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万户生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7
第8版()
专栏:

万户生辉
谢逸
我高声朗读白居易和韩翃的诗句:“吴苑四时风景好”,“春城无处不飞花”。
但我想,即使是这般美丽的诗句,对我们今天的满园春色来说,也很难描画其万一。
其实,用花来形容人是颇为拙笨的,因为,人比花要美丽得多,蓬勃得多。
走上街去,就能看到许多牌子,这是城市人民公社街道工厂,那是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上一间是托儿所,下一栋是生活服务站;“城市人民公社”红色的大字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我们院子里,有一个老妈妈,五十多岁,人很硬朗,过去在家带着四个孙子,院子里孩子多,经常打架,老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有理无理总是站在孙子这一边,有时还出头和别的孩子争吵起来。但如今,却当上了街道托儿所主任,每天晚饭后回来,也是“我们托儿所”“我们托儿所”地,争着讲说所里的新事。有几次她还背起所里别家的孩子回来,别人问她,她就说:“我告诉你,我们的这些孩子哪……”
从前人们只是说:“我的”“你的”,现在却口口声声地叫:“我们的”“我们的”。由前者变为后者,真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这仅只是嘴边的句把平常话么?不是的,这是人们精神面貌、思想感情上的巨大飞跃。
从前,人给关在屋子的高墙中,仰头,看见的只是高墙上的四角天空,低头,摆在面前的只是锅头碗盏,柴米油盐。毗邻而居,但老死不相往来,而一往来,又常常你争我吵;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灰尘,还多多少少地沾附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
鲁迅那时是感到他自己“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他“隔成孤身”,使他“气闷”;他早就希望后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但鲁迅的希望,在他活着的那个时代里,只是“在朦胧中”的希望而已。(见“故乡”)
“新的生活”,像霞光万道,在我们面前如今是出现了过去“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人们是从那阴暗的小天地里钻了出来,清除那些自私狭隘的旧观念,人们团聚在社会主义集体的大家庭中,心连着心,肩并着肩,推动我们的社会滚滚向前。
圆脸的孩子对陌生的人叫妈妈叫奶奶,好心的奶奶将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张家大娘自动的替你缝洗衣服,李家嫂子替你打扫屋子;男女老少,姓黄姓赵,都是我们家里人。
过去的旧屋角上,大都钉着一块小木牌,写着“吉星高照”“对我生财”这几个字,但“照”了几千年,“对”了许多时候,还是在风雨飘摇中,过那酸辛惨苦的日子。如今呢,真的是“吉星高照”,“万户生辉”了,在党——这一颗光芒万丈的吉星照耀之下,在三面红旗鼓舞之下,千家万户组织到城市人民公社的大家庭中来,生气勃勃,发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大家扭成了一股绳,你帮我助,携手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