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民兵营长李秉壁巧攻技术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27
第4版()
专栏:

民兵营长李秉壁巧攻技术关
新华社记者 姜庆肇 莎荫 东书
在全国民兵代表会议上,有一位民兵营长又是公社业余红专学校校长的“老八路”,他名叫李秉壁,胸前挂满了二十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他来自太行山上的南呈村。
李秉壁,十四岁就干过八路军,曾经用二十四发子弹打倒二十四个日本鬼子,当选过战斗英雄。由于他五次负伤,身体残废,于1946年春天,离开部队,重返太行山上。十五年来,他一直站在建设斗争的最前线,领导着南呈村民兵和群众,敢想敢干,大闹技术革新,使南呈村在太行山区第一个实现了半机械化。
这是翻天复地的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了,为了发展生产,买了不少机器。山村的人们没有摆弄过这些玩意,李秉壁从小没有进过书房门,对机器也是一窍不通,但是党和群众信任他,都说他是个最敢想敢干的人。李秉壁受到极大鼓舞,马上抽调六个民兵,成立了一个技术研究小组。他从银行里取出一百六十元残废金,购买了一套简单的修械工具。就凭着这些,他们白手起家,发扬着“老八路”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大闹起机械修理和工具革新。
万事起头难。5月里,正是天旱用水的时候,却有一台柴油抽水机坏了。真急熬人!抽水机手气喘嘘嘘地找到民兵营长李秉壁,李秉壁带领着他的研究小组跑去一看,连究竟坏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只得连夜送到长治市工厂去修,可是工厂说两个月内没工夫,现在大跃进的生产任务太紧。
“把它拉回来,自己干!”李秉壁决心一下,就是刀山也要闯,他想起当年在八路军当侦察兵时,开始不也是连个匣子枪都拆不开!于是,他和六个民兵把一台好的柴油抽水机也抬来了,就在他家里干起来了。他们采取好坏对比的土方法,“蚂蚁啃骨头!”从坏机器上卸下一个零件安装到好机器上去试验,如果好机器仍然转动,那就证明这个零件没有坏。他们拆一个,安一个,试一个……,始终没有检查出毛病来。有的人泄了气说:“这是洋玩意,咱们大老粗干不了。”李秉壁不灰心,他鼓励大家说:“洋玩意还不是听人使唤的,我们在战场上缴获了鬼子的洋枪洋炮一样用!”民兵们的劲头更足了,连夜点起汽灯照着干,终于检验出是一个高压油泵上的电圈坏了,并且马上把它修理好。就这样,他们闯进了技术关!
冬天,领导上决定送李秉壁到省的水利机械训练班去学习。可是他没有考取,在五道数学题上交了白卷。回来向领导上汇报时,他落泪了:“我辜负了党的希望。”领导上勉励他坚持自学,发挥勤奋好学和敢想敢干的精神。李秉壁马上就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大包书,有“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有“学科学”、“改良提水工具”、蒸汽机原理、内燃机构造、电气研究等。从此,他家里就成了一个小图书馆,有四百多本书,五种报刊杂志,白天没工夫,就在晚上睡觉以前学。
勤奋好学出天才,李秉壁终于成为技术革新的闯将。他能把一架破烂的棉花机改造成打麦机;根据花生脱壳机的原理,创造出提高工效一百八十倍的玉米脱粒机。他曾经千里“留学”,跑到外地去画回一个水车图样,同民兵技术研究小组一起,改造了手摇、三轮、五轮、牙轮、脚踏等五种水车,并且把两个五马力的发电机连到一起,给全管理区各个山村都挂上了夜明珠——电灯。特别是大办食堂以后,全管理区实行了食堂化,每天推米碾面,就占用了十二个牲口,二十四个人,还赶不上食堂吃用。为了解决这个大问题,李秉壁率领着民兵技术研究组一马当先,经过反复钻研,根据水磨原理,把石磨放到水车架上,然后用五马力锅驼机带动,创造了太行山上第一盘机器磨,每天可磨玉米面三千多斤。这时,筛面的箩又赶不上需要,每天六个女民兵累得满头大汗,都筛不完面,她们抱怨说:“宁愿上地干一天,不愿在家箩玉面。”李秉壁和民兵们又开动了脑筋,开始用风车原理进行设计,画了图却创造不出模型。他们又用硬纸片和洋铁片剪成各种机器零件的式样,代替模型,一次失败,再来一次,整整憋了两天两夜没睡觉,还是没有成功。可是决不服输,不败阵!他们又坚持战斗了一昼夜,终于攻下了风扇“堡垒”,巧制箩面机,一个可筛两盘磨的面,两盘磨只用两个人操作,一天出面七千斤,提高工效三十五倍。省里在这里召开了现场会。
两年来,李秉壁和他的民兵技术研究小组,就是这样高举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红旗,创制、仿制和改制各种工具一百三十七种,二万五千多件,使全管理区实现了半机械化。人们称他为“红色土专家”、“革新的闯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