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红旗县——剑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7
第6版()
专栏:资料

红旗县——剑河
剑河县是贵州省苗族人民聚居的县份之一,全县十八万人口,70%以上是苗族。剑河县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的边沿。这里峰峦起伏,山势雄伟。在绵延起伏的群峰之间,奔流着无数条河流小溪,著名的清水江横贯全境。
剑河县在解放前是贵州省最落后的地区。解放以后,这里的经济文化虽然都有很大变化,但由于它基础太差,仍然没有能够很快改变原有的落后面貌。
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的继续跃进,使一向落后的剑河跃居为全省的红旗县,成为全省跃进的标志。
这里虽然遍山是宝,但从解放到1957年每年供国家收购的只是几百万斤粮食和五万立方米的木材,其他山货特产出售给国家的只不过万元左右。而这里却要向外边购买很多东西。这里虽盛产木材、竹子,而简单的木器、竹器、甚至竹筷子都得从湖南洪江运来。国家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每年给这里的财政补助和社会救济都在百万元上下。
1958年大跃进中,剑河县广大群众和干部大破地区落后论、少数民族落后论,鼓起革命干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争得了上游,1958年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88.16%,工业总产值等于1957年五倍多,学校比1957年增加一倍多,学生增加了近一倍半,医疗设备等也成倍的增加。解放以来,剑河县第一次解决了入不敷出的情况,这一年不仅没有要国家补助,而且还上缴给国家四十多万元。1959年的继续跃进,更使剑河县一跃而为富县。在农业生产上摘掉了低产帽子,成为水稻千斤县。水稻亩产一千三百多斤,粮食总产量达四亿一千多万斤,比1958年增长75.6%,全县每人除留口粮和储备粮一千四百斤以及种子、饲料以外,缴售给国家的粮食达二千五百六十五万多斤。轰轰烈烈的“小秋收”运动,更使这个县富上加富,锦上添花。仅是秋收后的二十多天,全县就采了桐集子、茶子、青杠子、药材等七亿多斤,随着山货的大丰收,又掀起了一户一锅,三户一厂的加工运动,加工出淀粉、栲胶、土碱、食油、混合油、糖、糕点等一亿多斤。仅商业部门在这里收购山货特产及加工品,(不包括粮食、木材与工业产品)价值三千零五十六万元,全县每人平均一百七十元。另外,1959年这个县还支援给国家十万立方米最好建筑木材——苗岭杉。解放初期,这里一年运进二百匹布,还卖不出去,而1959年棉布销售量达三万多匹。其他如球鞋、钢笔、手电等的销售量,都增长了数十倍至几千倍,过去剑河县人民生活上的日常用品和生产工具,都是从外地买来的,现在日常生活用品,如饭锅、饭碗、斗笠、雨伞、肥皂、纸张、糖果糕点等不仅能自己生产,满足本县供应,而且还能支援邻县。过去这里连锄头、镰刀都是从外地运进来的,现在已能制造深耕犁、双轮双铧犁、抽水机、打谷机和脱粒机等较复杂的农具。  (张之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