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越北一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3
第5版()
专栏:

越北一村 党自强
在越南北部山区的崇山峻岭之间,散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最近我们访问的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在这类盆地平原的中央。
离开越北自治区首府太原市,沿着从太原到谅山的公路向东北行,汽车一直穿行在重山密林之中。公路像一条黄色锦带,缠绕在山峦半腰。这里人烟稀少,车行半天也碰不到几户人家。偶尔遇见几个行人,大半都是腰挎短刀,肩负长筒枪的猎人。汽车驶下一个长长的斜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约五平方公里的小平原。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致。稻田连接着稻田,公路两旁种满香蕉。深山中的流水被引进灌溉渠道,驯顺地穿过田畦。田野,树林,到处留下人们劳动的痕迹。
越南朋友领我们进入公路旁的一个村落。像许多越南的山村一样,它具有那么和谐的诗情画意。一道道略加修剪的灌木丛,是家家户户的围墙;每户人家庭院里总有几株高矗直立的槟榔树,它顶着向四面伸展的常绿阔叶,宛似画中妙笔。房子完全是用竹子和葵叶盖的,从竹墙的颜色上可以看出,80%以上的房子是新建的。这里就是先锋农业社。
社主任向我们介绍情况。他首先谈到殖民统治时代这里人民所过的暗无天日的生活。四十年前,一个驻扎在附近的法国大尉,看中了这块肥沃的土地,一心想据为己有,他就占领了这个村的水源,截断流往稻田的水。水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水就没有一切。当地农民只好把土地“卖”给大尉,于是连绵五十公顷的耕地,变成大尉的私人庄园;土地的真正主人,变成了奴隶。大尉在碉堡旁边修起了别墅,贪婪地吮吸着人民的血膏。公路修通了,公路运走金黄的稻谷;水渠疏浚了,水渠飘走古铜色的木材。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又谢,谢了再开,农民苦涩的日子足足熬过三十个年头。
1950年,一声春雷,胡主席的队伍打来了,那就是著名的“边界战役”。什么“远征军”、“外籍兵团”,连同大尉在内,统统像垃圾一样被扫走了。山顶上出现了金星红旗,胡主席的队伍在这里扎下了根。多少年来,党在这里播下的革命火种,熊熊地燃烧起来。从那时起,这里的人民进入自己的世纪。
过去的黑暗日子像噩梦一样消逝了。生活充满着光辉。劳动党高举着指路明灯,人民按照党的指示进行了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随后又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全村一百三十户人家,90%以上都参加了变工组。1958年春,越北自治区党委号召山区人民组织合作社时,这里首先响应,成立了先锋农业合作社。自从农业社成立以后,连年都获得丰收。去年的晚稻每公顷的单位面积产量达两吨半,比单干户多了40%以上。社员每个劳动日可得四公斤干谷。当然,这个水平在全国两万八千多个农业社中并不是最高的,但在越北山区争取到这个水平却不是一件容易事。过去,这里的人们似乎习惯了歉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观念,认为高山老林,天寒地冻,水稻产量永远赶不上平原。为了打破这种保守思想,党支部耐心地作了许多说服工作,施肥、密植、除虫害……等等,每前进一步,都经过一些复杂曲折的过程。去年种植早稻时,县里布置各农业社拟定丰产计划,一部分社员就想不通,他们认为收成好坏,完全决定于自然条件,人是不可能预知的。社管理委员会提出了“以前是为谁种地,怎样种地?现在是为谁种地,应该怎样种?”的问题,组织社员用回忆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启发社员们自觉的劳动热情。同时,又用平原地区老社的经验,说明“事在人为,人能胜天”的道理。后来的事实证明,拟订的计划不仅能够完成,而且有的队还超过了计划。去年夏收以后,社内少数富裕户发出议论,说粮食虽然增产了,但个人不能自由经营副业,参加合作社不如单干好。社党支部立即抓住这个题目,开展了“两条道路”的辩论,彻底批驳了“单干可以致富,入社不自由”的谬论,大大提高了社员的觉悟,从思想上巩固了社。去年冬季,社里又开垦了一部分荒地,扩大今年早稻种植面积。社干部还种了两块试验田,目的是创造一套更适合于当地情况的种植方法,争取今年全面高产。
我们参观了这个社的灌溉渠道。这里的水利系统,已完全满足了农田的需要,今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水利资源的全面综合利用问题。在一个较大的蓄水池里,泡着许多竹竿。据说鲜竹经过浸水可免虫蛀。蓄水池与渠道主干相通,竹子泡过以后即可编筏,顺着渠道流放到外地。这里的竹林全是野生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上山砍伐竹子,顺便采集些其他森林土产,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这是合作社的一种“副业”。
当我们离开先锋社的时候,看到了当年法国大尉修建别墅的地方,那是在全村中央的一个小山丘上,的确是一个很适宜的制高点。现在,在断墙残壁之间,许多芭蕉树倔强地生长着,它那又宽又长的叶子,临风摇曳,显得多么自由自在,多么美丽和骄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