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高山打出百泉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0-05-03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高山打出百泉井
中共甘肃徽成县成川公社委员会第一书记 姚作栋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一片春色充满了枣儿沟。沿沟两岸的桃李花香,竞春争艳,为枣儿沟缀上了一副鲜明图景。我们以无比兴奋的心情,登上了枣儿沟南面的冉家山。向北眺望,真是美气,九沟十八湾,遍山台台田,地地有埂,埂埂相连。以前这里是一个长达十五华里的沟溪,今天它已变得格外动人了。十五华里的沟溪全部修成了一百五十三亩沟溪稻田,从北山脚下弯弯曲曲地伸向了支旗川,串成了一条晶莹的玉带,各个湾沟口,修筑了大大小小塘坝,就像镶在枣儿沟的宝石,水天相映,闪闪耀眼。那纵横交织的渠道,沟头两畔青绿如茵的两千一百多亩麦田,划成了一台一台,一块一块,宛如美丽的地毯,在纵贯全沟的公路上,汽车、马车来来往往,日夜回响。
枣儿沟人民遵循着党的指示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开始了征山战水,修塘筑坝,沟坡治理,引水上山,使枣儿沟开始改变了性格,造福于人民山坡梯田变成了水浇田,烂泥沟变成稻田,多少年来,枣儿沟人民的愿望实现了。他们吃上了枣儿沟出产的第一碗大米饭时,喝上枣儿沟自产的大米汤时,全沟人就唱起了幸福的赞歌。
去年冬干,今年春旱,这条过去人称沟肥、梁瘦、地薄的深沟得到考验。枣儿沟人民在完成征山战水的战斗之后,为使抗旱生产更上一层楼,再绣枣儿沟,相应地又发出了“天旱心不旱,地干心不干,抗旱抗到天低头,不夺丰收心不休;高山打出百泉井,丰收由人不由天”的战斗号角。
已经是深夜十二点的时候了,夜那么深,但人们还是那么热烈地、积极地、万计千方地讨论着寻找水源的事。这个讨论会是在大队部的办公室里开的,姑娘、小伙子、老农、干部们正在争持着为每人刨灌一亩田而献策献计。在众人讨论声中,忽然从门里进来了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人,他就是领导枣儿沟人民治山治水,由穷变富的总支书记杨国栋。他刚从公社里开罢抗旱生产会议回来,带着笑和大家谈起话来:“旱象严重,任务艰巨,抗旱浇麦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弄不好,小麦就要减产,也就要影响国家的建设和我们的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委号召我们高山打井,坡旁挖泉,这是我们枣儿沟人民的新任务。”
这是一场不平凡的战斗,过去哪有人在这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高山上打井掏泉,人们甚至连想也没敢想过。但是地处干旱的枣儿沟人民和广大群众,他们把高山打井掏泉的事,当作一个福音。水就是枣儿沟人民的命脉,发展农业生产离不了水,水就是粮食,枣儿沟人民体会得更深刻。虽然找出了六十多处水源,但笨重的镢头挖土,出土不能适应高速度和高工效的使用,已成为他们打井掏泉中的一个新的难题。党支部又召集了尖兵队员,党团干部和木匠,就地召开了“诸葛亮会”,提出了向工具要时间,向工具要劳力,向工具要水,向工具要粮,向自然进军的号召。激烈的战斗开始了,雄兵健将、浩浩荡荡奔赴山间梁湾大战山头,大闹井群。白天红旗招展,歌声震撼山岳,党员包井、团员包泉、干部包山头,到处一片人,夜晚明灯火把,红光烛天。党领导的群众就是智慧力量的源泉,用成百的巧手制成了掘土器、木滑轮。工地上实行了土机械化,满庄的陈桂英,年纪不过二十上下,是一个共青团员,她鸡叫起床星不出来就上工,她和朱之兰包了一眼泉,和小伙子们比了高低。她们为提前挖出水,朝思暮想,忽然想起纺线轮不用手摇可以自动转,如果做个架子担在井口不是同样能行吗?于是她们就用纺线轮为式样,创制了吊土器。
初春的阳光照耀在枣儿沟里,看去一片桃红柳绿,阳春为枣儿沟带来了温暖。但高山还是很冷,早晚有些站不住。不巧那天天象变挂,冷风吹来,寒气侵人。一清早,杨国栋照样脱去了鞋袜,卷起了裤腿,纵身一跳,下井去了,周围的小伙子都一声不吭接二连三地跳下水去就干,水冷心热,个个腿上都出了汗。杨国栋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此山上的这眼井,就被人们称为“书记井”。
什么是人们征服枣儿沟群山千岭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呢?是党、是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是大跃进的战鼓,唤醒了千年沉睡的蕴藏在地下深处的水,为人们的意志服务。水浇地由五百多亩扩大到一千多亩。
现在,英雄苦战的十多个荒山秃岭上,出现了一条长达十二华里,宽三丈绿树成荫的防风林带。过去的庙儿湾,现在变成九龙口,修成了泉串泉,井串井,为枣儿沟人民吐出了地下宝。他们安装起了三部水车,两个龙骨水车,五个人工降雨器。从小就没念过书的冉锦瑞已是这里的一个水利技术员,整天在东奔西跑,为枣儿沟的井泉安装水车。从前世世代代人没有进过学校的人们,现在已有一百多名孩子进了小学,并有一百多个青壮年扫了盲,为国家培养着新的一代和建设人才。今年在这干旱的情况下,出勤的人仍然很多,他们已经开垦了荒地五百多亩,土地面积与前年相比,猛增了50%,如今英雄们又在大好山川上刺绣新的花朵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