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来自生活的艺术——“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美展”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18
第8版()
专栏:美术展览

来自生活的艺术
——“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美展”观后
马正荣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包括有汉、苗、布依、侗、水、瑶、彝等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表现了他们在艺术创造上很高的才能和智慧,并且每个民族的艺术创造,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但是无论哪种工艺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来自生活,来自民间,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近在京举行的“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集中地表现了贵州各族人民丰富多采的艺术花朵,有刺绣、蜡染、挑花、编织、陶瓷、漆器、竹编、银饰、剪纸、木雕、石刻、民间玩具等十多个品种,共六百余件。其中最突出的是服饰图案,如刺绣、蜡染、挑花、编织等,纹样和色彩都具有独特的风格。黔东南一带的苗族,喜欢用刺绣来作为主要服饰图案,色彩绚丽,绣法多样,常见的有绉绣、辫绣、平绣等数种。绉绣和辫绣由于绣法厚实,上坡劳动也不容易被荆棘挂烂,因此常为当地苗族所采用。蜡染是贵州省民间最有特色的一种工艺品,有单色、间色、彩色三种,色调明快、朴素大方、富有装饰性。蜡版是蜡染的半成品,(即蜂蜡点在白布上)有时在点时,用新蜡、老蜡穿插在一起,变成深浅不同的色调,也别有风貌,看去像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挑花在贵州常见的有平挑和十字挑两种,分为素挑(白底黑花)和彩挑(青底彩花)两大类。汉族和侗族盛行素挑,贵阳市花溪一带的苗族,却喜欢用彩挑,各具特色,互不相同。编织分为丝织、毛织、棉织三种,丝织比较精致富丽,如凯里、剑河一带的围腰,独山布依族的土锦,都具有这类特点。黔西北的威宁、赫章一带盛产羊毛,住在那边的苗族擅长毛织,常见的有红、黑、褐三色混合织成的披肩,毯子等。棉织比较朴素,一般以黑白花纹较多,如黎平侗族的口袋、被面等。
在纹样内容上,有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等无一不包,但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反映生活,有的寄予无限美好愿望和富有生趣的小故事。如黔东南清水江一带的苗族,她们就喜欢用鱼、虾、螃蟹、龙等等来作为装饰内容。接近坡上一带的苗族,又比较喜欢用花、蝴蝶、鸡、牛、马、人物等等来作为刺绣内容。此外,反映日常生活的,如牧童放牛,骑马赶场等,描写风俗习惯的,如清水江一带的苗族,逢旧历五月下旬,有一个盛大的节日——爬龙船,因而在刺绣上就绣有一条龙船,上面站着很多人,反映他们节日欢庆喜悦的心情。在黔东南凯里、剑河一带的苗族,很喜欢用龙来作为服饰图案,经过我们访问,其中还有这样一种传说:黔东南是高原山区、梯田众多,水源缺乏,解放前苗族人民称这种田为“望天水田”,靠天下雨得收,干旱挨饿,因此姑娘们都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喜欢在自己的衣袖或围腰上绣上一条龙,来象征年年的丰产。这个传说很好地说明了纹样的内容和生活的关系。
除了服饰图案外,其它工艺品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独山县牙舟人民公社的土陶器,就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饭罐、茶壶、茶碗、油壶、糖罐等等,还有一种盐巴辣椒罐,两个罐联系在一起,很有地方风趣。这些产品一般说质量都还比较粗糙,但是风格朴实。侗族的竹器饭背包、饭提箩,是侗族农民上坡生产时,盛糯米饭和咸菜用的,有大中小数种,适用于大人小孩带饭用。此外,牙舟公社生产的民间玩具,造型简洁,生动有趣,逗人喜爱,一般都能吹得响,又可以作陈设品,很受群众欢迎。
在展览馆中,还陈列有少数新产品,如地毯、屏风、沙发靠垫,桌布、壁挂等等,虽然比重较小,而且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但是这些新工艺品的发展前途是很大的,它们已开始把过去只限用在服饰方面的装饰,运用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用品中,这是有很大意义的。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的照耀下,祖国的工农业正在一日千里地飞跃,过去那些龙啊、凤啊、花啊、鸟啊已经不能表达人们的新思想,我们可以从群众喜欢的剪纸上找到证明,她们剪着的已是解放军骑着大马,扛着红旗,旁边放着双轮双铧犁,还有几只和平鸽自由地在飞翔等等的新内容了。
这一次展览会,再一次显示出我国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掘、整理和学习,同时加以革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