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万年窖是聚宝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3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万年窖是聚宝盆 中共安徽桐城县委第一书记 张安国
天上星星数不尽,
地下肥窖数不清,
万年窖是聚宝盆,
聚宝盆里出黄金。
在这里,我们只想给同志们简略地说说,人们在喂送庄稼食粮的一场夺肥大战——大闹沤肥运动中的几个片断。
去年,百日大旱之后,耕地板硬,全县四十三万亩午季作物,缺水缺肥,二十五万亩秋菜和五万亩晚秋,如饥如渴地向人们要水粪。今年,春播作物一百万亩,比去年扩大了30%左右,也需要更多的肥料。按照常规去积肥吗?不行,季节逼人紧,时间不等人。缩小任务吗?更不行,六十年代更大跃进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这头一炮一定要打响。县委及时地总结了杨桥公社公元大队前年大搞沤肥窖和各地群众搞田头窖的经验,意识到:大搞沤肥窖,实现肥窖化是多、快、好、省的积肥办法。这样既可以解决午季水粪问题,又是肥料基本建设,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人们从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万年窖,是个宝,花力小,肥效高,防病虫,除杂草,搞沼气,提工效,用途广,办法妙,山、丘、圩、畈都能搞。
“是宝就要抓,天大困难也要战胜,大战半个月,实现肥窖化”。县委这一战斗号角,通过广播、报纸,通过一切宣传工具,穿过云层,划破长空,飞向辽阔的原野,飞向浩浩荡荡的菜子湖边,飞向大别山南麓的山村,飞向扬子江北岸渔民家里。全县由十万雄兵组成了野战兵团,一个规模巨大、声势壮阔的群众运动——肥窖化运动便开始了。
书记们上阵了,干部的队伍过来了,社员的队伍结成群,白发银鬓的老者,年青热情的姑娘,竞相涌出田庄,公社机械厂的工人们日夜守在熔炼炉边赶制锐利的锹锄,学生们赶完一天的课程之后,急忙加入运肥的行列……人们怀抱着
“快建窖,多建窖,快装肥,多制肥,让庄稼吃饱,夺更大丰收”这一共同心愿,集合到红旗下面。担任挖窖的三万劳动者,挥舞着铁臂,随着银锄、铁锹、木夯、石夯的起落,随着粗犷、豪迈的劳动号子的节奏,人们的汗水滴在刚刚获得双季稻大丰收的田头,滴在一切适宜建窖的场地上,肥窖子一个个的建成……。
“向大山进军,向湖底进军,青槎砍下山,河泥挖上埂,水草拉上岸,垃圾扫出屋,把一切原料搞到手”。一支由三万人组成的积肥大军发出了誓言。他们手持锐利工具,脚踏绿水青山,向肥源大举进军。由四万人组成的运输人群、车队,顺着宽阔的公路和崎岖的山间羊肠小道,结成一股股洪流,匆匆前进。木船扬着白帆,满戴着水草、污泥,在平静小河里,在荡漾的湖面上,箭一般地急驰。四方八面的各种肥窖的原料来了,赶运到阡陌纵横的田间。人民公社这个最先进的社会组织,把千百万人调度得井井有条。
全民性的竞赛运动开展后两天,南演公社实现了肥窖化。一杆红旗迎风飘,万杆红旗齐插起。南演的现场会议,激发了人们的革命英雄主义,评比后的五天中,全县建起一万四千五百个大型沤肥窖,日进度由原来的一千个陡增到三千个,跳了两跳。
在激烈的夺肥大战中,白天,红旗招展,夜晚,灯火辉煌。红旗、火光、人流、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云霄,震撼山野,多么迷人的境地呵!它把人的记忆带回到大办钢铁的日子里。那时候,人民公社刚刚成立,也是今天这些英雄,从河底掏出铁砂,用土炉炼出成千上万吨钢铁。今天,他们又以当年的志气和干劲,向新的胜利进军。
万马奔腾,一鼓作气,仅仅大干十日,原定半个月计划就超额完成了。全县每二十四亩就有一个大沤肥窖子。边建窖,边沤肥,半个月以后四十三万亩午季作物,每亩都吃饱了近百担水粪,从这以后,在秋种结束的空隙间,人们又兵不解甲,马不离鞍,连续战斗。如今在全县八十万亩丘陵起伏的耕地上,有近六万个沤肥窖子。它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数月来,沤制了八千二百万担优质肥料,平均给每亩午季作物又追上了一百几十担水粪。当前,窖窖满肥,五十万亩早稻基肥,因此而更加充足了。科学研究人员,在技术档案上记下了这样的字句:“今年全县午季田施用沤肥,水份足,制服了干旱,保证了秋种”。劳动力管理部门,在工作总结中写道:“沤肥窖就地积造,就地使用,大大节省了劳力。今年午季作物比去年扩大一倍,还多追了两次肥,但所花劳动日只比去年增加11.7%”。
现在公元大队的社员又在山坡上建起容积两万担肥料自流的大窖子,像用水一样,使肥料自流化。全县有些地方,已经结合沤肥窖大搞沼气,准备用来照明、作动力了。沤肥窖是人民公社的创举,是农业大跃进的产物,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人们展开了理想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