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淮北春早,热浪滔滔,赶江南,遍野红旗飘,欲知今年粮食丰收事,且看:徐州麦海逐浪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4-28
第4版()
专栏:江苏通讯

淮北春早,热浪滔滔,赶江南,遍野红旗飘,欲知今年粮食丰收事,且看:
徐州麦海逐浪高徐州地区通讯组集体采写
万顷麦田连成方,
碧波荡漾似海洋,
精细管理争高产,
誓夺丰收跨长江。
淮北平原上的江苏徐州地区六百万人民,立下凌云壮志:“大战1960年,五业全发展,实现粮食千斤,钱百元,跨淮河,赶江南。”
一派好苗势
今年徐州专区共种三麦八百万亩,比去年扩大了二百多万亩。现在东起黄海之滨,西至微山湖畔,一派好苗势,赢得了万人称颂!
东海县一片九万亩的“大水瓢”,过去是“大雁成群飞,野兔满湖跑,不长庄稼光长草,不是旱来就是涝。”现在呢?“河道沟渠一条条,风吹麦苗逐浪高,片片麦海接天际,‘大水瓢’变成‘米面瓢’”。赣榆县的三麦丰产片,一片八万亩;邳县更有十万亩三麦连成片,风乍起,碧波荡漾,苗深膝盖上。南部睢宁县的王集山区,解放前是山石峥嵘,遍野草荒。“山区苦,山区难,又怕涝,又怕旱,有女嫁给山上汉,一年到头泪不干。”这首辛酸的民谣,余声在耳,那神话般的奇迹已经出现。英雄的王集人民,把水引过五米高的闸河堰,让三万亩三麦喝饱了“琼浆玉液”。现在大片的麦苗是“风儿一吹成波浪,太阳一照油光光,苗棵赛过小芦苇,颜色就跟葱一样。”
其实,何止这些。不论是土质较好的微山湖畔,还是一向贫瘠的黄河故道沿岸;不论是“大风刮一阵,麦苗露出根”的沙荒地带,还是“太阳晒一晒,满地盖白霜”的盐碱地区;不论是连接几万亩的大片,还是几千亩、几百亩的小片;不论是基本田还是一般田,早茬还是晚茬,远地还是近地,麦苗都是一片葱绿,植株健壮。
徐州市郊群众对比今年和往年三麦生长情况说:“往年春分见白地,今年春分麦满畦;往年麦田花牛皮,今年麦苗一斩齐;往年清明苗起身,今年清明深两尺。”睢宁县朱集公社社员编了一段顺口溜唱道:解放前,麦子未登场,一愁租税二愁灾,三愁哪里去逃荒;今年是,麦子未登场,一愁麦稠秆粗难收割,二愁缺少大仓房,三愁没有这么多的车子卖余粮。同样有三愁,三愁却不一样!
要赶江南 三麦领先
要赶江南,三麦领先。低产赶高产、晚茬赶早茬、远地赶近地、三类苗赶一类苗的竞赛运动,把麦田管理不断推向高潮。邳县县委组织各公社党委书记三、四十人,两下江南,求“经”取“宝”,向全县人民提出“学扬中,赶扬中,超扬中”,促进了全县三麦乘风破浪,不断升级,成为全专区标兵。赣榆、沛县、铜山、东海等县,纷纷提出了“超邳县,赶扬中”,使麦田管理竞赛风起云涌,席卷全区。在各县、各公社内,又都有自己的“小江南”,像火车头似的一马当先,带动了各社、各队,万马奔腾。
“万顷麦海红旗翻,奋战三麦第一关,你赶我来我帮你,携手并进赶江南”,不断革命的精神,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横扫着残存的小农经济旧思想。丰县城关公社朱窑大队和赵河崖大队,紧紧相连,赵河崖大队历来产量高,而朱窑大队土质差、底子薄、产量一向很低,今年麦田管理中,朱窑队立志要赶上赵河崖队,而赵河崖队要坚决保住高产红旗,更上一层楼。于是一场紧张的竞赛开始了:赵河崖队看到朱窑队追肥,他们也追肥;朱窑队看到赵河崖队灌水,他们也灌水;你的措施加码,我的措施更加码;互相促进,各不相让。但是,他们在竞赛中既是对手,也是帮手。赵河崖队看到朱窑队水源不足,便把渠道一直筑到朱窑队地头,帮他们灌水;并支援朱窑队一眼机井的全套设备和做好的水粪车。现在朱窑队的麦苗长势,不仅赶上并且超过了赵河崖队。赵河崖队社员看到朱窑队赶上自己,高兴地说:“你们的丰收,也就是我们的丰收;一队富裕不是目的,大家富裕才是幸福。”朱窑队对赵河崖队的无私援助,深为感动,看到赵河崖队的一块试验场的麦子需要松土,便主动组织人力帮助松土。
在徐州市郊大吴公社的不牢河畔,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不牢河北岸低产的潘安大队提出“河北赶河南”的口号,和河南的湖里大队竞赛;但是,当湖里大队分到五千斤化肥时,马上让给潘安大队,帮助他们赶上自己。现在不论是河北、河南,麦苗都是一样旺盛。
像这样的事例,在全区麦田管理中,说不完,也道不尽。各县、各社、各队,个个都想争上游,夺红旗,但又不愿有一个兄弟单位掉队。又赛又帮争高产,携手并进赶江南。
三类苗扶摇直上
徐州专区人民在麦田管理中,都把不断猛攻三类苗作为夺取全面丰产的重要环节。
3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天变得阴沉了。不一会,淅淅下起雨来。睢宁县的朱集公社党委副书记夏瑞然同志,正在先锋大队和几个干部商量怎样消灭三类苗,看到下雨,他马上想起过去试验追过化肥后浇水,效果良好,如果乘雨追化肥,效果不是更好吗?他和队干部一商量,挑起化肥就往田里跑。社员们看到党委书记冒雨给三类苗追肥,都主动赶来。这时雨越下越大,但人们却越干越热火。社员们说:“人在就不叫三类苗在!”“坚决不让三类苗扯腿!”过了五、六天,这块追过化肥的三类苗,迅速赶上了一类苗。徐州专区人民就是这样把冒雨追化肥看成是医治三类苗的良药。过去是下雨往家里跑,现在是下雨往田里跑啊!
