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向张士珍学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8
第8版()
专栏: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评价

向张士珍学习
老舍
前些日子,我给北京“大公报”写过一小段快板,歌颂商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张士珍。那时候,天津市评剧院编写的“张士珍”已经公演。很想看看这出戏,可是没工夫到天津去。真高兴,这出戏来到了北京!赶快去看!
看了戏,得到不少启发,略述如下:
新人新事就得用新方法表演。是的,这出戏没按着评剧的老套子去安排。它有的地方像话剧,也有的地方像新歌剧。我觉得应当这么办。要不然,人物都迈着方步、踩着锣鼓点儿,你出来,我进去,就很难表现新时代干劲冲天的精神。人物出场若是慢条斯理地先耍袖子,后摸鬓角,大概就很难与大跃进对上口径。跃进时代的人,抬手动脚要表达出跃进的劲头。这出戏在这一方面作得很突出,的确使人看到了新的社会气象。它是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新形式。在某些细节上也许安排得未能尽善尽美,可是它的大胆尝试,破旧立新,是无可反对的。描写历史人物的话剧需要不需要运用戏曲的传统表演技法,讨论已多,即不在此多讲;至于现代题材的戏曲,恐怕就该精心运用一些话剧与新歌剧的表演方法了。
当然,在这推陈出新的尝试中,免不了这里或那里还既不全新,又不全旧,显着有点混乱。比如说:人物虽不再走舞步,可是手式还是那旧一套。“张士珍”里就有这种情形。可是,我看这并不是什么特大的缺点。加紧向劳动人民学习,我们就可以慢慢琢磨出一套新手式新身段,配合现代题材。另一方面,在目前,只要严格地排演,每一身段与手式都精选细排,一丝不苟,我看那些传统的技巧还是很有用处的。问题在于抬手动脚须有严格的要求,一点不随便。一随便,就会乱。
“张士珍”里的唱腔与音乐也都有所改革与丰富。这是可喜的事!我很喜爱那些合唱部分,既未喧宾夺主,又振起了声势。我建议:爽性就再大胆一些,在那些近乎帮腔的地方试用二部或三部合唱,叫声势更壮!我觉得某些地方戏曲的唱腔确是有些单调,应该急图丰富,至于合唱部分呢,有的戏里根本没有,有的又嫌薄弱,似应适当增加与加强。新中国人民的声音应当是响亮的。
由内容上说,这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一出戏。剧中的杨秀娟一再含怒质问张士珍:为什么要管那么多的事呢?是的,文章就在这一句里。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意气风发,舍己为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到处画个圈儿,唯恐越界出线,受累不讨好。在大搞增产节约运动、大办城市人民公社的今天,我们都须向张士珍同志学习!我们的工作各有不同,我们的作风可都须跟张士珍同志的一个样。
这是一出好戏。我希望在再加工的时候,若能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故事更加集中,这出戏就必能更感动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