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剑河县怎样从落后变为先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7
第6版()
专栏:

剑河县怎样从落后变为先进
中共剑河县委会
我们这些人没有进过军事学校,从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战争结束了要搞建设,我们也没有进过经济建设的学校,怎么办呢?只有坚决“干起来再学习”。这些年来我们牢记着毛主席的这个指示,并遵照这个指示的精神努力去做。一直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当作一项极重要的任务。
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告诉我们:“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是我们工作中执行阶级路线的指南。但是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执行得很好,特别是解放初期,存在过不少糊涂思想。那时,有的同志被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论所迷惑,在基层工作中,没有认真注意树立贫农和下中农优势。从全县来看,直到1955年以前,还有20%到30%的地区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没有树立起来。这一问题在1955年给了我们严重的教训。那时剑河县与台拱交界的革东乡,有一帮反革命分子,拥戴着一个“鬼师”闹起“皇帝”来了。事后我们对革东乡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这个地区的基层政权原来掌握在五类分子和富裕中农的手中。少数富裕中农,由于对统购统销等政策不满,也被五类分子所利用。我们就这次事件对全县工作进行了一次大检查。从这个教训中,体会到正确、坚定贯彻阶级路线,是我们在农村工作中胜败的关键。当这问题在我们思想上明确以后,县委立即提出坚决的行动计划,机关里留几个人看家,其余人全下到基层和重点地区去扫边沿,工作目标是纯洁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充分发动贫农当家作主。这次的坚决行动,对于剑河的工作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特别是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讲话中对农村阶级情况的分析,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基层工作中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的阶级路线。以后经过1956年的继续努力,全县各个村寨贫农和下中农的优势已基本树立起来。
我们坚定的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农村党员绝大多数是贫农成份,分支书以上的党的核心干部中,绝大多数也是贫农下中农。贫农阶层中有三分之一成为各项生产与技术革新中的积极分子。这些积极分子都达到以下三个条件:一、与共产党一条心。二、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三、有创造发明。从这里得出“没有贫农下中农,就没有农村的大跃进”的结论,是切合实际的。
毛主席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我们全县干部中最熟悉的一篇文章,是我们县委工作中的又一个指南针。革东事件的教训,使我们在这方面有极深的体会,因此,我们在作风上的转变也比较彻底。
这几年中,我们遵循着毛主席的指示,不断的与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斗争,我们从实际工作中也体会到这是充分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最重要的关键之一。在剑河县凡是工作较先进的地区,都是干群关系较好的地区,在这方面我们首先从县委成员做起,给干部做表率。全县在各项工作和各项生产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与县委更有着频繁的接触。县委干部与群众的直接联系也是很密切的。其次,我们在各级干部,直到生产队的干部中,反复组织学习毛主席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使广大干部从理论上更深刻地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从1959年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看,公社党委书记每人平均劳动日一百八十个,管理区总支书记每人平均劳动日二百一十六个。生产队分支书记平均每人劳动日二百八十八个。县机关干部每人平均劳动日一百六十二个。与群众同吃同住都做得较好。
1959年是我们获得特大跃进,取得卓越成绩的一年,也是我们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最好的一年,干部们都把关心群众当成自己的天职。去年,全县组织了几次生活大检查,公社以下的干部食堂都已取消,每个支部书记,公社党委书记,以至县委委员,都亲自挂帅,领导办食堂。办好公共食堂,成为全县干部的一致目标。去年入冬时,支部书记们都亲自挨门挨户进行过冬检查,全县有组织的加工了三千多套棉衣,帮助衣物单薄的社员过冬。党员和干部还带头替社员修补房屋,使每户都有暖和的房子过冬。去冬,即是在最严寒的日子,我们的生产活动都没有停顿。
毛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中说:“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主席这指示,给了我们最大的启发,毛主席的思想,使我们掌握了我们地区“人穷志气高”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广大群众和干部的革命热情。坚定了我们领导全县人民搞大跃进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与广大群众和干部一起分析我们县的自然条件,充分认识了有利因素。决心把坏事变好事,勇敢地向大自然进军。高速度发展生产,改变山区面貌,变穷山为粮仓油湖林海,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树雄心,争上游。
我们根据不断革命论与革命阶段论的原理,不断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春季提出抓“早”,播种插秧刚结束,“管”字就上马,秋收刚完,就组织小秋收运动,山货刚采下山,又提出加工问题。环环扣紧,一步不让。使群众的生产热情与积极性一时一刻也不低落。并且及时研究总结新事物,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使自己不作空头政治家,跟上形势的发展。
我们牢记着“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不断分析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永不骄傲自满,大胆揭露工作中的缺点,并迅速的加以解决。我们对工作中产生的新的矛盾认识不清时,也常求教于理论书籍。当我们曾一度在粮食工作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就学习了列宁的“论粮食自由贸易”,学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有关粮食问题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示。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粮食问题“是一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最深刻、最根本、最经常、最广泛的斗争。”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在粮食工作上,就采取了主动,在所有工作中,我们也都把争取主动,当成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样样事情不放松,决不让客观条件扯住我们的后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