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笑声满食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5
第8版()
专栏:公社千秋

笑声满食堂 江之水
从长沙县?梨公社的一个作业组里,给我们寄来了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在赶前春播,争取今年更大的丰收……。
看了这封信,又把我吸引到去年下放到他们那个作业组里劳动锻炼的情景之中……。我好像又置身到那热火朝天的向干旱夺取粮食的战斗中,耳边响着抽水机的轰鸣声和千百条水车车水的声音;我好像又看见了那些在水库上穿梭奔驰的人们;我好像又听到从深山茶林中传来妇女们欢呼丰收的山歌声;我好像又闻到了十里稻田的浓香……。我们离开那个山村已经几个月了,但是,我们的那个家——座落在小山坡上,被青翠的竹林和灌木丛包围了的公共食堂,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早晨,天刚亮,食堂里的热水已经烧得滚烫,饭菜的香味也四溢了。人们三三两两地到这里来打水漱洗。接着,钟声一响,人们就陆续地领着孩子们来到食堂吃饭。食堂的桌位都是排好了的,细心的炊事员已经把饭菜一家家地分好放在热锅里,人们随来随吃。事务长和炊事员们总想着变换饭菜的花样,平时每餐饭都是两个菜,一个菜油放得多一些,做得精细一些;另一个菜放的油较少些菜量很多,真是吃得又饱又好。记得去年过端阳节那一天,党支部书记亲自下厨给社员们做了六个菜,来了一次迎丰收的大联欢。每逢吃早饭的时候,作业组长总是乐意利用这个机会,把这一天的任务跟大家交代一番。人们也当场提出意见,共同商量着把当天生产任务安排停当。饭后,食堂又泡上了几缸热茶,供大家饮用。孩子们吃完饭,就由妈妈送到托儿所去,学生们背着书包上学校了。出工时,男女劳动力都是各有安排的,作业组长总是选适合妇女们干的轻活让她们做,而且每个作业组里都有一个妇女队长,就由她带领着妇女们有说有笑地下田了。劳动休息的时候,只要干活的地方离食堂近,大家就回来在食堂里休息,喝上两碗热茶,抽上几袋烟;如果离得较远,就在田头歇息,或者大家一块儿到较近的别的作业组的食堂里去坐坐。别的食堂会像招待自己食堂里的人一样热情地送烟送茶,招待大家。
晚饭后,该是公共食堂最热闹的时候了。人们都提着木桶到这里来打热水,也都愿意坐在这里计划计划明天该做些什么活计。有的老农们还愿意在这里给后生子们讲讲过往的苦日子,或者是说说年青人感兴趣的本乡本土的风俗人情和生产经验。有的时候,人们又把灯芯再捻亮一些,请人拉起胡琴,由爱唱的人给唱上两段花鼓戏。
这时候也是社员们进行政治、文化学习的好时机。逢到开会的时候,人们刚好洗过了身子,换上了衣裳安详地坐在灯下畅谈。有党、团小组的,由于大家住的比较集中,组织生活也过得很经常。若是不开会,就由本食堂的业余教师拿出农民识字课本来教大家识字,听读报小组长读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们晚上也都回来了,有时他们也和爸爸妈妈们凑热闹地在一起复习功课。人们谁也不打扰谁,每个人都那么认真地学习,气氛显得那么和谐,人们的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公共食堂的墙壁上贴满了鼓舞人心的跃进口号,正中挂一幅毛主席像。墙壁上还有社员们互相挑战竞赛的决心书、大字报、奖状、光荣榜;还有食堂管理委员会委员的名单、卫生公约、食堂规章制度、每月一结的账目清单等等。有的食堂还有社员自己办的墙报,上面有社员创作的文章、诗歌、漫画。人们都想把食堂打扮得像一个热闹的小礼堂,把它打扮得像一座美丽的花园。我们食堂的一位老妈妈还用作姑娘时学会的手艺,给食堂扎糊了许多精致的小灯笼。这些灯笼挂满了房梁,只要微风一吹,它上面糊制的小玻璃片就互相撞击,发出叮铃的响声。
公共食堂把人们联系在一个团结、欢乐的集体之中,它成了社员生活的中心,也是社员政治、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了,在社员心中扎下了根子。千百年来过惯了独门独户,分散的个体生活的农民,现在是尝到了集体劳动、集体生活的乐趣了。
现在,上级来了检查工作的干部,住在公共食堂里;公社发来的文件、奖状、宣传材料,队里发来的通知都送到公共食堂;邮局送报送信到食堂;医生巡回在食堂里应诊;供销社卖货、收购土产的也到食堂,甚至信用部办储蓄的,理发的,修理雨伞、雨鞋的也都以公共食堂为基点展开活动。社员们也都自然而然地到这里来找他们。原来分散四处的小门小户,现在都向公共食堂靠拢集中,甚至围着公共食堂建屋造房,这就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居民点。人们没有事也要往公共食堂里跑,把公共食堂当作自己的大家庭,称赞它为“幸福的乐园”、“幸福堂”……。
集体生活习惯养成以后,农民们有机会进行更多的政治文化学习,他们的思想开阔了,觉悟不断提高,集体主义思想不断成长。人们之间建立了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彼此关心体贴的新关系。在我们所在的那个食堂里,只要有人身体稍有不适,旁人就抢着替他干重活。吃饭时,炊事员们也特意给他做些软细一点的。对于那些单身人来说,连洗衣缝衣的事也由集体给包下来了。
还有一个本来可以进敬老院的老人,他却自愿在公共食堂里为大家服务。他不是修修食堂门前的路,就是整整食堂里的用具,连山中小路上残留下来的几根枯树枝,他也拣来给食堂作柴烧。
不仅在本食堂里,食堂与食堂之间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关系。在插秧的季节,哪个食堂先完成了任务,都是全力以赴地帮助别人。流动红旗不是今天插在我们食堂的门前,就是明天又插到你们食堂的门前。为了集体的荣誉,人们兴高彩烈地展开挑战竞赛。多少年来,农民的思想被束缚在寻求个人发家致富的小天地里,如今他们却不再议论这些,而是关心集体的生产,是研究如何跃进,如何完成国家计划的问题了。这是一个多么深刻、巨大的转变!
在我们即将离开公共食堂以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和社员们围坐在食堂里喝茶。不知是谁又开头扯起了公共食堂来,结果人们的话就说个没完了。有人说,山前今年将要建立发电站,咱们这食堂快要有电灯了,也可以直接收听北京的新闻广播了。还有人说,再过一两年,咱们的生产都要实现机械化,有人愿意作拖拉机手,有的人愿意管理电动抽水机。还有人建议在公共食堂广植名花异草,把公共食堂修成一座真正的花园,然后,人们又设想那时候食堂的样子,养猪场有多大,托儿所和学校的设备有多好……。最后,大家说“过几年你们再回来看看这个家,先从公社给公共食堂挂个电话,食堂马上就派人开着自己的汽车去接你们。到了晚上,就在本食堂里招待你们看电影……”人们想得很多很美,说得我们都笑了。
难道这是幻想吗?不!这是即将到来的事实!我们的幸福的家啊,我们多么怀念你!我们和你的所有的儿女们一样,为你的壮大欢呼,为你美好的未来,唱一支最热情的赞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