进,农林业大跃进,又为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过去,畜牧业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饲料。1958年,农、林业生产的大跃进给解决饲料问题创造了条件。除了精饲料之外,全县采集了能够作饲料的农作物副产品和树叶等将近一亿斤,保证了高速度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饲料。农、林、牧三者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群众对这一点感受非常深刻。他们说:“畜牧大发展,薄地变良田,积肥堆成山,粮食冲破天”,“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粮多猪又多”。
五莲县的畜牧业,所以能够高速度的发展,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挥了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坚持了大跃进;是由于他们在畜牧业生产上坚持了政治挂帅,并且在这一前提下,实行了专职领导,专业机构、专业队伍和大搞群众运动相结合,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是群众的迫切要求。“积肥如积粮”,这就是群众对养猪积肥的评价。但是,在开展畜牧生产的运动中,和其他工作一样,也曾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右倾保守思想的抵抗。有少数人满足现状,或者强调劳力、饲料困难,这也不行,那也办不到。大家对有这种懦夫懒汉思想的人进行了实例教育,通过参观评比等方式,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全面地动员了起来。在这一基础上,县、社、队都确定了专管畜牧的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和县长、社长、队长,并且以这些人为主,建立了各级的畜牧委员会或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具体领导。在集体养猪中,对于饲养人员的选拔,他们也做得很好,选出的饲养员,都是社员公认为大公无私、积极能干、热爱集体利益的最好的社员,并训练了大批饲养员、配种员、防疫员,这样,他们就有了一支坚强的发展畜牧业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在畜牧业大发展中起了骨干作用。
五莲县在高速度发展畜牧业生产中,改变了过去配种率低、繁殖率低、成活率低的情况,创造了新纪录。在配种方面,过去母猪配种率一般在70%以下,大家畜低,母驴一般不配种,母畜配种率仅在40%至50%,现在,猪和大家畜基本上达到了满怀,母猪配种率达96.26%,母畜达93%。在繁殖方面,母猪产仔率1956年是四点八头,1958年是五点六头,1959年是六点一头,今年头两个月已提高到八点七头,较高的高泽公社民生大队已达十五点七头。在成活率方面,过去仔猪仅达70%,幼畜80%,现在,仔猪达到了90%以上,幼畜达到了95%以上。高泽公社民生大队高产母猪一胎产仔三十二头、三十五头、三十八头的都全活了。上述事实说明,只要继续努力,全配、全准、全产、全活、全壮的要求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这个县在发展畜牧生产中主要抓住了八字措施。即(一)料:把解决饲草饲料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除了大力搜集树叶、青草、野菜和农作物可以作饲料的副产品外,还利用渠道、空闲地种植饲料,加上划出的一部分饲料地,共有饲料基地五万三千多亩,这样,就使各种饲料特别是精饲料有了可靠的来源。(二)水:主要是解决缺水地区的畜牧用水问题。(三)繁:就是加速繁殖,他们运用重配、多次配的经验,大抓高产,大搞高产群、高产场、高产圈。现在已培养产仔二十头以上的高产群一万余头,占适龄母猪的30%。(四)改:就是改良品种,提高质量,对此,他们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如选母猪根据“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办法,规定选优的标准是双脊骨、肚肋大、肚皮松、奶头多、四蹄直、性欲旺、嘴巴粗、吃食猛等八条。(五)防:根据防重于治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五净”(料净、槽净、用具净、猪身净、栏圈净),“五灭”(灭猪瘟、灭猪丹毒、灭猪肺疫、灭猪喘病、灭仔猪白痢),“三消毒”(栏圈消毒、用具消毒、食槽消毒)运动。1959年全县基本上消灭了畜疫,因疫死亡率由1958年的1.75%减少到0.32%,保证了直线发展。(六)管:为了加强饲养管理,他们主要推行了“十定”(人员、报酬、头数、饲料、膘肥、积肥、防疫、费用、奖惩、繁殖),“三包”(包工、包产、包成本),“五分开”(大与小、公与母、肥与瘦、孕与没孕、性情好与不好)的责任制度。在饲养人员中经常开展“七勤七比”(勤垫栏比积肥,勤刷槽比干净,勤消毒比防疫,勤扫栏比卫生,勤出粪比质量,勤填草比节约,勤检查比效果)的红旗竞赛运动。(七)舍:根据畜牧发展的需要,根据田头建场少占耕地、就地取材、因陋就简解决猪场畜舍的精神,全县大搞三圈到田,三场结合。仅生猪繁殖场即由1958年的一百一十七处增加到一千零五十处。(八)工:为了增畜不增人,已经开始了工具改革,正在对饲料粉碎、给水给料和运土运粪等花费劳力最多的工具进行系统的改革,就现已改革的工具计算,工效已提高一倍,计划今年实现半机械化,达到每人饲养百头猪。
这个县计划在1959年大发展的基础上,1960年更加广泛地开展一个高速度地发展畜牧业的群众运动。要求上半年发展到一人一猪;下半年达到一亩一猪,现在,在全县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猪为首,六畜兴旺,高速度全面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高潮,我们相信,只要继续鼓足干劲,树立雄心大志,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他们一定能够实现今年畜牧生产的跃进计划。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各位代表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