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变穷县为富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25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变穷县为富县
中共贵州剑河县委第一书记 赵林增
剑河是一个民族杂居的高寒山区,耕作技术落后,刀耕火种,烧山下种,用木质农具,历史上从未种过麦子、油菜,兽灾非常厉害。人们把地主、土匪和兽灾称为这里的三大祸根,所谓“走到剑河城,冷去半边心”。再说这里的田土东一丘、西一丘,有粪也送不上坡。
然而这里物产资源是丰富的,现在已出产水稻、小麦、苞谷、薯类、油菜、青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地下宝藏有铁、铅、水晶石等十多种矿石;林木资源极为丰富,杉、松、桐、茶、青杠、麻栗等散布全县。
这里过去落后、贫困是事实,但这是剥削阶级和民族压迫造成的。少数民族“人穷志气高”,他们迫切要求高速度地改变落后、贫困的面貌;因而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出发,就是要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建设事业。
两年来,县委充分掌握了少数民族的这种“人穷志气高”的特点,估计到大跃进的可能性,提出了我们这里比中心区具有更多的优越条件:山高水高,资源丰富,要水有水,要肥有肥,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肉有肉,条件很好,能否改变山区,决定于“事在人为”。于是掀起了群众性的思想解放高潮,丢掉了自卑感,树立了“赶汉区,赛平原”的雄心壮志,启发各族人民与穷山野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大群众提出了“山大没有我们决心大,山高没有我们志气高”的响亮口号,他们这样歌唱:“高山低山万宝山,满山宝贝拣不完;如今公社力量大,人穷志气比天高;鼓足干劲加油干,由穷变富并不难”。事实证明,党领导少数民族人民迅速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主张,一旦和群众见面,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有党的号召,群众就会一呼百应,干劲冲天,势如烈火燎原。1959年初的积肥运动,县委提出亩肥四万斤的要求,尽管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但全县八万多人热烈响应了县委的号召,其中有五万多人上山扎营,普遍推行了人、耕牛、食堂、领导、医务、学习六上山。有位七十多岁的杨老九(苗族),年老不服老,一个人看管十三条牛,每天还割四百多斤草。妇女队也不甘示弱,决心和小伙子们见高低。人们豪迈地唱道:“大雪落来细雪飘,积肥干劲比天高,保证肥料升宝帐,粮食定破千斤关”。在生产紧迫的季节里,尽管我县存在着面积大、劳力少的矛盾,但有各族人民的群策群力,什么困难也阻挡不住。在去年的插秧季节,夏收、栽插、运肥等活路挤在一块,全县有一万二千多个妇女投入了犁田,成了剑河第一代的犁耙能手;有二十多个妇女在清江河上架驶放排;台拱公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一人赶着八头牛,一天运肥一万八千斤;苗族木工杨昌雨创造水力解板、打米机,提高工效十九倍,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无尽的。由于有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加工技术也革新了,在大秋生产工序上,都赶在季节的前面,栽插比往年提早了一个月,收割提早了两个月,连秋耕秋种、秋粮同时完成。
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显示出了气势磅礴的威力,全县出动八万人上山取宝,走遍了丛山遍野,采得山货七亿斤,总值超过了全年的粮食总收入。在产品运输中,原来有人担心“开门不见天,山高路不平”,大量山货怎能运下山来,可是广大群众提出山高好搞索道化、梭槽化,平地就搞车子化,不仅运出了山货,而且壮大了运输力量。加工问题也是如此,要把七亿余斤山货利用起来,是一件十分繁重的任务,但是,在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缺乏加工用具,就发动群众捐献;没有技术,各级党委搞了三百八十多个书记厂,教会群众度过技术关,从而掀起了群众性的加工“万厂”运动,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山货变成了财富。我们出产的日用品除了满足全县需要外,还畅销外地,并有清江大曲酒、刺绣、栲胶、樟木箱、松香等名产闻名全省和全国。
一年来我们清楚地看到,各族人民已经成为驯服大自然的工具,他们斗了田,斗出了水稻千斤县;斗了山,斗出了山货大丰收。人民群众歌唱这个伟大的变化时说:“山中木叶皮皮青,山中宝物数不清,过去宝在山中烂,如今剑河满地金,丰衣足食生活好,幸福歌儿唱不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