“晚茬不晚种”,“把三类苗消灭在播种前”这又是一项革命措施。早在去年秋种前,全区人民就在着手消灭三类苗了。在大片晚茬地里,早晨,满湖的秋熟庄稼还在等人收割;夜晚,高标准的小麦畦田已经出现。有的是边收割、边深翻、边下种;有的是肥料加翻,做到麦子“胎里富”。新海连市海州公社南门大队改造晚茬地的专业队,在盐碱地上安营扎寨,加工种植;睢宁县高作公社改变了底肥施干肥的习惯,在晚茬地上,每亩都施上二万斤经过沤制的土杂肥。这样一来,全区三类苗一开始就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三类苗是减少了,但全区人民并没有自满。他们一次接一次的开展猛攻,有一亩消灭一亩,有一块消灭一块!
不仅苦干,而且巧干,在突击消灭三类苗的运动中,新办法,新经验就像春天的百花,到处盛开。赣榆县在今春有十一万亩三类苗需要提前追肥,当时春种就要开始,农活挤在一起,既要抓好三麦,又要搞好春种,劳力怎样解决呢?县委农工部长彭孝廉同志带了工作组来到朱堵公社店子大队,向群众请教。富有生产经验的社员张德庆献计说:“过去我在江南看过追水粪肥,咱们能不能利用自流灌溉的条件,让灌水和追肥结合起来呢?”彭孝廉同志在他的启发下,亲自到地头渠道口开挖一个追肥塘,放进肥料,把自流灌溉的闸门一开放,水和粪沿着大小渠道流进麦田。技术员从中又看到了窍门,他说:“在灌水肥的同时,如果结合浇毒水,消灭虫害,不是更好吗?”于是“两结合”又变成“三结合”,节省了大批劳动力。
深入实际 指挥生产
在麦田管理的日日夜夜里,地、县、社、队各级干部始终站在第一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技术员和宣传员。3月30日的夜里,寒风一阵紧似一阵,清明时节的气候这样冷,真是多年罕见。新沂县委书记鲍有成同志,晚上在乡下检查工作,感到气候骤冷,第二天可能发生霜冻。他立刻赶回县里,和技术员一起商量,技术员建议用熏烟的办法防霜。他就亲自抱了一捆杂草,放在麦田上风头点火熏烟,顿时,缕缕青烟笼罩大地,麦田上部气温不再降低了,试验成功了。深夜两点多钟,他就召开了广播大会,动员全县人民齐上阵,田头熏烟防晚霜。这天夜里,从县委书记起,到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都是通宵达旦,进行战斗。
其实,全专区广大干部又何止熬过这一个不眠之夜!那是另一个夜晚,黑糊糊的伸手不见五指。在邳县十万亩三麦丰产片上的一块田里,有一个人伏在地上打着手电筒检查麦棵。他就是官湖公社祁家大队第七生产队干部毛希岭。为了这块麦子发现死苗现象,全队人人都焦心,追肥不顶事,是虫害吗?可是查了两个白天,虫蛾没看见,连虫卵都没有找到一点。毛希岭是负责防治病虫害的,他决心来一个夜间侦察。当他刚蹲下来打开电筒观察,只听“嗖”的一声,有一件东西落在跟前,还没有来得及瞧个仔细,又是“嗖,嗖”两个落在身旁。原来是蝼蛄见亮飞来。麦子死棵的秘密终于找到了。第二天他就动员社员炒了豆饼、蒜种、香饵料,拌药撒在麦垅上,过一夜再去看,地面上一片死蝼蛄。蝼蛄消灭了,麦苗得救了。
为了夺取三麦大丰收,徐州地区的各级党组织,把大批最强的干部派到原来是低产的地区去,派到穷队去,派到三类苗多的地方去,组织落后赶先进、低产赶高产的群众运动。
徐州地区各级党委和全体人民,他们把当前良好的苗势,看做争取三麦大丰收的初步基础。但他们决不满足这些,还继续在出更大的力,想更多的办法,保证丰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